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兒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兒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專注

王意中心理師有一篇向Asperger學習的文,心有戚戚焉
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19846309

偶爾在discovery頻道看見一些研究動物的人
把毛茸茸的大蜘蛛放在肩膀,直呼”How beautiful!!”
或把滑溜溜的蛇纏在手臂上,露出著迷的神情….
真是怪咖


可是,看那一副心無旁鶩、樂在其中的樣子,又覺得蠻幸福


幸福在於他們不在意外界困惑、懷疑的眼光
不計較這些研究和探險到底有沒有實質的回報
無所謂沒有人共鳴和分享親眼見到罕見品種的興奮喜悅
過程本身,就很rewarding

因為要的不多,所以容易滿足
又因為在意的少,所以總是能夠專注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同事帶著兩歲的孩子來打招呼
挺著圓滾滾的肚子呼嚕呼嚕地走過來

“真可愛耶!”我心想,趨前想要摸一摸他
這孩子走了幾步以後突然不動了,定在原點,滿臉疑惑地看著我
然後鋃鋃鏘鏘跑回去抱住媽媽的大腿

“我看起來很可怕嗎?”臉上泛起三條線…


其實,和孩子建立關係最好的辦法是,玩
親切和善的態度並不足以引發孩子互動的興趣,頂多只是讓他不怕你而已
說的再多,都只是「大人話」,玩才是孩子們的語言


偏偏,我又是個不太會玩的人

發現這件事情,第一次是參加內在小孩的工作坊
五個重要的特質裡面,玩的那一塊,我最低分
後來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團體活動
warm up了半天,才慢慢進入狀況


另外一次是幫一個極度無敵害羞的小女孩做評估
在媽媽無法不在現場的情況下,她就像無尾熊依附尤加利樹一樣地纏著媽媽
用玩具引誘了半天,說得我口乾舌燥,
最後是給了她畫筆和白紙,模仿她的畫,才慢慢開啟了心房


同事們覺得,我好像不喜歡「作」小孩
的確,但在排除了精準和快速共鳴的評估要求外,我其實是喜歡小孩的
我只是看著這一群彷彿和我是兩個世界的小人兒
欣賞著他們擁有一些令我感到陌生的美好特質,而不知道怎麼靠近罷了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說死亡太沉重- 談攜子自殺的預防 張家銘醫師

不要帶我走
只要活著,走到哪裡,生命都有盼望。


我的好朋友小童和她的弟弟啾啾走了。
小童的爸爸媽媽要去另一個世界,把他們一起帶走。
社區裡的人都在講這件事。
有的人說,大人自己不想活,為什麼要連累孩子?
不知道小童和啾啾想跟他們一起走嗎?她的爸爸和媽媽有先問過小童和啾啾嗎?...
(摘錄自"不要帶我走" 終止童妓協會出版)

「攜子自殺」,表面的意思是父親或母親(甚至雙方)帶孩子一同自殺,實際上是兩個階段,一個是殺人、一個是自殺。孩子自己自殺的機率不高,卻無力抵抗父母的加害,於是多是父母先行用各種方法殺害孩子之後,自己再自殺。加害者是父母,受害者是孩子。攜子自殺不僅是一個社會家庭的悲劇,殺子同時是剝奪孩童生命、戕害兒童人權的行為。能了解攜子自殺的特徵,將有助於針對高危險群建立預防策略。

攜子自殺分析
筆者與國家自殺防治中心合作研究,透過「報紙標題資料庫」的檢索,追溯民國1992-2005年14年來共有攜子自殺198件,其中父攜子自殺75件,母攜子自殺101件,全家自殺22 件。件數分布自1999年後快速的增加,前七年(1992- 1998)只有34件(17.2%),後七年(1999-2005)則有164件(82.8%),單2005年一年就共有32件攜子自殺事件,可見這是非常需要重視的問題。
因為母攜子自殺事件較多,我們特別以2002-2005年母攜子自殺68件來作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加害者平均年齡為34.1歲,被害者平均年齡9.3歲,有些並且合併智障或腦性痲痹。經濟與生病是主要的促發因素(各22.1%),再來是感情與家庭(各14.7%)。動機分類上以利他型最多(42.6%),方式上燒炭佔一半。

