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成熟

最近在討論終身大事


也不知是作認知一段時間的影響
還是面對一個比一個悲慘的生命故事磨練出來的韌性
覺得自己好像變成熟了

不再一下子掉入兩極化思考
因為太絕望了,隱隱地透露敵意

驚訝自己慢慢能理性、客觀地看待兩個人的限制
溫和地討論備案,彈性調整計畫
固執的那部份,縮小了

其實深埋著的性格基模還是常跳出來想要耍個任性
只是經常想起自己對個案說過的話

「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
「如果不這樣會怎麼樣呢?」

加上得要經常倚靠正向力量來作傾聽陪伴工作,等待絕處逢生
這樣的訓練,多少也增加了一些挫折忍耐度

用心作治療,獲益最大的終究是自己

這樣說或許誇大了
此時此刻的領悟並不保證長期的效果
然而,冷卻後的米飯一次次回鍋熱炒
終究會變成一道美味的佳餚

發掘每一個生命故事固然令人讚嘆
邊欣賞著變幻的風景,還能摘取果實足以溫飽
這路,就可以走得很遠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默默

昨天和個案談完,差點要嘔吐了
看到社工,有一股急切想要cartharsis的衝動


話說我談了一個半小時後,我想要開始作ending了
又不希望她帶著低落的心情離開
於是非常極度努力地試著在她身上尋找一些正面的能量
告訴她已經做到什麼事情,想與她討論還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事情

無言耶…她兩手一攤:什麼也沒有,我想結束這一切
那你怎麼會想要過來?
阿就醫生叫我來的….
那….你希望自己好變好嗎?
我為什麼要變好?


下一個個案已經等一陣子了
我加深了呼吸,試著保持平穩,拍拍她的肩膀、表達心疼
看著她面無表情地走了
心裡有些淡淡的困惑和遺憾

很典型的憂鬱想法,想要了結反映在高高的絕望感
結束,是一種想讓自己解脫的方式
她可能沒想變好,但想解脫,遠離一切

這種情況下,精確地同理、陪伴並不容易(很耗能)
但若能維持他穩定地出席
卻也是非常積極的工作

如同學長所說:

話說默默定下案主可能移動的目標,決不是殷殷期待他要努力前進...
反倒是直接從他身上看出已經存有的力量


http://www.wretch.cc/blog/slke/26422318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工作者 vs. 發現者

drop out了幾個個案 心理師開始患得患失...

為什麼他留不下來呢?
他覺得哪裏不滿意呢?

醫院預計籌辦自費心理治療
「治療效能」和「顧客滿意度」變成心理師很關心的議題
對於個案滿意度問卷的結果,也開始斤斤計較起來


心理師覺得,好累

然後有一天早上醒過來,突然發現,不能老是取悅個案
工作有很大的部份,是要取悅自己


心理師想起工作近20年的督導,晤談以後坐在椅子上拍案叫絕
那種像發現新大陸,直喊著「有趣!」的表情
心理師明白,那是督導在自high,也是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充滿熱情的原因
不去對結果秤斤論兩,純粹享受在整個過程當中
就像一個挖寶的人、好奇的探詢者

對於發現,我也能感受到驚喜、刺激、興奮、滿意
有的個案能共鳴,有的則問「so what?」

於是,心理師也接受並不是令自己開心的事能讓每個人滿意
接受有些人會在你已經絞盡腦汁鞠躬盡瘁了還是失望地離開

心理師覺得,應該要在治療中尋找自己的樂趣
有時候,別只是盯著症狀發作的頻率和到底有沒有上升的憂鬱指數
助人也是一種樂趣,但對個案的反應看得過重了,反而深受打擊
許多事都變得沉重了

心理師開始試著,當個單純、快樂的發現者
希望個案也能,樂在其中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信任

理書的演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310858799/20081024111920/

對於她所說的能量場,覺得很有趣

很久以前看過一本小男孩的「通靈日記」
描述人身上的「光」:每個人身上都有光
有的人身上光比較亮、澄澈
有的人則是灰灰的(包括身體不好的人)
男孩長大以後,能力就消失了

