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三不管地帶

本以為是個搞笑片 看完以後覺得蠻沉重的

導演很厲害 用三個人在戦壕裡的處境道盡戰爭的矛盾和殘忍
也極盡所能地諷刺聯合國的人道救援行動
尤其片尾那名可憐躺在地雷上動彈不得的人 在大批軍隊和媒體離開後
孤單的身影從黃昏進入黑夜
燃燒的正義之心 在綿延數百年的種族對立和仇恨之間無可置喙


崔奇和尼諾本可活命 最後卻因仇恨而彼此終結
也令人大嘆人命好救 但人心難救阿~~~

導演用無奈的結局來封殺所有外來的善意
不像某些電影裡頭 一再地強調人性光輝可以超越生命本身
(參見:28天毀滅倒數 或 羊男的迷宮)
到底是戰爭荼毒了人心 還是盲目的悲憤延續了戰爭呢?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練習曲

這部電影並不完全是紀錄片
雖然有許多情節是編造和刻意安排的 但台灣的美卻是真實的

以前也有幾次團體騎單車旅行的經驗….
但我想單獨旅行是會不一樣的 可以任意地駐足
隨自己的心情和感覺改變路線 還有在緊急的情況下放下尊嚴四處求救
可能會遭到拒絕 訕笑
但也可能與周圍的人產生微妙的聯繫
考驗你的反應 還有對這個世界信任的程度


(個人認為 靠著單獨到異地旅行此一強迫專注週遭環境的過程
對於經常脫離現實的ADD患者也有一定的療效…)

這部電影會刺激你在畢業之前做些以後可能再也不會作的事情嗎?
我羨慕同去觀影的朋友大聲地說:”會”
因為基於某些原因 我察覺到自己有些熱情隨著年歲漸漸遺落了
開始感覺到一陣酸楚在鼻間蔓延開來…..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什麼叫心理學的ADD注意力不集中(轉載)

轉載至心靈園地留言版
http://www.psychpark.org/discuss/board1/show.asp?page=1&repno=13518

標題:什麼叫心理學的ADD注意力不集中
留言 : 好奇寶寶 時間 : 07/07/26(20:55:53)
我有看報紙的健康保健板,有一個英文的簡稱叫做ADD,是不是成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我想問的事,有沒有藥可以治療它,除了藥物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嗎?完畢^^

回應 : 1 SUN 時間 : 2007/7/29 上午 10:16:00
ADD全文為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的確是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疾病
您若是在學校看到一些長期容易分心 散漫 容易忘東忘西
但又沒有什麼破壞力的小朋友
只有在對有興趣的事物表現得特別好
他如果沒有智能的問題
也許要到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有ADD的問題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4)中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一個亞型
需要在七歲前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小朋友的話要注意一下有沒有以下的表現:
1、在工作中無法注意細節或會因粗心而犯錯
2、很難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維持注意力
3、當別人直接對著他講話時,沒在聽
4、不能依循指令貫徹始終,而無法完成工作
5、很難把工作或活動處理得有條有理
6、逃避、不喜歡或不情願從事需要持續花心力的工作
7、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很容易分心
9、對日常的活動仍會忘東忘西
如果在不同的情境(學校 家裡 安親班 等等)裡都有超過六項符合就要進一步檢查有無ADD
國內醫院治療的方法通常是用藥 利他能(Ritalin)和專思達
也有些會以心理治療教導因應注意力不足的小技巧
其實有很多ADD都在未就醫的強況下順利的找到自己因應注意力不足的方法


成人也可以看到注意力不足疾患的症狀表現
此為WHO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篩檢成人ADHD的簡短工具:
1.一旦完成任何計畫中最具挑戰的部分之後,我很難繼續完成計畫中的最後細節。
2.我很難有條有理的去做那些需要組織和規劃性的工作或活動。
3.我常忘記一些約會或是應該做的事情。
4.我常逃避、或是延後開始去做那些需要多費心思考的工作或課業。
5.當我必需長時間坐著的時候,常常坐不安穩或扭動手腳。
6.我覺得自己好像裝了馬達一樣,會過度的活躍、不停地去找事情來做。
如果有四個以上符合 就可能有ADHD的問題喔
但是這只是簡易篩檢表,如果有需要,歡迎再留言索取詳細量表喔!
更多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療方面訊息歡迎到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參觀參觀或留言發問喔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我想可能牽涉到幾個部分:

  1. 精神科藥物可以治療幻覺和妄想症狀嗎?

