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好書報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好書報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治療師的懺悔













大推這一本書


首先呢,書裡頭的每個治療師可都是赫赫有名的喔,沒想到這麼坦承真實地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很佩服他們呢
這對於初出茅廬的我不啻是一種很大的激勵
不僅打破我對大師們的全能幻想,同時也打破自己有一天可以全能的幻想


再來,書中每一個人的風格都相當不同,卻沒有完美的作法--
有的人拖太久,有的人太急躁,太嚴厲,或自以為聰明...
似乎是告訴我們,什麼取向並不重要,但"彈性"是重要的
尤其在面臨不同特質的個案上

最後,看到很多不同取向風格的治療師們口徑一致--
和個案建立合作同盟的關係,常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自己被督導快一年了,如今還在學習這個功課


"這是基本功,馬虎不來ㄚ~~"督導說
有時甚至會被要求什麼都不要做,專心同理對方就好


這裡插一段上週末的事


話說恐慌症團體進行"內在暴露治療"時,一個個案非常嚴重地恐慌發作
她倒在地上,不斷地呻吟,表情扭曲痛苦
說實在,大家都嚇壞了
不過因為我是Leader,再怎麼樣都要強作鎮定地安撫她
十幾二十分鐘的引導和放鬆回饋後,她終於慢慢地緩和下來了

餘悸猶存的成員們,部份抱以信任的態度:還好有你耶心理師
部分卻存在著質疑(包含我們協同帶領者)
我還是很假會地說沒事沒事,一切都是在掌握當中,看吧她不是好了嗎
就是要怎樣怎樣怎樣....


成員散去之後,我東西收一收回到辦公室坐下來,卻有一種複雜的感覺
融合了罪惡感,驕傲感,緊張感...以至於報告寫不下去
回去看了一輪白癡電影才慢慢回神


無意間借了這本"治療師的懺悔",讀了
也清楚了,自己其實在抗拒那種不好的感覺
同時,也對團體成員,對個案,非常抱歉


我想明天的團體,會為帶給大家這麼大的衝擊表達歉意
並讓大家有機會說一說自己的"創傷經驗"


如果治療師過度自滿,傲慢,以及相信自己曉得什麼對個案最好,那麼麻煩上身的機會比什麼都大。
~Art Freeman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此刻有你真好













看完"仁慈的吸引力"沒有太大的感動
卻在這本書哩,真實地感受到仁慈


這是一本關於喪親陪伴的書
聽人推薦,買了,睡前看個一兩章
總覺得胸口,溫溫暖暖的:)


除了喪親,我想任何關係的失落都可參考此書
可能包含失戀,失婚....
這本書淺顯溫柔
敎我們怎麼用心體貼和關懷別人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搶救心理創傷



大推!!

看到一個心理師的熱情,仁慈,遠見和行動力....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評斷

同事對於團體中A評斷B很感冒,因此介入:
「我剛剛聽到你給B的回饋好像帶有評斷的意味,可能會讓B不是很舒服…」
我想,不舒服的大概不是只有B而已


課後與同事討論團體,我提出不同的看法
A對B的評斷或許真的帶著點優越感和展現自我的雜質,但也帶著點長輩的關心,更不能因此否定它之於B實為一個有效回饋的價值
A的回饋展現深具啟發性的洞見,而互揭瘡疤,不怕衝突的勇氣更是這裡的Day Care病人少見的

在「叔本華的眼淚」中,團體成員對彼此都有一定的熟悉度,能提供具體、有力的回饋
除了相互支持,在必要的時候,也會戳對方一把…

雖然病人的自我強度不一定禁得起這樣的挑戰
但在leader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下,不啻是個進步的機會

從亞隆的團體治療書籍,我學到的是技巧
卻在他的小說裡學到精神

隔一段時間再回去看亞隆的小說
雖然他很努力地營造每一個不同角色的性格
又感覺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是他自己的翻版
每個人都像他一樣地聰明、善感、能言善道
也激盪出令人驚嘆的團體動力!!
然而,這好像是他「理想中」的人際互動團體
可惜在治療現場,這樣精采的戲碼並不會天天上演