就這部份(能量),我是相信的
也相信許多超越感官知覺科學發現以外的未知
但也因為未知,所以敬畏

我的信任,大概到這裡為止


為什麼手心是最容易給出愛的地方呢?
大概是因為愛使人放鬆,放鬆以後血液流到之肢體末端使手的溫度比較高吧…

說到八個脈輪的時候
開始感覺到自己有些無法融入,卡卡的,連冥想都點兒難以進入


進入靈性層次,對於許多抽象的概念和訊息,需要把理智放掉
然後,投注大量的信任

雖然信任是獲得幸福感的捷徑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310888253/20081026080849/
這些信任需要用一些儀式或修煉來完成
享受到成果以後,當初顧慮的代價可能也就微不足道了
信仰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差異與學習

前陣子去參加了一個讀書會
又和小T討論了一下最近工作的狀況
充了電後就覺得自己開始漸漸有能量去反思自己的狀態

其實我最在意的是自己和共事的人的差異性
所以表面上 我說這和我理想中的不一樣
不如說 我更焦慮 自己的不同 是否可以被身邊的人所接受
我的工作方式 我的專業程度
我的喜愛 我的理想 我的樣子
是不是可以被接受?或者說若不被接受的話?我是否可以接受自己??
一直以來我的家人都很期待
我的價值觀和表現要和他們一樣
我需要努力掙扎才能長出自己的樣子
因此好像 我也對於和別人不一樣這件事情 有些害怕和不安
所以反而變得 好像是我不能夠接受別人和我不一樣 (笑)
或許 別人也有和我相似的不安?

開始思考這件事情之後 就慢慢可以去接受
看到差異後開始可以去想
"耶?原來同樣一件事情!也可以這樣子想阿!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因應阿!"

同事是件很有趣的事 一群人原本不一樣的人
因緣際會的需要聚在一起共事
也許某些樣貌的人 以原本的互動習慣是不太會遇見和接近的
但是同事這樣的緣分 卻躲也躲不掉
然而 靠近之後 就可以學習到一些嶄新的觀點和特質
善用的話就有機會可以擴展自己的彈性和腳本
所以這些差異 都隱藏著一份禮物 一種學習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我的武功家庭~

「我的武功家庭」,http://v2.groups.com.tw/index.phtml?group_id=dd
改編自「我的爸爸是流氓」這本童書,
描述一個家庭的父母每天使用武功決鬥,似乎不拼個你死我活,就絕不善罷干休,
尤其是父親,具備練功三四十年的深厚內力,母親經常不敵落敗;
而夾在中間的孩子,就像是走在鋼索上一樣,步步艱辛。
而他的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這齣戲跟我以往接演的舞台劇很不一樣,
小成本製作、走進校園、「教育意義」很重的一齣戲。
但不會因為這樣就不好看,反而是結構緊湊、劇情富有張力的一齣好戲,
看著看著,心總是會被揪成一團,從青少年到成人都適合觀看喔!

最重要的是,這齣戲是有關家暴家庭經驗的故事,
如果有特殊家庭長大的孩子,或是相關單位或社福機構,
都可以留言給我,我會跟劇團團長說,她會出面正式邀請機構蒞臨喔~

11/1,15:30,在新店北新國小演出,是免費索票;
11/15,19:30,台北縣藝文中心演藝廳(板橋市莊敬路62號),
票價只要100-150元喔!大家都來看戲吧~~
http://home.pchome.com.tw/team/cyj22/confu.html

臨床心理師的我與舞台劇演員的我~

好久沒有上來這個部落格,
好久沒有讓身為臨床心理師的自己充電充得飽飽的,
去做一個心理師該做的事。
也不是說我都沒做心理師該做的事啦,
我也有做了一些些治療,但比起心中會的大家來說,
我應該業績量是嚴重不足的啦~

然後,我想,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師,我能做的,是不是太少了呢?!
我一個小時只能服務一個個案,一個星期一次,
在waiting list上的患者總是多不勝數,
更遑論那些需要幫助,卻仍舊在門外徘徊的人有多少了。

那這些沒有走進我的診間、成為我的治療個案的人,我能為他做些什麼呢?
之前接觸到舞台劇,思考著,
或許在臨床心理領域的我無法做到的,是身為舞台劇範疇的我可以做到的?!

於是我接演了幾齣舞台劇,前兩齣是在磨練自己的經驗和演技,
我想我應該時不時都要接受一下磨練才對。
而現在的第三齣戲,終於和我想做的,距離近了一些…
「我的武功家庭」,邀請你來看戲!