    答案是:通常可以。雖然所需時間和困難度因人而異,但很幸運的是,配合醫師的藥物治療後,多數個案都能藉由藥物來緩解急性精神症狀 。

  2. 吃藥多久後可以完全消除幻覺和妄想症狀?

    答案是:因人而異。藥物經常無法快速而完全地消除所有症狀,緩解後的個案仍有時會有症狀。怎麼辦呢?醫生、臨床心理師、以及護士會衛教個案因應方法。然而困難點在於:精神症狀不像身體症狀那麼容易區辨,例如,個案可能不知道他聽到有人在罵他,是真的?還是幻聽?他感覺有人要害他,是真的?還是妄想?這些困難對病識感低(意即:不知道自己現在、或曾經生病了,覺得幻聽和妄想都是真的,只是別人不相信)的個案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一旦他們不覺得自己生病,就更不願意接受醫療協助、也更容易隨症狀起舞、或受症狀干擾而壓力更大。

    那麼要如何提高病識感呢?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能協助提升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病識感,臨床心理師經過評估個案當時的各方面狀況,包括是否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症狀是否相對穩定、受治療的動機是否夠高之後,會決定是否要安排治療、並設定治療目標。

  3. 發病後的會不會變笨或注意力變差?

    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相關的因素很多,包括發病的年齡是否為智力正在蓬勃發展的階段,若是,則勢必耽誤其正常發展、 又如,發病嚴重度和長度是否造成腦功能嚴重且不可回覆的損害、是否為吸食毒品引起…等等,都會影響到認知功能的受損程度。就我半年的實習經驗看來,其實沒受到很大影響的,也大有人在。

  4. 痊癒後還會再發嗎?

    答案仍舊是:因人而異。雖說早發型精神分裂病人通常癒後較差,但我也看過一個18歳第一次發病的女病人,在其後25年的人生中只再有3次短暫發作,且於43歲的現在,醫生給她改了診斷!她復健的優勢包括:病識感頗高,很能自我監控發病徵兆、規律服藥治療、長期心理治療、病前智力正常、家庭支持度也高、以及更重要的:她想要好起來的決心很強。像她這樣的例子並不算少,我也看到了幾個病人能在緩解後找到工作,過著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的生活,甚至也有持續將近十年都沒有再發病的!因此,不管你或你的家人朋友現在在什麼樣的各方面條件下罹患了精神分裂症!那都不等於完蛋了!每一個他身邊的人或是他本身的潛在條件,都有可能化為走向進步之路的元素的,這條路很長,但不論暫時的結果是什麼,一定會有收穫的!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正向思考的力量

炎炎夏日 回到家裡看到桌上的水杯裝著半杯水 妳心裡有什麼想法?
"糟糕!怎麼只剩半杯水"
"還好還好 還有半杯水"
這個老掉牙的故事卻常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



第一次幫個案作放鬆訓練 交代他回家要練習
一週之後個案回來了 紀錄表上只有三天有作 其他時間都空白
當下第一個反應是:怎麼會有四天沒作?
(雖然沒說出來 但敏感的個案很快地就有挫折感了)

幸好在督導的提醒下 下一次就改口了:
"很好耶 你作了三次喔"(當然是經過一番自我檢討以後調整心態說出來的真心話)
這種力量是會回轉到自己身上的 就像之前sun所說的七十分智慧
或許對個案的高標準也是一種自我要求的投射

總之 這個經驗改變了我很多
(結果是我被個案治療了 呵呵)

很喜歡張忠謀的一篇文章:
"常想一二"

http://janeer962002.myweb.hinet.net/grat7.htm

共勉之

好站分享

心靈園地的網站:

http://www.psychpark.org/

內容非常豐富喔! 值得借鏡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剪票阿桑

前天坐從沙鹿往台中的火車
過了剪票口 才往前走了幾步就聽到後面有人用客家口音喊:
"阿妹阿~~"

會是叫我嗎?