攜子自殺與高風險家庭
以內政部現在推行的高風險家庭六項指標來看,可以看到母攜子自殺事件中,符合高風險家庭至少一個指標的有40件(58.8%),也就是說母攜子自殺事件有一半以上是發生在高風險家庭之中。這其中有20 (29.4%)件符合一項指標,另有20件(29.4%)符合高風險家庭的兩項或兩項指標以上,可謂禍不單行。

最多的前三名依次是「家中成人罹患精神疾病,或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19件(27.9%),其次是「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18件(26.5%),第三是「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時常劇烈爭吵、無婚姻關係頻換同居人等。」13件(19.1%) 。
綜合以上特徵,可見中年、女性、家有學齡幼子,合併失業、經濟、家庭問題,或自己或家人有精神疾病、酒藥癮者,或合乎高風險家庭的特徵,是容易攜子自殺的高危險群。 精神疾病上憂鬱症的增加也可能與「攜子自殺」的增加有關。重度憂鬱患者會有心情憂鬱、快樂不起來、失眠、沒胃口、無法集中、疲累、負面的想法,甚至會想到死或自殺,倘若父母有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上述情形,應考慮就醫的可能。而現實經濟的問題,也可尋求許多社會資源的協助,包括社會局、家扶中心等相關團體,都有提供許多急難補助、保護協助的服務。

預防策略
關於攜子自殺的預防策略上,筆者有四點建議:

第一、憂鬱症的患者不只可能自殺也有可能殺人,特別是殺子。臨床醫師對於憂鬱的中年父母親,特別是伴隨有家庭失和、失業、經濟等問題時,需要小心評估處理。
第二、父母不該剝奪孩子生存的權利,自己有憂鬱與現實的問題應該尋求協助。合併憂鬱症應該儘量就醫,現實經濟的問題現在政府與民間也有許多機制管道,能提供急難救助。
第三、社會支持系統應該提供高風險家庭緊急協助,並保護無辜的孩童。
第四、媒體在報導類似事件時要小心,以避免模仿效應。自殺不會解決問題,將孩子一併帶走更是不應該。

孩子有自己生存的權利,不應該被剝奪。「不要帶我走!」孩子的心聲,你聽到了嗎?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國家自殺防治中心研究員)轉載自【林口長庚精神科】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性教育從小開始


更新日期:2007-12-03 記者:張文 bobo小天才雜誌

撒下兩性和諧的種子

當孩子逐漸長大,會對自己及大人的身體產生好奇,也會問出許多令大人難以馬上回答的性疑惑!專家指出,從小進行性教育攸關孩子日後的人格養成,讓bobo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體、建立良好的兩性觀念、懂得保護自己,好處不勝枚舉。

在我們拘謹、傳統的民族性中,要跟孩子談「性」,實在讓人不知如何啟齒?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陸錦英認為,好的性教育,其實是建立對於「性」健康的態度,切勿刻意教導,卻又可在生活中處處尋得?跡,如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知道性、身體自主與自我保護,長大之後,也不會有不尊重異性、拿身體器官器來開玩笑的情形產生。從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

「性教育」,聽起來是個嚴肅的課題,但陸錦英認為,「其實就是從讓bobo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一個擁有對身體的正面形象的人,也會比較喜歡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對身邊的人也比較會付出善意。從bobo一出生,爸媽就可以開始進行性教育囉!平時在為bobo換衣服或洗澡時,就要以具體的語言讚美孩子的身體:「baby的屁股好可愛喔!」「你的腳又長大了喔!」當你讚美bobo的身體時,他接收到「身體是美好的」的訊息。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杜瑛秋也表示,當爸媽願意大方說出身體每個器官時,bobo自然接受肯定,日後就不會認為某些身體器官是羞於啟齒的。

【概念篇】性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陸錦英表示,性教育看似很容易,但要做也很難,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教育」,父母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才有能力傳遞有品質的性教育給孩子。雖然每個家庭會發生的狀況不同,但是專家建議,掌握某些共同原則,即有助於父母落實性教育。原則1 家庭是最佳教室陸錦英強調,「性教育最好的場所就是家庭!」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bobo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當孩子看見爸媽出門時總是手牽手,總是相互分享喜怒哀樂,營造和樂家庭生活,從彼此的體貼與關懷中,使他會體驗到兩性的和諧互動,這才是性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刻意說教,就在耳濡目染中,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杜瑛秋說,多年從事受暴婦女服務的經驗告訴她,一個充滿語言與動作暴力或爸媽拳腳相向的家庭,會使孩子情緒長期不穩定與害怕,也會帶給孩子不正確的兩性印象,認為性別就是不平等的,也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有這樣經歷的孩子,事後需要花好多的心力,才有辦法建立正確的兩性價值。陸錦英補充,雖然父母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進行性教育,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教」,如果讓孩子身處在家人相互責備、不滿、兩性關係不和諧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種遺憾。