(下回待續)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焦慮向度

每每聽到恐慌症個案繪聲繪影地訴說著坐車的可怕
「司機煞車以後又開始加速,超可怕的!!」
「進入隧道以後,感覺到自己快要窒息了,超可怕~~」

我真的,一頭霧水

只能想像自己快要溺水的驚恐感,來同理個案的身心折磨
並且想著她們應該非常需要同儕支持而升起了恐慌症團體治療的想法


恐慌症,一連串對生理反應的制約性恐懼加上災難化的評估結果:
「我一定會昏倒」
「我會發瘋」
「我可能會死掉」

在許多的what if當中對於任何升高緊張感的環境線索無敵敏感
感覺被放大了,就像精準的偵測器,注意到車子何時慢了下來,何時又要開始發動,何時加速,何時突然停下來……
對於這些細節戰戰兢兢,如同驚弓之鳥

在一般人看起來,真的不可思議

但是正常的焦慮機制,其實與此相符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焦慮,元兇就是許多災難性預期的自動化思考
「我可能會….」
「如果我搞砸了….」
「我無法忍受這種情況…」

在神經很大條的人看起來,一樣難以理解

雖然利用各種方法讓個案去敏感化,「遺忘」該注意的細節,「忽略」可能引發的災難想法,「專注」在恐懼以外的事務上
站在這個向度的某一點,要向下一個里程移動時,才發現是如此困難


但也因為個案們是如此努力,我也讓自己暴露在恐懼階層下
然後,勇敢面對挑戰
也是我們在工作的同時,個案敎我的事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夥伴

有機會跟一群阿桑級的護士工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們一起在郵局辦的公益活動中擺攤,拖著來往的民眾填寫憂鬱篩檢量表
很多人聽到「憂鬱症」像看到鬼似的,連跑帶跳閃開
(我更了解個案的苦衷了 冏)

阿桑們於是使出渾身解數,跟阿伯哈啦、ㄋㄞ阿嬤、玩別人的小孩…
拖她們的福,三個小時就用完量表,完成任務!
我只能說,見識到厲害的裝熟魔人了~~


一開始我有些不習慣
護士阿姨們講話很直又快,有時堅持己見
似乎又無損於彼此的基本連結和合作關係
發完問卷以後,啃著其中一個阿桑買的香腸
有溫暖的媽媽的味道,濃濃的樸實草根味
一瞬間我也忘了自己是誰,忘了形象,忘了矜持
忘了剛剛還在臉紅脖子粗
融入大夥兒爽朗的笑聲裡了


這就是伙伴吧! 我想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麻木

發現自己對於他們的眼淚麻木了…..



她哭的時候,我還是因為共鳴紅了眼框,感受到她的難過
但是,僅此而已

一通電話以後,再來幾個突發狀況
我就忘得一乾二淨

直到有機會坐下來好好寫報告、特別努力地回想她的臉
想起她說話的語調,疲憊的眼神,和撲溯溯落下眼淚
才慢慢地,讀到那些化成水的辛酸和無助


我把它們都講出來了,衡量著應該是可以擊中她的心房
瞄準,預備,發射!
冷靜理智地有些可怕


是接觸太多導致麻木了嗎?
就像天天吃麻辣火鍋,到了最後就習慣了


可怕的是,當活生生的情緒和深層的內在感受,幾經掙扎翻騰終於說出口的時候,對方卻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是很令人挫折的


今天的我,同理大於同情

這樣行嗎?
她滾燙的眼淚,需要更多的溫柔,才能承接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劉欽興

科內旅遊,來到內灣的「劉欽興漫畫館」
指標不甚清楚,是透過行程安排才知道有這一座老磚房
庭院用碎花布點綴著,呼應他有名的舊作:大嬸婆

出遊主要的任務是care病人,我懷著散漫的心情盪來盪去
心想他就是個畫漫畫的吧~~
發現設計者很用心地佈置每個角落,
甚至在廁所的牆壁上,貼了他漫畫作品的一部份

漫畫的內容吸引了我
兩個孩子在上課期間的對話,討論昨天發生的事
主旨很鮮明,教小朋友要守信用
讓我突然對這個人很有興趣

上了看起來大家都懶得爬上去的二樓
才發現他也是個發明家,還在國外得過獎
走過精心設計的時光隧道,才了解他以前出生在大山背,當過老師
當保守的學校沒收小朋友的漫畫時,他靈機一動:幹麻沒收?要看就畫給他們看ㄚ~~
於是,他成為漫畫家

許多他的作品在當時炙手可熱,就連我這七年級生也有些印象
房間裡擺了許多他的作品,可惜都用膠膜封著
心想:現在哪看得到這種漫畫阿?