"來來來....妳過來" 阿桑一邊招手一邊用質問的口氣對著我說

是我的票有問題嗎?還是哪裡看起來怪怪的?我看起來像是夾帶毒品嗎?
戰戰兢兢地走到阿桑前面 她一張臉突然笑開了:
"妳的離子燙是哪裡燙的阿?"

然後開始述說朋友建議她燙頭髮卻不知道價錢和去哪裡等等
............orz


在陌生的地方闖蕩 會有許多意料之外的事發生
有時會故意這樣把自己心理的"應該""必須"這些稜稜角角去掉
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輕 可以愈走愈遠......

不要說再見

有一些朋友 跟你沒仇 但死也不會跟你聯絡

當我抱怨時 他們會說:我只想往前走 不想回頭看
尤其是相遇在他們最慘的時刻
義氣相挺的結果到最後總是落個裊無音訊

直到明白自己也是屬於他們不堪回首的過去的一部分
那還是...不要說再見吧!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觀影感:今天暫時停止

反覆回味這部電影
(真的很好看! 不是驚悚片喔!)

電影內容是一個有名的氣象主播被指派到小鎮採訪土撥鼠節
正當他意興闌珊地度過第一天
從床上醒來後卻發現同樣的一天又開始了
日復一日過著同樣的土撥鼠節....
以及在此過程當中發生的心理轉折!

精采的不只是主角的心境從自我中心到利他(註)的變化
(正好對應許添勝在他的書裡說的:
當你一無所求 就會滿載而歸)
還有他在極度絕望中不斷尋死的的階段
用各種恐怖的方法自殺
主角內在的痛苦足以比擬嚴重的憂鬱症患者了
然而 死亡並無法達到解脫
因為主角死了以後 第二天還會醒來

還好還有新的一天
還有機會從付出中改變 從而得到力量 重建生活態度

只是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只能死一次
真的一了百了
無法過渡到死過以後問題還在的階段
不用面對連死都沒用的窘境 只好再想其他辦法
也不會有機會爲自己的死亡感到後悔了

真的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註:利他不是利用他人喔!而是指「犧牲自己,使他人得利,為他人著想與付出」喔!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推薦電影:我的名字是喬

之前因為看"吹動大麥的風"覺得很好看
就去買了這部更早拍的片子

覺得片中角色人物設計都很真實
主角是酗酒者 也在很多場景表現衝動控制困難的問題

(包括跟才認識一個多月的女性求婚等...
而女主角也具有社工的溫暖和理性

不過看完本片後思考的一個問題:
對幫助對象的涉入要多深呢?

連恩的確是面臨了沒有什麼選擇的窘境
吸毒比酗酒要面臨的代價更大 但他們都要爲自己的行為負責
就算失去雙腳 也莫可奈何
喬爲了幫他鋌而走險就是愚勇
(在我看來即使是這種緊急情況還是有後路 譬如情商莎拉賣車...)
不過因為真實(以喬而言的確很有可能會這樣作)
也讓我看到成癮者自新過程的艱難

一部真實又無奈的好片
加上導演一貫的風格就是沒有封閉的結局
情緒不佳時不建議觀賞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那些個案教會我的事-2- 七十分的智慧

這是我其中一個酒精濫用的年輕治療個案,他在經歷婚變和失業的打擊後開始飲酒,多次酒後失去形象和自尊後,再也受不了目前的樣子,而來此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經歷漫長且斷續的拉扯後,討論著戒酒的方法、酒精對他的意義、人生的失落、和未來生活的意義,他終於漸漸找回自己的力量,開始可以放掉對酒精的依賴,重新要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好幾個月後我們約好再見面,他分享著其人生規劃的進度和戒酒的狀況,看起來已經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力量,我確認性的問他給現在自己打幾分,他想了一下告訴我:『七十分』,我心裡一驚,想著『難道經過漫長治療後他還是沒有信心嗎』『難道他有偷偷喝酒嗎』『難道我做的治療沒有我想像的有效』…這時我的不理性的負向想法冒了出來,但我還是鎮定且如往常的問他打七十分的理由。他緬靦的告訴我,現在的他不想要100分了,他告訴自己凡事只要做到70分就夠好了,但補充的說,當需要的時候還會希望自己能盡量做到100分…..
這是我沒有教過他的,卻是心理治療裡最基本的道理之一……『沒有人必須或應該要完美』,而這也是治療師最常困住的地方「想要成為完美不會失敗會犯錯的治療師」,但這次換個案教我『凡事只要做到70分就夠好了』,我當時是多麼為他感到驕傲阿──這是他自己發現的智慧。之後我在做一些事時,我就會提醒自己──只要做到70分就夠好了,允許自己犯錯,也願意在自己不完美時仍能愛自己肯定自己,因為這就是我真實的樣子…………….

