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推這一本書
首先呢,書裡頭的每個治療師可都是赫赫有名的喔,沒想到這麼坦承真實地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很佩服他們呢
這對於初出茅廬的我不啻是一種很大的激勵
不僅打破我對大師們的全能幻想,同時也打破自己有一天可以全能的幻想
再來,書中每一個人的風格都相當不同,卻沒有完美的作法--
有的人拖太久,有的人太急躁,太嚴厲,或自以為聰明...
似乎是告訴我們,什麼取向並不重要,但"彈性"是重要的
尤其在面臨不同特質的個案上
最後,看到很多不同取向風格的治療師們口徑一致--
和個案建立合作同盟的關係,常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自己被督導快一年了,如今還在學習這個功課
"這是基本功,馬虎不來ㄚ~~"督導說
有時甚至會被要求什麼都不要做,專心同理對方就好
這裡插一段上週末的事
話說恐慌症團體進行"內在暴露治療"時,一個個案非常嚴重地恐慌發作
她倒在地上,不斷地呻吟,表情扭曲痛苦
說實在,大家都嚇壞了
不過因為我是Leader,再怎麼樣都要強作鎮定地安撫她
十幾二十分鐘的引導和放鬆回饋後,她終於慢慢地緩和下來了
餘悸猶存的成員們,部份抱以信任的態度:還好有你耶心理師
部分卻存在著質疑(包含我們協同帶領者)
我還是很假會地說沒事沒事,一切都是在掌握當中,看吧她不是好了嗎
就是要怎樣怎樣怎樣....
成員散去之後,我東西收一收回到辦公室坐下來,卻有一種複雜的感覺
融合了罪惡感,驕傲感,緊張感...以至於報告寫不下去
回去看了一輪白癡電影才慢慢回神
無意間借了這本"治療師的懺悔",讀了
也清楚了,自己其實在抗拒那種不好的感覺
同時,也對團體成員,對個案,非常抱歉
我想明天的團體,會為帶給大家這麼大的衝擊表達歉意
並讓大家有機會說一說自己的"創傷經驗"
如果治療師過度自滿,傲慢,以及相信自己曉得什麼對個案最好,那麼麻煩上身的機會比什麼都大。
~Art Freeman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治療師的懺悔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評斷
同事對於團體中A評斷B很感冒,因此介入:
「我剛剛聽到你給B的回饋好像帶有評斷的意味,可能會讓B不是很舒服…」
我想,不舒服的大概不是只有B而已
課後與同事討論團體,我提出不同的看法
A對B的評斷或許真的帶著點優越感和展現自我的雜質,但也帶著點長輩的關心,更不能因此否定它之於B實為一個有效回饋的價值
A的回饋展現深具啟發性的洞見,而互揭瘡疤,不怕衝突的勇氣更是這裡的Day Care病人少見的
在「叔本華的眼淚」中,團體成員對彼此都有一定的熟悉度,能提供具體、有力的回饋
除了相互支持,在必要的時候,也會戳對方一把…
雖然病人的自我強度不一定禁得起這樣的挑戰
但在leader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下,不啻是個進步的機會
從亞隆的團體治療書籍,我學到的是技巧
卻在他的小說裡學到精神
隔一段時間再回去看亞隆的小說
雖然他很努力地營造每一個不同角色的性格
又感覺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是他自己的翻版
每個人都像他一樣地聰明、善感、能言善道
也激盪出令人驚嘆的團體動力!!
然而,這好像是他「理想中」的人際互動團體
可惜在治療現場,這樣精采的戲碼並不會天天上演
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活生生、涵蓋一整個治療歷程的理想藍圖
讓我足以在其背後,追隨跟進
或許到最後,雖不中,亦不遠矣~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推薦:家庭與伴侶評估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叔本華的眼淚
最近被個案在醫師面前告了一狀,說我不關心她
的確,我有種給不出愛的無力感
只有看小說的力氣
拜讀亞隆「叔本華的眼淚」
再一次讓我驚艷
這裏並不特別針對這本書
它是一本將些許團體治療概念和技巧融合進來,帶點生死學意味的小說
但就著最近的經歷(或者是說無力),分享比較概括性的感受
亞隆的書 總是讓我感受到他對個案一股濃濃的情意
(尤其是「生命的禮物」,一大推~~)
我想怎有人可以有這麼多愛?
但是這種愛,又不像是用伸長了而且顫抖著的雙手,努力去抓取
而是一種底層智慧,相當基礎地理解了人在面對痛苦且掙扎著並且即將摔落的當下,給予一個貼切的持捧
讀著他的書就覺得被懂了,接納了,寬恕了
即便在他的著作裡也俯拾即是種種自戀的味道
他卻是相當優雅地欣賞自己人性的部份
好像聖經裡的保羅也欣賞著背脊上的尖刺,時時在提醒自己畢竟是人不是神
或許就是這種人性,使他的治療歷程如此溫暖而有穿透力
甚至不是一種給予,只是在個案快要陷入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黑暗時,來自上方一聲輕柔的呼喚
我的耗竭可能是在於疏離與親密,兩者進退之間,燒掉了太多的能量
他卻總是有溫度,包含對個案的惱怒
然後思考著個案的特質是如何地造成了自己關係的困境
他不深陷其中,並且嘗試著在適當的時機,讓個案看見
說到這裡,突然驚嘆著告我狀的個案
是如何地在治療室裡一面表現出柔順和無助,並且在我警覺地避免澆灌全副心力在她陳述的內容,偷偷客觀地分析歷程時,狠狠地記上一筆…
(敏感且帶有一點專制的)
亞隆以睿智和海量,讓自己巧妙避開被榨取的可能
不不,他應該不擔心被榨取,
因為他總是提供關係而不期待回應,只有預期
預期個案會以某種過去的模式重演生活中的關係
然後,反映
據說他並不反對給個案擁抱
我光想到就發毛
結果,我的客觀反倒變成了一種阻礙
回想這客觀,到底是在保護誰呢?
看小說中的菲利浦,居然有一點熟悉的感覺,
現在到不像他,卻也是自己過去曾經追逐過的影子,
工作坊哭過以後,生活中好像有點不一樣了
說不上來,只覺得這書名取得好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看完書的感覺,雖然有些霧煞煞
卻也有著不小的感動
書中所闡述的故事,許多是來自東方哲學
原來,成為勇士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標
走在追求的道路上,妳就會成為一個勇士
(所以在閱讀這本有點虛幻又靈氣十足的書時,我已經是一個勇士了?)
作了一個小小的專注實驗:
刻意閉著眼睛吃東西,暫時封閉其他的感官,
結果:很快就飽了,而且原來樸素的食物竟然如此美味
專注可以減低慾望耶....這是禪坐的道理嗎?
(焦慮的食不知味與此有關嗎?)
然後還有,活在當下的自在
活在當下,就是沒有所謂的時間,
人生就是每一個"現在"累積起來的
而"現在"沒什麼好可怕的,可怕的是未來(可能就是以"如果"開頭的內在語言...)
能夠體認並且專注於每一個"現在",恐懼就消失了
"現在"它好整以暇,一點也不急促
容易受到驚嚇被視為一種對虛幻的防衛
(我猜,是害怕著什麼而一直處在警戒的狀態...)
其實,令人感到害怕的東西經常不存在,或僅只是被放大
是我們造成了自己的恐懼
(或者其他的包括憤怒,憂鬱...)
(我想這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看了書以後,開始戒酒重新生活
認清自己的責任會帶來行動的力量
而行動會帶來更大的力量
扯遠了
不過 隨他去吧~~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塗鴉與夢境》--涵容與詮釋的藝術
《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