不去抑制孩子的好奇心,順勢而為,寓教於樂
或許正因為他自己是個好奇又充滿創意的人吧

走著走著,心理生出了許多溫暖跟敬意

有去內灣的話,可以繞去看一下喔!
http://w1.viewrich.com/hchst/7_4.html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專注

王意中心理師有一篇向Asperger學習的文,心有戚戚焉
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19846309

偶爾在discovery頻道看見一些研究動物的人
把毛茸茸的大蜘蛛放在肩膀,直呼”How beautiful!!”
或把滑溜溜的蛇纏在手臂上,露出著迷的神情….
真是怪咖


可是,看那一副心無旁鶩、樂在其中的樣子,又覺得蠻幸福


幸福在於他們不在意外界困惑、懷疑的眼光
不計較這些研究和探險到底有沒有實質的回報
無所謂沒有人共鳴和分享親眼見到罕見品種的興奮喜悅
過程本身,就很rewarding

因為要的不多,所以容易滿足
又因為在意的少,所以總是能夠專注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有趣

去督導的時候正要敲門,門卻自己開了,走出一個亮眼的女孩
督導示意我等一下,換一位女士進去,看來是這個女孩的母親


在外頭等了20分鐘之後,母親出來了,和女兒兩人,笑盈盈地走了
我ㄧ坐下,督導頻頻喊著:「有趣!真是有趣!」

「這個媽媽覺得我跟女兒結盟,女兒覺得我跟媽媽結盟」
(挖…這不是很麻煩嗎?)
然而,督導樂不可支……

我坐在她前面,一臉困惑,想著如果是我的話應該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吧!
或許就在高焦慮中下意識地把個案結掉了
或者乾脆轉介其中一位


最近一個老個案,或許因為距離太近太像朋友了,我有些擔心
刻意保持距離,但她似乎有些情緒,讓我有點頭大
雖然知道這可以是個案以偏概全、活生生的例子(因為覺得自己被疏遠了而生氣地否定對方)
要抱著客觀的立場來看待和反映這件事,對我來說還有些困難

督導喜歡接一些不容易的個案
讓我會忍不住一直吞口水的那種
但她每次,都會理性地向對方曉以大義,等對方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會顯露出可愛的那一面(通常一般人還沒來得及看到就被嚇跑了吧!)

我觀察,許多事情在她來看並不討厭、可怕,而是很有趣
她把它們看成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去分析和理解
唉~~果然是很適合當心理師

還是說,心理師都可以學著用這個觀點來看待所面對的治療困境呢?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蒐集音樂

「我去報名瑜珈課程,配上音樂,真的好放鬆喔~~比妳教的還要放鬆。」
「喔~這樣阿…」(心理師的臉上三條線)
不過,個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也是好事一件


音樂的力量,很多時候超乎我的想像


帶團體時,播放輕柔的音樂,放風塵僕僕趕來參與的成員可以安靜下來
暴露治療時,焦慮到不行的個案,透過自然音樂的冥想,讓自己慢慢地回復放鬆
邀請DC成員寫下幸福時刻,播放溫馨的音樂,鮮明的圖像就出來了
自己多次心浮氣躁,閉上眼睛聽三分鐘比心跳節奏慢的音樂,更是神清氣爽

把燈關掉,閉上眼睛,除去其他感官刺激,專注聆聽,效果不錯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電影院的電影比較好看吧….)
若有一張躺椅,讓意識在糢糊的層次漫遊,應該更棒!


偏偏阿經常想用什麼特定類型的音樂時卻遍尋不着
尤其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新世紀音樂
我不是專家,但真感覺得出來某些所謂紓壓音樂乍聽之下不錯,一旦被放大就破功了
此外,從個案的反應也可看出端倪(敏感的心可不是那麼容易哄的….)
可能要多參加工作坊,報名放鬆課程來蒐集

不然就是有勞各位同業甲后到休bo了~~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溫柔

電影「香水」裡有一幕,葛奴乙用第一個女孩做出香水而忘記工作,努氣沖沖的老闆跑過來正要開罵,滴在瓶外的香水味讓他頓時火力全無,最後,老闆很有禮貌地說:「能不能請你把鍋爐的火上了?」

理書的文章,有香水的功能


這次讀到這一篇,關於孩子的恐懼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310592072/20081006160641/

小時後,我也曾經為了逃避考試而不想上學
後來是媽媽難過而堅定的眼神讓我屈服了
而今,我很感謝我的媽媽

昨天個案臨時打電話來請假,報告他這禮拜又如何挑戰自己,我很高興
跟她討論那這禮拜的進度呢?