後記(場景:和指導教授吃飯時)
要求完美的教授曰:某某這樣這樣那樣那樣那樣其實我不滿意……回來寫論文後希望你能這樣這樣…..可以這樣那樣………
向天借膽的天真學生突然曰:老師…其實我最近在想我只要作到七十分就好了ㄟ
要求完美的教授氣急敗壞曰:什麼?!你要跟我時應該就知道我不能接受只有七十分!!不然你就要去跟別人……..(─.─lll)
向天借膽的天真學生試著解釋曰:ㄟ…..我的意思是會盡力做啦….但是喔….不想再像以前一樣逼自己要作到完美啦…..
教授稍鬆口氣但仍顯疑心的曰:當然也不是要作到超完美 但還是要努力………..
學生恢復現實感曰:老師我是開玩笑的啦…我當然會努力的……﹙心想:其實我只是突然想分享一下我的新想法而已....﹚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通靈日記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方智出版)覺得還挺有趣:

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可以看見人身上的「靈氣」和一般所謂的「靈魂」
書我只看了一半 不知道他長大以後是否還具備這個能力

以前上普通心理學聽老師說"手指識字"相關的東東
類似特異功能之類的 老師也強調這是可以訓練的
(可參考:http://www.chikung.org.tw/txt/paper/p13.htm)
有趣的是 為什麼這種超知覺能力到了14歲以後就消失了?


聽過一個修法輪功的人說 小孩子學得特別快
還有些朋友說到自己小時候的特殊經驗 長大以後自己覺得不可思議
(可以把自己從蚊帳裡面變到外面...有可能是false memory :P)

anyway
主角看到一些不尋常的事物
但並不會像"靈異第六感"裡的小男孩一樣害怕
他起初以為這是所有人都會看到的 因此不以為意
(我想電影劇本畢竟是大人寫的
對於靈界/不了解的東西始終有些恐懼...)

我想這是一個差別
或許大人和小孩之間還有許多其他的差別....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天使的約定之二

聽過一種說法 這世上有兩種人:
鏡前人 vs 窗前人

前者像站在鏡子前面
受限於外在的規範 約定俗成的禮俗 或僅止於別人的眼光
因此一舉一動 一頻一笑都要量身訂作
好在某些時候符合某種理想的形象

後者則是站在窗戶前面 看到的並不是自己
而是一片湛藍的天空 寬闊的草原 或絢麗的花海


片中的男孩就像後者 他不畏醫院的規定 老人臉上不悅的表情
縱情地遨遊在自己想像中的天地 還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大玩具
(當然 某些時也候顯得任性)
(同樣的白目也可在"玻璃心"的男主角身上見到)
或許不知天高地厚 也是一種幸福
或許這是他們可以忽略疾病和死亡的原因
或許這是許多焦慮症患者的解藥

天使的約定

感謝Mars推薦此一感人佳片:)

此片原名:Marty's World
主角是一個十歲的小男孩(r/o 過動症...)

他的白目破除了醫院的條規
各樣五花八門的玩具 鮮豔的衣著在蒼白的醫院裡顯得相當突兀

他的活潑遭來白眼及不耐
卻也開啟老人封閉的心房


有次閱讀一個諮商師寫的文章
將這些孩子取名為"城市獵人(因為不願意將之套用疾病名稱)"
因為她們過度的精力和好奇心 並不見容於這個處處受限的文明社會
也因此成為團體生活的一大障礙
(另推 一大陸電影"小紅花-看上去很美")

這些孩子帶著標籤在班上 帶著標籤回家
帶著標籤來到醫院 評估完又帶著標籤走了
除了他身上的標籤之外 我們還看到什麼呢?