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活生生、涵蓋一整個治療歷程的理想藍圖
讓我足以在其背後,追隨跟進
或許到最後,雖不中,亦不遠矣~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推薦:家庭與伴侶評估



同事參加了李維榕的工作坊後 買了這一本書
一群社工們也如火如荼地預計展開讀書會

"個別做久了以後,有時會忽略家庭的議題,忘記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
嗯 是這樣沒錯

還在猶豫著要不要加入討論
看了這本書的前半部,跟以前看李維榕的書感受一樣:真是精彩!!
雖然我始終覺得,米紐慶作家族總是充滿了洞見
儘管此書已經把治療過程結構 步驟化
要達到那樣的水準 與其說是練習不如說是靠修煉

看這本書是很有好處的
除了好看
就像同事說的,強化做個別治療久了容易遺忘的系統觀點
蒐集家族史就不再只是例行公事而更多許多思考的空間了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叔本華的眼淚

最近被個案在醫師面前告了一狀,說我不關心她
的確,我有種給不出愛的無力感
只有看小說的力氣

拜讀亞隆「叔本華的眼淚」
再一次讓我驚艷
這裏並不特別針對這本書
它是一本將些許團體治療概念和技巧融合進來,帶點生死學意味的小說
但就著最近的經歷(或者是說無力),分享比較概括性的感受

亞隆的書 總是讓我感受到他對個案一股濃濃的情意
(尤其是「生命的禮物」,一大推~~)

我想怎有人可以有這麼多愛?
但是這種愛,又不像是用伸長了而且顫抖著的雙手,努力去抓取
而是一種底層智慧,相當基礎地理解了人在面對痛苦且掙扎著並且即將摔落的當下,給予一個貼切的持捧

讀著他的書就覺得被懂了,接納了,寬恕了
即便在他的著作裡也俯拾即是種種自戀的味道
他卻是相當優雅地欣賞自己人性的部份
好像聖經裡的保羅也欣賞著背脊上的尖刺,時時在提醒自己畢竟是人不是神


或許就是這種人性,使他的治療歷程如此溫暖而有穿透力
甚至不是一種給予,只是在個案快要陷入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黑暗時,來自上方一聲輕柔的呼喚

我的耗竭可能是在於疏離與親密,兩者進退之間,燒掉了太多的能量
他卻總是有溫度,包含對個案的惱怒
然後思考著個案的特質是如何地造成了自己關係的困境
他不深陷其中,並且嘗試著在適當的時機,讓個案看見

說到這裡,突然驚嘆著告我狀的個案
是如何地在治療室裡一面表現出柔順和無助,並且在我警覺地避免澆灌全副心力在她陳述的內容,偷偷客觀地分析歷程時,狠狠地記上一筆…
(敏感且帶有一點專制的)

亞隆以睿智和海量,讓自己巧妙避開被榨取的可能
不不,他應該不擔心被榨取,
因為他總是提供關係而不期待回應,只有預期
預期個案會以某種過去的模式重演生活中的關係
然後,反映

據說他並不反對給個案擁抱
我光想到就發毛
結果,我的客觀反倒變成了一種阻礙
回想這客觀,到底是在保護誰呢?

看小說中的菲利浦,居然有一點熟悉的感覺,
現在到不像他,卻也是自己過去曾經追逐過的影子,
工作坊哭過以後,生活中好像有點不一樣了
說不上來,只覺得這書名取得好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看完書的感覺,雖然有些霧煞煞
卻也有著不小的感動

書中所闡述的故事,許多是來自東方哲學
原來,成為勇士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標
走在追求的道路上,妳就會成為一個勇士
(所以在閱讀這本有點虛幻又靈氣十足的書時,我已經是一個勇士了?)