原則2 自然談論性

杜瑛秋表示,在她家裡,談論性、談論身體器官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她從孩子有語言能力開始,就藉著洗澡的時候教他認識身體,讓他覺得談論「性」是自在的,她的兒子會問:「媽媽,為什麼妳下面有毛,我沒有?」「衛生棉是做什麼的?」大人們也都認真回答他所有疑惑。陸錦英笑著說,談論「性」這件事,可能需要從爸媽自己先做起。長久以來,我們的文化賦予「性」太多的神秘色彩,致使本身無法坦然面對「性」,加上知識不足,要和bobo談論時,變得非常困難。但是,父母羞於啟齒、含糊搪塞、一味訓斥等反應,反而會使bobo產生種種奇怪聯想,嚴重者,會造成日後的性壓抑、性自卑。孩子對身體的好奇是一種自然反應,大人無須以「有色」眼光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當孩子有性的問題時,就以他所理解的語言,誠實的回答問題,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轉移話題或美化解釋。

早期壓抑bobo對身體探索的欲望,會使他日後一提到性就忸忸怩怩,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地排斥、鄙視、忽視。杜瑛秋舉例,有一次,兒子看見她在換衛生棉,問她那是做什麼的?她告訴孩子:「這是月經,女生長大都會有月經,有了月經之後表示可以生寶寶囉!如果沒有要生寶寶,就會流血,需要衛生棉,有點像你現在要用尿布一樣,用衛生棉才不會把褲子弄髒。」之後,兒子對衛生棉很有興趣,還拿去研究了一番,也會在陪媽媽買衛生棉時,提出不少疑問。父母態度自然正確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亦會以坦然態度面對性。

原則3 談論身體時用正確名稱

杜瑛秋則表示,她會在洗澡的時候,帶孩子認識身體的器官,也明白每一個器官的功能,對她的兒子來說,說出「陰莖、陰道」就跟說「鼻子、嘴巴」一樣自然,因為都是身體的一部分。陸錦英也表示,正確的性教育,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美好,而不是隱晦骯髒的,當他青少年時期,到了學校,不會因為好奇拿異性的生理期開玩笑,甚至遊戲式地撫摸同學的生殖器。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很多時候,接受過度社會洗禮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學習如何坦然看待性,進而不避諱談論性器官。

原則4 教導自我保護‧清楚身體界線

當孩子認識身體之後,進一步要讓孩子知道隱私與自我保護的重要。陸錦英提醒,藉著認識身體器官時,讓bobo知道,不暴露身體某些生殖器官,並不表示這些部位是可恥的,而是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父母可從小教小孩保有自己身體的隱私權,不能讓別人隨便觸摸自己的身體,也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身體,但若出自禮貌的舉動,如摸頭、觸肩就另當別論。所以當孩子想伸手摸媽媽的胸部,或是想看阿姨的內褲時,都應適時給他正確的觀念。杜瑛秋指出,每個孩子對身體的感受不同,如果bobo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並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氣向親友說明,減少不適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原則5 認真回答他所有問題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樂於探索,對身邊的事情充滿疑問。杜瑛秋分享:「我兒子很喜歡問問題,他不論問什麼問題,我們都很認真回答他。」一個探索欲強烈的孩子,當欲望被滿足,疑問也被認真答覆,會讓他更願意表達,這樣的孩子通常對性也充滿疑問,爸媽不要覺得煩,反而要很高興孩子長大了,有無限的求知欲。陸錦英認為,只要大人坦然誠懇的說明,孩子就會自然無邪的接受。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問這類問題是「怕羞」的事,如果還存有這種迂腐的觀念,會使bobo無法得到正確的知識,將會導致錯誤的價值觀。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家庭何以會傷人 談家庭心理傷害 (轉貼)