為什麼老人最後看到的是"我的Marty"而不是那個小渾球?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那些個案教會我的事-1-上天的禮物

記得去年剛去精神科實習沒多久
就接了一個青少年的殘障鑑定
從他天真的笑容 片段的語言表達 和無接觸的眼神
做完智力評估後
更加的毫無疑問的確定其診斷
這樣的孩子通常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身邊的人許多額外的照顧
有困難獨立生活
需要相當多的努力才能獲得維生的簡單技能
做完孩子的評估後
準備要和家長談談孩子平常的生活適應狀況
預期將會見到憂心或冷淡的家屬


然而我看到迎面而來的是個案的阿嬤 爸爸 和妹妹 緬靦的笑容
這麼多的家人陪著個案來 想必個案的家庭對個案的重視
然後父親告訴我了一句令我感動不已的話
他發自內心的說:他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 因為他讓我們更知足 更團結
那天
我也收到了個案和其家人給我的禮物
教導我也提醒我 用感恩和慈悲的心看人生的辛苦

審判

心理師實習期間
一位門診的個案讓我印象深刻
是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
由爸媽陪同過來
初步看起來
表情憨笑,呆坐著
穿著的衣服與其年齡不太符合
看起來應該不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總有一些特定的服裝樣式)
所以我的第一印象
覺得這個案可能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吧
不過心理測驗的轉介單上卻寫著強迫症、焦慮疾患
更令人擔心的是需排除精神分裂症(註1)
看見個案爸媽的著急樣態
露出不安的眼神
我的心不免揪了起來


衡鑑過程
個案的表達表淺,回應簡短 (多只回答「有」、「對」等)
所使用的字句貧乏,言談幾無內容
表情僵硬、也沒什麼反應、呆滯狀
與人的互動沒什麼目光接觸、也沒有動機
(不是不想與人交談的那種樣子)
我開始擔心著個案的狀況…
與個案母親的晤談後
又看過個案母親帶來的他院舊病歷
只能說...要排除的精神分裂症診斷
可能性又更高了...

那位媽媽說著…
個案整日將自己反鎖在黑暗的房內,只有在自己想吃東西的時候才出來
幾乎已有一個月沒有梳洗,也約有半年沒再踏出家門一步
不時懷疑著別人偷偷給他下藥、也常有喃喃自語的情形
在情緒激動時,有時還會出現攻擊母親的行為…
那位媽媽邊描述邊掉淚
我皺著眉頭
當下能做的似乎只是傾聽,給些情緒支持
衡鑑的當時也無能為力…

當那位母親含著淚問"請問您,這小孩以後還有可能恢復正常嗎?"
我呆了一下
試著委婉地告訴那位母親
"要完全回到像以前的樣子,機率可能比較小"
(那孩子以前是明星高中的學生)
當下
我只有一種感觸
雖然是待在精神科
照理說應該不會有判人生死的感覺
但此時我卻有同樣的感受...

早期發病的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發病)
通常是一持久的慢性病
癒後不是很好
能維持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功能是復健治療的目標
至少...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
精神分裂症也沒有所謂特效藥
雖然仍存有個體性差異
不過功能的降低的確是可預見的...
但...我該告訴那位母親嗎??
在精神科雖然不會直接判人生死
但去告訴他人"他的至親 功能會逐漸喪失"
除了讓人難以接受
家屬所需負擔的
還有後續更沉重的照護
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更令人寒心的審判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悲觀
(糟糕…這個結尾很虛… = =")
不過,老話一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生理為主的藥物治療
持續穩定的服藥、定期的回診對個案的癒後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家屬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以現今不斷進展的醫學研究
有效治癒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也是可期待的

註1:精神分裂症主要有幾種症狀,包括:(1)妄想、(2)幻覺、(3)解構的語言(如:語無倫次)、(4)整體混亂或僵直的行為、(5)負性症狀(如:貧語、情感表現平板)。不一定每一種症狀都會出現,只要有其中一、兩種症狀非常嚴重,嚴重至影響他的整體生活功能,且出現的時間至少延續六個月之久。
更詳細的精神分裂症的介紹可參考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相關書籍。

P.S. 不知道這樣寫會不會很難懂 = =?

心理師這樣的工作阿...