作了一個小小的專注實驗:
刻意閉著眼睛吃東西,暫時封閉其他的感官,
結果:很快就飽了,而且原來樸素的食物竟然如此美味
專注可以減低慾望耶....這是禪坐的道理嗎?
(焦慮的食不知味與此有關嗎?)

然後還有,活在當下的自在
活在當下,就是沒有所謂的時間,
人生就是每一個"現在"累積起來的
而"現在"沒什麼好可怕的,可怕的是未來(可能就是以"如果"開頭的內在語言...)
能夠體認並且專注於每一個"現在",恐懼就消失了
"現在"它好整以暇,一點也不急促

容易受到驚嚇被視為一種對虛幻的防衛
(我猜,是害怕著什麼而一直處在警戒的狀態...)
其實,令人感到害怕的東西經常不存在,或僅只是被放大
是我們造成了自己的恐懼
(或者其他的包括憤怒,憂鬱...)
(我想這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看了書以後,開始戒酒重新生活

認清自己的責任會帶來行動的力量
而行動會帶來更大的力量

扯遠了
不過 隨他去吧~~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與恐慌跳支舞---如何與恐慌症共處


很可愛的一本小書
你一定沒想過原來
可以用這麼幽默的方式
面對擾人的恐慌症
作者是一位患有恐慌症的插畫家
在接受專業幫助後 自己出的書
整本書都有許多可愛的插畫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他對恐慌症的態度---
適應 外化 和幽默
書裡將恐慌症擬人化為一隻醜醜且虛張聲勢的恐龍
---一隻心理創造出來的恐龍
它會受到負向的想法和要求完美的信念的餵養
逐漸長大
他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但他也不會離開 因為它是自己的一部份
所以如何去接受 適應 改變自己的思考習慣
會比急著想逃離恐慌症來得有效
書裡有些地方會讓你會心一笑
有些則會讓你深深被同理
對恐慌症的介紹
捨棄用教條式的方式呈現專業
反而用淺顯易懂的文字配合圖片 進行介紹
書裡最後的部份 還會教導恐慌症的病人的親朋好友如何理解這個疾病
和幫助當事人
是適合得恐慌症的人 及其家人或朋友 及專業人士閱讀的好書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塗鴉與夢境》--涵容與詮釋的藝術

《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

初翻此書就被其中Winnicott細膩的述說風格所吸引
忍不住就把他買下來成了我的枕邊書之ㄧ

Winnicott總是非常包容的傾聽孩子的心事
即使孩子有困難用語彙將自己的困擾給說出來
但是Winnicott還是能夠透過和孩子玩塗鴉遊戲 以及傾聽孩子對夢境的描述
來讀懂孩子的心事 用孩子懂的語彙把他讀懂的和孩子說明過一回(其實就是詮釋)
孩子總會在Winnicott做出解釋性的回應後"鬆了一口氣"
好像自己的心事終於有人可以了解而不再孤單無力 不必再覺得自己很怪異
更重要的是"自己"還能夠繼續被接受
抽象的心事(潛意識)變得可以用語彙所掌握後 孩子就有辦法去思考和處理
而這些心事往往迴繞著兩個議題:剝奪的創傷和對愛的渴望

這讓我想到我小時候常幻想有一個人能和我有心電感應
這樣我說不出口的心事就可以輕易的被那個人理解..........

讀這本書最大的體會是了解到
原來詮釋不是一種教導
治療師詮釋的療效並非透過告訴個案他不知道的事情
而讓個案學習到新的觀點進而改變
而是治療師把個案所說的事情經過消化
再用語彙去更貼近的表達個案沒有說出口的心事
個案因為被深度的了解而開始有力量去思考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治療師所說的是個案早就知道但無法用言語精確的表達的事情

最後引用Peter Tizard所說的話 :
「若說他十分瞭解兒童,我會覺得這話聽起來虛假而有施恩意味;倒不如說兒童了解他,他和他們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