臨時請假?嗯 這不是第一次,可以想像她挑戰自己的時候有多害怕
應該有許多猶豫著要不要上車的時候,想拔腿就跑,再也不面對的時候

有時候,我也擔心自己太用力了,「啪」一聲把關係折斷

我能不能像理書這樣,柔聲地接納個案的恐懼,讓她哭出來、叫出來
然而仍然堅定方向,耐心地等她長出勇氣?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評斷

同事對於團體中A評斷B很感冒,因此介入:
「我剛剛聽到你給B的回饋好像帶有評斷的意味,可能會讓B不是很舒服…」
我想,不舒服的大概不是只有B而已


課後與同事討論團體,我提出不同的看法
A對B的評斷或許真的帶著點優越感和展現自我的雜質,但也帶著點長輩的關心,更不能因此否定它之於B實為一個有效回饋的價值
A的回饋展現深具啟發性的洞見,而互揭瘡疤,不怕衝突的勇氣更是這裡的Day Care病人少見的

在「叔本華的眼淚」中,團體成員對彼此都有一定的熟悉度,能提供具體、有力的回饋
除了相互支持,在必要的時候,也會戳對方一把…

雖然病人的自我強度不一定禁得起這樣的挑戰
但在leader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下,不啻是個進步的機會

從亞隆的團體治療書籍,我學到的是技巧
卻在他的小說裡學到精神

隔一段時間再回去看亞隆的小說
雖然他很努力地營造每一個不同角色的性格
又感覺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是他自己的翻版
每個人都像他一樣地聰明、善感、能言善道
也激盪出令人驚嘆的團體動力!!
然而,這好像是他「理想中」的人際互動團體
可惜在治療現場,這樣精采的戲碼並不會天天上演

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活生生、涵蓋一整個治療歷程的理想藍圖
讓我足以在其背後,追隨跟進
或許到最後,雖不中,亦不遠矣~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渴望獨處 渴望接納

今天很難得的 一個人
這一段時間 我幾乎很少有可以獨處的時候
不論是在家裡或是工作場域
對我這個ADD 加上social phobia來說
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現在新搬的地方 沒有隔間
工作地方 我坐在最前排 面向前 一間6個人的辦公室 沒有任何遮掩
任何人都可以任意闖入我的空間 睽見我
對別人來說或許無所謂 但對我來說真的是超級干擾的....
再加上我對這個環境還不夠信任和適應
我常常沒有辦法很安穩
許多時候都感覺到很焦慮 然後就越ADD 然後就更焦慮.......... 都快要發病了
回到家裡就會累趴趴的
真的是很不健康ㄟ

最近開始嘗試改變些什麼
例如:不等請購就搬了一個小書櫃來 帶了耳機 買了一個可愛的小盆栽 擺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然後嘗試去和每個人連結 即使我們是如此不一樣 即使對方不容易能夠接受差異
我還是想試著去作作看
沒辦法 我想要在這裡繼續生活下去

目前作個案竟成為我最可以專注 最放鬆的時候
馬的 怎麼會這麼慘阿........

冒險

工作了一個月
終於接到了一張心理治療的轉介單
竟是一個小朋友 歐歐~~
當下深深的覺得 千萬不要說出我不想要作××的話 因為那通常就真的會發生 囧
不過好在這個孩子是我之前接過的評估 對他和他的家庭都有所瞭解
這是一個在痛苦中找不到出口的孩子
在無助下只好胡亂的生氣 傷害自己和其他家人
他的家人從努力安撫到感到挫折 憤怒
於是整個家庭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在猶豫我可以作什麼
主要是因為我真的沒有什麼作兒童的經驗
胡亂的唸過一點書 但是真正要作的話.....
我有點害怕
怕我作不來 怕被否定 怕這樣會不會不負責任

我腦中響起倫理法中強調不管是哪一種治療法或哪一種個案 都要有一定的訓練才能去作
這樣的規條
還有以前實習時 督導會鼓勵不管什麼樣的個案放手去作就是了

我在作兒童的困難 除了自己也不太會玩 不太有經驗之外
還有對兒童既定的概念 :脆弱
還有兒童問題常深根在整個家庭的沈重

但或許問題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困難
如果這個家庭願意冒險出來求助一個陌生人 冒險想要改變
或許 我也可以拋開擔心作不好的限制 放手一搏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冏男孩:強推!!