該如何和人解釋心理師工作的本質............
或許有些自我膨脹或理想化
對我來說漸漸的覺得
心理師的工作是作為一個盛載人苦難的容器
人們的痛苦和失落在這裡有個空間可以被含容被釋放被重新組織消化成為力量
然後有些人在此幸運的通過
有些人則在此徘徊不去 無法脫困
無法脫困的不只是個案本身 還有個案的家人 以及周遭的人.............
有時注定一輩子在此糾纏
多麼真實的人生處境阿......................
尤其是在醫院裡面 這些情景毫無掩飾的暴露在白色巨塔裡
這是在醫院工作神聖 卻也辛苦的地方
也是我目光無法移開醫院工作的原因.........


在這樣的工作裡
常因此有機會撇見人靈魂的底層 生命的本質
尤其是在劇場裡...
個案在幾小時內脫光衣裳 呈現脆弱和生命的力量
我因此被撼動
我何德何能可以去見證一個人的成長 去撫慰靈魂深處的溫度
當個案在眼前顫抖著掙扎著 然後從中羽化出美麗
我何德何能去見證這獨一無二的片刻.....
有時候個案通過了 但是殘留的靈魂影像卻留在我心理低迴
成為一股力量或一個印記
我又何德何能收受這樣的禮物.................

這其中必有無形的神靈力量存在阿.........................
我突然如此覺得
當經歷grieve後蛻變後的你欣喜的說:是他的靈魂引領我來此
我幾乎(也是第一次)也感覺到那股力量.......

也許這將成為我某種信仰..............

透明的我

盧雲(一個有名的神父)說到自己以前輔導一群MR(智能障礙)的小孩
發現只要輔導們之間稍有爭執 即使彼此不說
孩子們仍會感覺到 並且表現出不安

在治療室我也是一樣
當我知道今天很累 心情差 沒有愛 關懷出不來
個案就會明顯地感覺到
難以用漂亮的言詞或精準的技巧來彌補

或相反的
進入治療室前我可能沒啥概念
但我充滿信心 和悲憫
談完後彼此都會覺得滿足

尤其是小孩
無論她/他狀況有多嚴重 似乎可以敏感到你的內在
有時候甚至讓我覺得說什麼都是多餘
有時候讓我覺得
個案教我的比我教他們的 多得多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黑O會妹妹的啟示!

那天遇到了一個她,她給人的感覺非常像「黑O會妹妹」,
或是所謂的「草莓族」(現在大概已經快要變成「草莓醬族」了吧?!)
必備的要件,就是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膚、瘦瘦的身型、長長的頭髮、甜甜的笑容、嬌嬌的語氣、假假的裝可愛、和…
也許是,我們的刻板印象裡,會再加上「笨笨的頭腦」。
這就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
可是互動之後,我發現,她不是我想像的那種女孩。
她受到鼓勵就會更加用心、表現更好,
答對題目之後有一種單純的成就感,遇到難題時會努力堅持,
解開題目時,臉上也顯露出純真的笑容,
有一個感覺竄進我腦海:「她有多久沒有看見、或是被看見自己的好了呢?!」


是不是其實真正的她,本來就是這樣簡單認真的女孩呢?以前的成績不是一向很好嗎?
但是可能一直以來都沒發現自己的好、別人也沒有發現,父母可能也不在乎?!
久了之後發現這樣生活很辛苦,或者是心裡某個角落這樣想著:
乾脆傻傻笑笑地過生活、什麼都不要去在乎,可能還比較輕鬆吧!也比較不會受傷?
所以女孩開始逃避認真的生活、墜入玩樂或幻想的世界,
戴上嬉笑的面具、讓自己的思考陷入沈睡、把真正的自己包裹起來,
以為看不見就不存在了?!

卻在午夜夢迴時、沒有人在身邊、而完全失去偽裝的理由時,
女孩發現赤裸裸的自己,其實,感到空虛憂鬱。
沒有目標的自己其實並不快樂。該怎麼辦呢?
女孩不知道,內心的衝突讓她不知所措,於是想讓自己再陷入昏睡......

女孩沈靜的點點頭,原本不羈虛假的笑容變為真切沈重的無奈。
我知道女孩瞭然於心,知道自己是什麼、想要什麼,這樣就夠了。
怎麼選擇與決定,就看她了。

然後我想到,也許我過去有時候不小心把人看得太表淺了?!
也許那只是表像,骨子裡不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我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擺脫刻板印象和污名化,
其實是不是我們一直不自覺地落入這樣的窠臼裡呢?
呀~戒之慎哉啊!!