家庭何以會傷人 談家庭心理傷害 生命力記者/陳昭儀報導 2001-05-24

減少家庭傷害及讓已受傷的孩子復原的方式,除了改善夫妻關係之外,孩子成年後也不要常陷在受傷的情緒中,大學後要重新定位和父母的距離,有的時候離家反而是回家的開始。

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鄭玉英說,大多數的人都不能接受家庭會傷人,但事實上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家庭確實是會傷人。五月十九日在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以「家庭何以會傷人」為題舉辦座談會,她認為家庭傷人的原因主要可以區分為,孩子對家庭有許多的需要、父母親因故無法擔任親職以及教養方式的不妥。

鄭玉英表示,小孩對於父母的需求與依附性強,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孩子,他們是全心向父母開放的,由於小孩子沒有鑑別力,對於父母親所說的話不能夠區分,因此當父母對他們說「你怎麼那麼笨、我討厭你、我真後悔生你」之類的話時,他們就會全盤接收,並認為自己就真的是如父母所說的。

有時父母其中一方,或是雙方,因為死亡、出走、生病或失業等原因,無法勝任家庭中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其中的一人可能就會取代父親或母親的空缺,而成為我們常說的「小大人」,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沒有童年,或是他的童年提早結束,等他真正成年後,反而有時會有一些幼稚、不成熟的表現。

舉一個案,一位男士在中年時發生外遇,因為他從小到大所念的學校、科系、工作甚至是老婆,都是家裡幫他決定的,所以他想要有自己的自我和自由。這個例子顯示因為孩子提早早熟、缺少青春,導致他們童年時就超功能,以致於成年後就會失功能。

鄭玉英也說,上面所談的是有關經濟的父母親無法勝任親職,另外一種情況,是指男女雙方結婚後,夫妻間的關係原應是合作無間,但當夫妻關係呈現擺不平的狀態時,孩子往往就會受到傷害。最常見的,如家庭暴力中目睹婚姻暴力的兒童,在父親毆打母親的狀況下,母親只好將孩子作為依靠;有的是父親打母親,母親就只好遷怒於小孩,而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父母同時虐待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精神和情緒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傷害,將來在面對兩性關係及人際關係時,也會非常沒有安全感。

「有的時候教養方式的不妥也會導致孩子受到傷害」,譬如,縱容、嚴重疏忽、虐待、亂倫等,其他如父母將自己的「低自我價值感」如自卑、被否定等情緒發洩到小孩的身上,不停地罵孩子,而且「愈罵愈爽,然後就會罵上癮」。而小孩子被父母罵什麼就相信什麼,會說服自己「真的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親並沒有錯」,也就是美化父母、貶低自己。

座談會的最後,鄭玉英也談到,要讓家庭減少傷害或是讓已受傷的孩子復原的方式,就是夫妻間需找出會互相拉扯的點,讓它舒緩一點,也就是她所說的「悅納異己」,意思是「高興接受不同於自己的地方」。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不用犧牲自己也可以教出幸福的孩子



書店裡面 滿滿一櫃屬於"親子教育"類的書籍
一堆告訴你如何教出天才兒童啦 如何讓孩子去讀哈佛和耶魯啦

其中有一本書還蠻特別的
它並不太去強調孩子的智力發展 反而把重點放在媽媽本身
媽媽的個性 EQ 夠不夠愛自己 都和孩子的發展息息相關


作者是一個韓國人 精神科醫師 也是兩個孩子的媽
她的書提到很多有趣的觀點 譬如有時候
媽媽要把自己的小孩當成是別人的 才不會過度地延伸自我到孩子身上
注意太多 要求太高

也提到某些兒童精神病理和不當親子互動之間的關係
重點是很多家長和專業人員都專注於孩子的心理問題 卻忽略了主要照顧者本身的心理健康和需求
只要好好照顧自己 許多時候 孩子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唉~不禁感嘆阿 現代人心病太多 又下意識地把自己的不快樂複製在孩子身上
家庭問題和社會問環環相扣阿~~

另外值得一題的是 這本書翻譯的口吻很可愛又很溫馨哩....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人鼠之間~