個人覺得比海角七號讚!
也不要爆雷了,去看就對啦!!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同事帶著兩歲的孩子來打招呼
挺著圓滾滾的肚子呼嚕呼嚕地走過來

“真可愛耶!”我心想,趨前想要摸一摸他
這孩子走了幾步以後突然不動了,定在原點,滿臉疑惑地看著我
然後鋃鋃鏘鏘跑回去抱住媽媽的大腿

“我看起來很可怕嗎?”臉上泛起三條線…


其實,和孩子建立關係最好的辦法是,玩
親切和善的態度並不足以引發孩子互動的興趣,頂多只是讓他不怕你而已
說的再多,都只是「大人話」,玩才是孩子們的語言


偏偏,我又是個不太會玩的人

發現這件事情,第一次是參加內在小孩的工作坊
五個重要的特質裡面,玩的那一塊,我最低分
後來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團體活動
warm up了半天,才慢慢進入狀況


另外一次是幫一個極度無敵害羞的小女孩做評估
在媽媽無法不在現場的情況下,她就像無尾熊依附尤加利樹一樣地纏著媽媽
用玩具引誘了半天,說得我口乾舌燥,
最後是給了她畫筆和白紙,模仿她的畫,才慢慢開啟了心房


同事們覺得,我好像不喜歡「作」小孩
的確,但在排除了精準和快速共鳴的評估要求外,我其實是喜歡小孩的
我只是看著這一群彷彿和我是兩個世界的小人兒
欣賞著他們擁有一些令我感到陌生的美好特質,而不知道怎麼靠近罷了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地圖

最近比較常用認知行為治療,滿足了部份效能的需求,個案們好像也挺滿意
但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讀了米紐慶的家族治療書被影響了以後,無意間用了很多刻意營造的句子:
"哪一種對你比較有效?"(強迫選擇)
"你是怎麼讓自己受傷的?"(看見責任)
"什麼時候幫忙當爸爸了?"(比喻過度的親職)

才驚覺結構學派的家族治療法,其實總是這樣字斟句酌
為的是證明假設,蒐集特定面向的資料
或者要reframe觀點

治療師透過觀察
建立起對於家庭關係的層層假設,描繪成一張地圖再呈現出來
每一句話背後都有清楚的意圖
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有個精采的故事


治療者看起來並不會直接跳進家庭幫他們解決問題
而是把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突顯出來,讓他們看見
然後引導家庭成員去做調整
這歷程其實是非常主導性的,但也非常有趣


所以,到底是少了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把人都放在同一張地圖上去量測,再透過一致的方法催促前進
和把每個人細細地描繪,高山險峻各自不同,出路也更變化蜿蜒,這樣的差別
後者有趣也豐富多了,很累就是。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推薦:家庭與伴侶評估



同事參加了李維榕的工作坊後 買了這一本書
一群社工們也如火如荼地預計展開讀書會

"個別做久了以後,有時會忽略家庭的議題,忘記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
嗯 是這樣沒錯

還在猶豫著要不要加入討論
看了這本書的前半部,跟以前看李維榕的書感受一樣:真是精彩!!
雖然我始終覺得,米紐慶作家族總是充滿了洞見
儘管此書已經把治療過程結構 步驟化
要達到那樣的水準 與其說是練習不如說是靠修煉

看這本書是很有好處的
除了好看
就像同事說的,強化做個別治療久了容易遺忘的系統觀點
蒐集家族史就不再只是例行公事而更多許多思考的空間了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小X

"個案整體智能表現屬重度智能障礙,建議...."