無可救藥的悲觀與樂觀主義者?!

因為想寫一篇關於自己的介紹,所以去採訪了身邊的人對我的看法,
他們說我是正向樂觀的人。
其實他們誤會我了,其實我是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
我認為生活就是這麼辛苦的。


因為你害父母結束了兩人的甜蜜生活,又讓他們吃了足足十個月的苦頭,更甭說母親身材走樣、鉅額的教養費用、和勞心勞力了;而他們得到什麼呢?
成就感?哼!你以為每個人都在乎那個嗎?
因為你是他們的骨肉,所以他們必須愛你?誰說的?他們都不見得愛自己了,幹嘛愛你這個小麻煩?
所以,父母有太多理由不愛你;他們沒對你好,是自然的。

手足、朋友和同學同事也有太多理由不愛你,因為必須和你競爭在這世界上的重要性,還有父母、師長、甚至其他朋友的關愛;
戀人、或是你的老公(老婆),也有太多理由不愛你,因為這世界上永遠充滿著太多誘惑,也永遠有比你(妳)的條件還要好的人,而且你永遠不可能變成對方心中百分之百完美的那個人。
所以,沒受到手足、朋友和同學同事的喜愛是自然的,你的他(她)變心也是合情合理的。

遇到災變是自然、遇到意外是定律、遇到愁苦是天生、矛盾衝突是必然、無常即是一種有常,既然人生這麼痛苦,還活著做什麼呢?
哼!你以為死了就不痛苦嗎?誰跟你說的?你親眼見過有誰從墳墓裡爬起來跟你說他死後有多快活嗎?
說不定無論你走到哪裡,醒著睡著、死著活著,這樣的痛苦就是會永遠如影隨形。這個永遠不是指一輩子、不是指生生世世、不是指海枯石爛、不是指地球毀滅,而是指宇宙永恆的定理。
你可能會說,我這樣說人生,好像耶穌說人「生而有罪」一樣,所以才必須背負這麼多痛苦。
是誰跟你說背負痛苦需要理由的呢?說不定這就是定律啊!
就像你知道東西一定會往下掉是因為地心引力,但追根究底起來,到底為什麼必須要有地心引力,東西亂亂飄來飛去,不是也挺好?
定律就是沒得解釋的,不是嗎?

好,既然無論如何都是痛苦,所以發生令人痛苦的事,雖然還是會令人感到心情低落、憂鬱心碎,但是,不足為奇。
而且因為有太多機會遇到痛苦的事,反而是沒有遇到痛苦的事,才需要驚奇和開心,不是嗎?

所以長得醜、矮不愣咚、高得嚇人、胖得離譜、或瘦的誇張,你都應該開心。因為你至少有臉可以醜、有身體可以嫌,你知道將數以萬計的細胞組合成一個人,是多麼龐大精密的一項工程嗎?
工程弊案這麼普遍,偷工減料或用料錯誤的機會這麼高,何況是一個就像是要同時興建上萬座外型迥異的巨蛋一樣的細胞生成工程呢?
你避掉了成為一個畸形兒的機率,而發生了這種好事—被完整的生下來,不就已經是奇蹟了嗎?!
而你也知道,絕對沒有百分之百完全零失誤的建築,所以你身上會有一些缺點,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嗎?

你感覺身邊有一些人不愛你、對你不好,或者你甚至感覺身邊完全沒有任何一個人對你比較好,那你可能會說真是不幸,然後怨天尤人。
不幸運有什麼好怨的呢?你看買樂透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不幸運的人,只有少數人幸運,所以不幸才是常態啊!
然後你會發現,在自己身上這麼多的不幸裡,竟然還可以發現那麼一點點幸運,
也許是因為你還擁有一隻貼心的狗、對你沒有那麼壞的同學、還有完整的身軀、甚至沒有近視。

每天都開心,是因為每天都沒有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
如果有發生,那也沒關係,因為反正那本來就是正常的。
所以這是樂觀嗎?還是悲觀呢?其實我越想越搞不清楚~
不過,隨便啦,反正我現在有手可以打字、有腦可以思考、有眼睛可以看,
就是一件太幸運的事啦!哈哈~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心理師=靈媒?!