昨天晚上去看了綠光的「人鼠之間」,
勾起了很多回憶,雖然只是一年以前,但卻像是很久以前的塵封的記憶。
塵封不是因為不堪回憶,而是刻意遺忘;怕是太記在心理,只會更容易觸景傷情吧!
戲演到後半段,在最溫馨可愛的時刻,
我的視線越來越模糊,我不知道自己怎麼搞的。
然後我發現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那種又覺得厭煩又覺得純真可愛的感覺,
然後浮現一張熟悉又陌生的小臉,骨睩睩的眼睛令人懷念,但我卻想不起她的名字。
然後戲依舊是搭著淡淡的音樂繼續下去,生活也是,他的單純也是,
…她的無助也是。

然後我就想起來她的名字了,我禁不住在心中多喊了她幾聲。
接著她純真的笑容,率直的舉動,跟台上的傻大個重疊了。
沒錯,她就是這樣叭渣叭渣的眨著大眼睛,咧開嘴傻呼呼的笑,
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和玩耍,也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令人討厭,
緊張害怕起來還會大哭,直到現在還是經常大小便失禁,
也總是喜歡重複別人的話,也不曉得她到底懂得多少,
剛剛教過的東西總是轉眼忘記,很喜歡美少女卡通人物卻永遠搞不清楚故事內容,
也莫名地喜歡圓和球狀的東西,還有閃亮亮的東西,和帥哥美女之類的,
當然還有毛茸茸的小動物,雖然也總是永遠搞不清楚狐狸、狗和狼有什麼不同。
對了,她還會不看場合,說些莫名其妙令人生氣的話。
玩遊戲也不知控制力道,總是打得我渾身淤青還在一邊傻笑。
她就是這樣無知得令人不知所措。她怎麼有辦法這麼麻煩啊?
她是一個智能障礙的遲緩兒童。



但是,
因為不能期待她有很大進步,所以只要她有一點不同,
哪怕她只是在見過我好幾次之後可以一見面就叫出我的名字,
哪怕是在我講過無數次同樣的故事之後,她可以幫忙填空接力回答。
這些再再讓我欣喜若狂,我開始學會珍惜單純美好的小事物,
開始與自己內心的小女孩對話,開始練習不想太多的單純快樂。
但她就是有辦法,讓我又快樂又悲傷。

我叫出我心中的小女孩,約莫三五歲的年紀吧!快樂地沈浸在與她做治療的那段時光裡,
我們一起蹦蹦跳跳,一起玩遊戲,一起講故事,一起笑鬧,
一起從最單純的源頭學習東西,一步步把知識切得小小片片,而不用任何小聰明。
她是天使,一個慢慢飛,卻會讓人心中吹起一陣溫暖微風的慢飛天使。

但我心中的大人,那個一不小心經常太過悲觀的大人,總是用悲傷的眼睛看著她的不懂偽裝。
她這樣會被欺騙的啊!她這樣會被責備的啊!她這樣會被欺侮的啊!……
他們有太多必然要面對的挫折無助、旁人的欺侮諷刺、
還有太多太多因為他們乾淨純真得像張白紙而必然招致的悲傷。

純白潔淨不好嗎?沒心機、無防備,又錯了嗎?
不,他們沒錯。
只是這個世界太黑暗,嫉妒慢飛天使的純潔,因為這只會更勾引人發現自己內心的不堪與邪惡。
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純潔無暇反而是最厲害可怕的武器,是勝過任何槍砲彈藥的無形武器。

想到我與她暌違也將近一年了。這一年來,她還好嗎?
她有沒有好好乖乖繼續做治療?她一定長大不少了吧?!
她的未來一定會很美好的,因為她這麼可愛、這麼潔白啊!

我心中的那個大人,
終究還是一派輕鬆地倚著門,用一副「唉~早就知道會如此」的眼神同情著,
用無奈的口吻說幻夢永遠敵不過現實,
戲劇即將進入尾聲,我為自己預知到的結局恐慌。
我心中的女孩大聲哭喊著,等一下嘛!不可以改個結局嗎?
說有奇蹟出現,讓他們真的實現願望,然後快樂幸福的過一生?
不行嗎?真的不行嗎?不是說好人有好報嗎?
他這麼單純天真,他絕對值得更好的結局,不是嗎?

而且我的慢飛天使女孩不會這樣的,那個女孩會和戲裡的男孩有不同結局的。
她不會遇上任何磨難,而會永遠那麼快樂成長的,雖然,也許她永遠不會「真正」成長。
她會很好、很好的!一定會……一定會……吧?!