然後呢? 我呆了很久



這個孩子,幾個月大就開始作早療,進了資源班,還是無法自理生活
快進入青春期了,學會的語彙寥寥無幾
因為手眼極不協調,無法精確握筆,連畫畫都不行

追著他跑,起立,坐下,試著尋找可溝通的主題,連鮮豔的圖片也爭取不了多少他的注意力
他有自己的步調
我投降了,請媽媽進來

"我們小X的節奏感很好喔~~"媽媽瞇著眼,笑嘻嘻地
是我太悲觀了嗎? 嘴角只能勉強擠出一絲微笑


這家子其實也不怎麼好過,媽媽單獨撫養包括個案的三個孩子,沒有工作
從厚厚的就診紀錄來看,她千方百計,也千辛萬苦地拉拔小X
定在那裡不動,小X看來就像一般孩子,穿著很舊但是很炫的迷彩裝
和媽媽一樣,老是笑瞇瞇的

想起sun文章裡提到的,被犧牲的孩子
很是心疼
今天遇到的,卻是怎麼樣也不讓孩子的生命蒙塵的媽媽
"我只想要他開心就好"


我的辦公室,也就任他亂了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Innocent

"不要讓innocent變成一種防衛喔~"督導兩手抱胸,認真地說


我有嗎?
她真的有可能外遇嗎?
想到自己已經跟對方談了半年多,卻一點也沒察覺,如果是真的...
那還真是冏


之前還有個個案一來,突然說要結案了
怪的咧!? 這並不是在之前說好的時間範圍內阿

"我已經覺得好多了"

於是我們做了回顧,她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改變和進步
我也聽得如痴如醉
然後,很滿意地跟他莎呦哪啦~~



"她曾說過:我覺得一直來醫院感覺自己像個病人對吧!"
督導這樣一語,果然驚醒了夢中人
酒醒了以後,才回想起這個乖乖牌曾經提過令我歎為觀止的夜生活


唉!真是一整個呆耶!


回到督導的問題了:妳在防衛嗎?
翻譯:因為不喜歡而忽略個案單純的表象下複雜而詭侷的人生樣態嗎?


"你不要嚇到人家喔~~"醫師在診間對個案說的白目話雖然令人惱火
回想起來,或許真是自己還沒長出足夠豐厚的羽翼,讓個案交托自己最渾沌,不堪的境遇吧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小強的啟示

個案深深地為自己的儀式行為苦惱著
擔心不重複做個幾次,就會有可怕的事發生在她身上

我請個案寫下自己擔心的情境,她顫抖的雙手把紀錄表格交給我
"寫下來的時候不會擔心,可是寫完以後卻一直害怕自己真的發生意外"

"對於災難性想法成真的想像,真是根深蒂固阿..."我思索著....




"你害怕蟑螂嗎?"

"不會ㄚ,做啥?"

"有一些很害怕蟑螂的人,坐在這裡一個小時都沒辦法專心喔,因為隨時都會擔心蟑螂從哪一個角落爬出來...妳剛剛會有這樣的擔心嗎?"


"一點也不會.....這太誇張了吧!"


"對阿!但是對他們來說,最害怕的東西像是隨時都會出現似的,這就是我們和她們的不同,也就像你和別人之間的不同"


"原來是這樣ㄚ..."個案眨眨眼

我們都笑了


然後我開始異想天開:哪一天把個案都聚在一起,他們可能面面相覷,直呼你真是不可思議~~
那一刻,大概沒有人覺得自己生病了吧!

菜鳥交戰守則1--避免涉入

新的工作地方最符合我的需求的部份
就是可以貼近社會接近底層的人們......

幾天前一個媽媽帶著眾多孩子前來評估
帶著柔性期盼和強烈的需求...要每個孩子都拿到身障手冊!!
我評其中兩個 大的還好 配合度高幾乎沒有疑問
小的就怪了 異常的退縮被動 什麼都說不知道 偏偏又把自己的名子寫的工工整整的
即使媽媽再三強調個案原本功能就不好
心裡還是覺得很怪 心理已有最壞的假設 ......
一看病歷才知道小的上次測驗成績屬邊緣 未能通過身心障礙評估
假設又提昇了n成.....