<場景一>
地點:街頭

登場人物:問卷小妹、Y
情境:Y被問卷小妹逮到,乖乖填寫著某街頭問卷


問卷小妹:啊~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說時遲那時快,
問卷小妹從Y的身旁跳開約一公尺遠 (這是經典畫面= =")
大喊:好可怕!你該不會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吧?!
Y:……………


<場景二>
地點:髮廊

登場人物:設計師、Y
情境:Y正坐著剪髮,與設計師閒聊著


設計師:啥?!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os~已經差不多知道他下一句要講什麼了)
設計師詭異的笑:那你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Y:……… = " =


<場景三>
地點:醫院-心理測驗室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做著個案的心理評估


個案:大家都說,有兩種人不能惹,一種是律師,一種是心理師。
Y:?
個案:律師是會用法律的伎倆害你,心理師則是會用心理的手段整死你!
Y:………… 囧" (哪裡聽說的?!)


<場景四>
地點:醫院-病房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要找新進病房的個案晤談


個案:你是誰?
Y:我是這邊的心理師,我…….
個案急忙打斷插話:我不要跟你說話!
Y:?
個案:我叔叔說「遇到心理師,什麼話都不要說,不然你不知道他們會用什麼手段對付你!」
Y:…………Orz…………
( ╤__╤ 嘆… 這位叔叔有被心理師欺負過嗎?!)


<場景五>
地點:醫院-病房會議室

登場人物:醫療團隊成員
情境:團隊會議,住院醫師正報著某個案


住院醫師:早上查房,某病人狀況還不錯,只是擔心的說「我"擔心"心理師會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
負責該個案的Y:…………


--------------------------
族繁不及備載………
--------------------------


有那麼誇張嗎?
心理師不是算命師啦
也不可能用奸詐的手段害人啊~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這也算是污名化嗎?╤__╤ ~泣~)
心理師不可能"一眼"就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尤其在毫無互動、或其他背景資料的基礎下
我們是不可能有"讀心術"的能力啊 (這可不是科幻、靈異片的劇情)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猜"中對方的心思
那大部分也是基於我們對對方的行為觀察、
互動時所蒐集的一些資訊、及連結情境脈絡等線索來推估對方的狀態
這麼說起來有點像情報員吧


在多年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臨床訓練下
我們對人們的行為變化有較高的敏銳度
(如:在哪些情境下對方的語調提高、眼神飄忽不定或手勢變多等)
此外,對人們遇到特定議題時會產生哪些想法、感覺、行為,
也較有基本的推論與瞭解
所以,藉著專業知識與敏感度
我們才能試圖推估對方的想法、感受
再由對方的反應來評斷我們的推論是否正確
再重新修正判斷、再提出推論假設
這機制很複雜吧
就像玩球一般,我們拋出了一個球,
對方接到我們的球後再拋回來,
雙方不斷來回進行,這場遊戲才較能繼續下去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再澄清~
"心理師不是靈媒之類的啦"
更不可能去害人的……(~> <~泣…這個誤會更讓人心酸~)

有顆助人的心可是成為一名心理師的基本特質喔~

所以,若有任何雜七雜八關於心理的問題
歡迎大家來這裡交流吧 :)

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及方向

推 推 推 一篇好文:

http://www.atcp.org.tw/article_ok.php?tid=44

啥咪是心理治療?!

想更瞭解我們,心理師公會網頁有篇文章可供參考喔!


http://www.atcp.org.tw/article_ok.php?tid=39

兒虐不是一般嚴重的事情

今天又有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被虐待得不成人形

在精神科成人急性病房實習的半年 我發現
相同診斷的個案中 總有幾個是反覆入院 怎麼醫都成效不張的
詳問他們的背景發現 這些人有很大比例曾經驗或目睹家暴
更駭人的是 那些幼時的創傷經驗
時至今日仍歷歷在目地呈現在三四十歲的大人腦海中
一位個案甚至在哭訴敘說時
還能真實感覺到當時皮膚被滾水澆燙的灼熱感

兒童虐待造成的後果真的是整個社會都該更加警覺的
寧可虛報一個 也不要錯過救一個人一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