戲劇的結局搭配著那狀似無心又粉飾太平的音樂,
這音樂怎麼那麼該死的催淚阿~真是去它的。

http://www.greenray.org.tw/version2/of_mice_men/index.htm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孩子該不該上特教班?

這週幫兩個小孩做智力評估
小孩A:小學高年級,IQ在中度智能不足範圍(註1),目前就讀一般班級,功課完全跟不上,有資源班的輔助教學,在資源班表現還可以。爸爸對老師建議小孩去特教班無法接受,認為他還在發展階段,只是學得比較慢。

小孩B:幼稚園大班,IQ中下(註1),目前讀一般幼稚園,媽媽覺得她反應比其他小孩慢,學習情況也沒有同學好,想幫他申請殘障證明,轉到特教班。

到底這兩個孩子該不該上特教班呢?


對於小孩A,我希望家長調整對孩子的期待,不要再期許他繼續升學,而要協助他將來能自立,不合理的期望只會造成孩子無辜的壓力和挫折,正視他的智力明顯比一般孩子弱這件事,接受現在的他,樂觀地跟他一起站在現在的起點一步步學習,這才是對他最好的。智能障礙並不是癌症!智能障礙者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能及早了解他的強弱項(註2),為他找到最適合的學習資源,培養他自立,他未來仍然可以過得很快樂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期待不就是這一點嗎?
      
至於該不該上特教班呢? 我認為要先了解的是各個學校的特教班教孩子什麼?師資和學生組成是什麼?如果孩子在裡頭學的技能或是知識,是對他們未來的生活上有用的,而且對他現在的程度而言難易適中,那麼就是有幫助的。例如:學習分數加減法,不如學會買賣東西時怎麼找錢、上公民課,不如學習在各種場合怎麼與人應對。此外,不管孩子在什麼樣的班級,家長都需要跟老師保持良好溝通,以協助孩子適應環境,也協助環境適應孩子。

對於小孩B,我認為現在就讓他去特教班,等於是在剝奪他的學習機會。孩子的智商分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中下智商很可能是早期學習機會不足,或是專心度不夠,導致學習效果不好。當然,以這個孩子的現況,上小一後可能成績會不好,但他是有能力學習多數為一般小學生所設計的課程的,如果讓他去特教班,等於是限制了他的學習空間。因此我的建議是,找出他目前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及早針對問題作改善才是最好的。

(註1) IQ 90~110屬於一般範圍;80~89屬於中下;70~79屬於邊緣智能不足;
 70以下屬智能不足,綜合考量IQ和適應能力後,又再分為輕、中、重度。

(註2) 其實所謂「智商」不只是一個分數而已,心理師可以從一次智力測驗中,了解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拿智能障礙的孩子來講,很多孩子雖然在語言表達上不行,但簡單的語言理解仍是沒問題的,因此雖然你的孩子不太能將自己懂的東西表達出來,但卻可以記住你教他的許多生活常識。就算是兩個智力分數一樣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強弱項能力也是不相同的。
在精神科醫師的門診裡看智力測驗結果時,醫生可能無法細述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因此,非常建議家長在看門診時,請醫生幫你轉介跟先前作測驗的心理師,進行一個針對智力測驗結果和教養方針的諮詢,對孩子各方面的優弱勢有所了解後,以專家建議的方法去協助他截長補短,將會比只得到一個智力分數、或是一個智能不足的診斷,還要更有方向。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如何解除幼女的分離焦慮?

轉貼自 YAHOO奇摩知識

這好像是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
當小寶貝要開始離家時
孩子面對新的環境
又要離開熟習的家庭和父母
會焦慮耍賴不想去是幾乎都會有的
家長看到小寶貝哭泣難過也常感到好心疼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其實可以放心
這是必經的過渡時期
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後順利的離家並開始面對學校生活的挑戰
有幾個方法可以讓這個時期過的更順利一些:
1.要堅決 並約法三章:


常見的狀況是,家長看孩子不想去好心疼和不捨,就想說姑且讓孩子不去學校,或陪孩子比原先約定更久一點,短期雖可安撫孩子,但反而讓孩子發現可以繼續討價還價的空間和依賴家裡,所以下次就會哭鬧的越嚴重,然後家長就更不知道怎麼辦...變成惡性循環。所以要做的是像對待大人一樣,家長要在去學校前和孩子約好,並且一定要確實的執行,你會驚喜的發現小寶貝比你想像的更堅強勇敢喔。
2.循序漸進:
和孩子討論陪伴的程度,可以選擇逐漸放手的方式(例如:陪讀一週 中午探視一週 之後讓孩子整天在學校放學再接),或者一次就讓孩子在不陪伴下去上課,其實都可以,重點在於跟孩子如何約定就要如何做(第一點)。
3.不時給予口頭上的愛的讚美和肯定:
只要孩子遵守約定,或有部分遵守約定,都要給予很多的口頭讚美喔,也許你會發現要完全執行前兩點不容易,但先別氣餒,看看孩子和之前比起來哪裡進步了,去讚美孩子做到了的部分,盡量避免去責備其未做到的部分,孩子會因此更有能力獨立喔。
4.每天花半小時全心的和孩子討論學校發生的事情:
瞭解孩子在學校是否遇到什麼挫折,讓孩子不想去學校,適時給予教導和安撫,也讓孩子感覺到即使父母不在也會持續關心自己的。

參考資料 自己的學習
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 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孩子的動物朋友(時報出版)

從書上得知美國有一個機構:Green Chimneys Children's Services
一個針對嚴重情緒障礙兒童的住宿醫療機構

書中還深入地說明了動物的療效何來
例擧過去的實證或個案研究
同時也指出動物輔助治療的研究困難及限制


我一直好奇為何動物會是小朋友的最愛
只是因為耳濡目染嗎? 或是動物之間特殊的情感聯結?(人類也是一種動物...)

就我個人和周遭嗣主的經驗 不僅是情緒障礙的小朋友
寵物對於一般人的心情 甚至整個家庭氣氛都有顯著的影響
書中亦提到過去研究結果顯示 人在接近寵物時心情是比較放鬆的
(當然是指某些不怕親近動物的人)

台灣目前在動物輔助心理治療領域的研究稀少 實際執行的限制也多
除了客觀環境的限制(需要較大的空間飼養動物)
還有動物種類的選擇 牽涉到危險性 衛生和防疫的問題
因此停留在由專業人員訓練狗醫師定期探訪病人 而非讓病人自己飼養的階段
而無論哪種方法都會面臨動物死亡的失落 這也是其中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

從導盲犬總是在捷運車廂裡造成騷動的現象來看
養狗以促進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這一檔事 有著廣大的潛在客群
我無意爲寵物店或狗狗經銷商作宣傳
而是深信寵物狗能夠激發人某種內在的情感
面對一張單純的笑臉時
累積一天的情緒和疲憊似乎也在極度放鬆下得以平衡
(大概就是書上說的"正向光環"吧!)

不過我也是屬於都市叢林裡乾作夢的一群
只能在假日的公園裡到處跟狗主人搭訕
有時會跟朋友開玩笑:
如果有一天得了憂鬱症 那我就有理由不顧一切地養狗了

Green Chimneys:
http://www.greenchimneys.org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透明的我

盧雲(一個有名的神父)說到自己以前輔導一群MR(智能障礙)的小孩
發現只要輔導們之間稍有爭執 即使彼此不說
孩子們仍會感覺到 並且表現出不安

在治療室我也是一樣
當我知道今天很累 心情差 沒有愛 關懷出不來
個案就會明顯地感覺到
難以用漂亮的言詞或精準的技巧來彌補

或相反的
進入治療室前我可能沒啥概念
但我充滿信心 和悲憫
談完後彼此都會覺得滿足

尤其是小孩
無論她/他狀況有多嚴重 似乎可以敏感到你的內在
有時候甚至讓我覺得說什麼都是多餘
有時候讓我覺得
個案教我的比我教他們的 多得多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兒虐不是一般嚴重的事情

今天又有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被虐待得不成人形

在精神科成人急性病房實習的半年 我發現
相同診斷的個案中 總有幾個是反覆入院 怎麼醫都成效不張的
詳問他們的背景發現 這些人有很大比例曾經驗或目睹家暴
更駭人的是 那些幼時的創傷經驗
時至今日仍歷歷在目地呈現在三四十歲的大人腦海中
一位個案甚至在哭訴敘說時
還能真實感覺到當時皮膚被滾水澆燙的灼熱感

兒童虐待造成的後果真的是整個社會都該更加警覺的
寧可虛報一個 也不要錯過救一個人一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