今天要求媽媽帶成績單過來 又電話聯繫 面質多次媽媽終於承認
是她叫孩子不要亂說話的......
媽媽在電話那頭哽咽
說著這一年沒有身心障礙手冊 個案如何付不出午餐錢 如何辛苦的靠關係才讓他繼續可以留在資源班享用學習資源 沒有唸書的自己是如何無力賺錢 經濟如何拮据
我有覺得好心酸 想到孩子原本就能力不足沒有信心了
面對自己會的問題還要讓自己假裝不會
想到這麼小的孩子在學校要如何面對繳不出營養午餐的窘境
如果她的能力其實在鼓勵下可以唸的更好呢?但是如果不參加資源班 會不會有更大的學習挫折?
持續拿手冊 對她的自我概念影響又是什麼? 沒拿手冊又須承擔什麼樣的壓力?

極端的話 我可以依據上述資料 配合客觀個案能力表現的資訊 表示這次的結果無法判準 並轉介社工協助安置
但是進入這孩子的世界 我知道那是粗暴殘忍的....
或者我可以略施小惠 避重就輕 儘可能給予些協助

兩者好像都不是好方法
總之
這個案例讓我想破頭了兩天 答案終於水落石出
卻陷入了無奈的矛盾裡
一個孩子中就不能夠選擇自己的生長環境 在我看起來混亂失能的家庭 對孩子來說卻是她的天
身邊的大人可以做多少?又要負起多少責任?
這件事的確可大可小 避免涉入或許就不會像我一樣想的團團轉
我終於可以了解部份工作久了的心理師的冷 因為無力擔心這麼多人
不過好在我還是菜鳥 就只好做多少算多少吧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勇氣

她來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到我的胸口,都感到一陣陣酸楚
"怎麼辦心理師,我真的好怕...."


一整個無言阿
她的確是我看過,最努力的個案了
為了克服恐慌,簡直把自己逼上了刀山又下油鍋
可以想像每天早晨,她是如何與自己的內心交戰,終究是用顫抖的雙手發動機車,上工
又是如何一路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撐到目的地,才臉色發白地把車停好,還滿腦子關於死亡和失控的恐懼

努力了一陣子,她真是虛弱又挫折
然而,她百折不撓




今天早上,自己掙扎著是否要打電話給一個個案
一個作了一次之後就再也等不及要結束的個案

有些是個案本身的特質,然而我也清楚,很大一塊是我自己的議題
右手拿起電話,卻有點不聽使喚地懸在半空
腦袋響起"一般都是個案打給治療師吧! 對他太特別是不是不太公平?"
"只是為了克服自己心魔的治療好像不太自然,也不太倫理..."

一面用公平正義做為最佳防衛機制說服自己
卻看到恐懼在我眼前,張牙舞爪


我想起了昨天的她,和她的眼淚
想起她說自己上班以前的自我說服和交戰
深刻地體會,那種強烈想要逃避一切的衝動和心情


耳邊響起自己以往總是對個案言之鑿鑿:"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面對它"
於是心一橫,按下了號碼....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覺察

我們需要幫個案覺察嗎?


這個問題 在治療室裡的答案是否定的
但在日間病房的團體裡 我卻搖擺不定...

A喜歡當著一大群女生的面 說他的黃色笑話
在互動團體裡面 B終於忍不住發難了
但是 基於一種罪惡感 (或說對於人際的不安全感)
這位大姐在下課時間卻自打嘴巴地大啖電影"色戒"的議題
聽得我 腦袋都渾沌了(不用說剛才被教訓一頓的A...)


如果反映 A絕對是有能力理解她為什麼會這樣作
並有可能因此去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 和B的界線
問題是 需要引導他去覺察B的微妙心思
問題是 覺察的自發性在他進入Day Care以後似乎起起伏伏 不太穩定
而界線是A和B雙方的責任


雖說Day Care是一個小型社會
讓成員在其間自發地學習人際和社交技巧 才不至於太過依賴
或說被機構化 失去自主性
但這又是組成份子迥異於真實世界的小型社會
一方面是為了學習 另一方面 說難聽點 是為了方便管理


千萬別小看長期患病和服藥後對認知功能的殺傷力
這一點 漸漸地成為我心裡想要逃避的痛


回到老問題 要幫他們覺察嗎?
這個問題就像 要幫他們吃飯 洗澡嗎?
對於一個能走能動的人來說 是用膝蓋就可以回答的廢話
但對全身癱瘓的中風病人來說 同理可證

難就難在
在醫院 在精神科病房(不是門診) 有時候你難以決定要把他們的病看成多重?
要給多少幫忙? 要留多少空間? 要抱多少期待?
而有時候 狀況緊急到你無法有太多時間思考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