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身心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身心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瑜珈









昨天去練瑜珈,呼~~好累!

老師說:要專注,專心很重要
我卻只感覺到自己的腳在抖,一股難忍的痠痛感竄上來
腰也好痠,甚至有點疼,不禁擔心會不會扭到ㄚ!?

為什麼老師可以站這麼穩? 這麼軟?
而我老是歪七扭八重心不穩
很想作好,卻老是抓不到要領
心裡愈急,身子就更斜了



「要專心喔! 專心很重要」



奇怪ㄋㄟ...因為身體很痛所以真的專心不起來
一直注意到那痛的地方,開始擔心、盤算著我大概只能做到這裡了
開始有點掙扎(要這樣就放棄嗎?)又有點沮喪(妳很遜耶妳...)

這時,老師輕飄飄地走過來:「加油喔!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太勉強」
接著,感覺到一隻手輕輕放在我的肩膀,溫溫的
突然有一股要涕淚縱橫的感覺


然後我試著從痛的感覺抽離,不管姿勢怎樣,先找到中心和平衡
好像有一種比較穩的感覺,才開始拉--
好像沒那麼痛了

*****************************************************************************

今天早上我翻著自己的治療紀錄
頓在一個個案身上,發呆

「她好像真的沒辦法專心耶! 傷腦筋……」
因為worry, 關心的主題跳來跳去,討論過的問題又不斷重複-
「心理師,我會不會得躁鬱症阿?」
唉~~我都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給保證

不願意服藥,也沒有一個能立即使她安定下來的良方
她很想痊癒,也很用力,但是力道不對
她覺得很懊惱,也很沮喪(我想我大概也是吧...)


這時候,如果在一旁有人疾言厲色,響起的是催促和鞭打的聲音
大概會更緊張,挫折,急躁
更想緊緊抓著什麼,不會想要放手
會更想要催足馬力衝刺、鑽營,而不是自然地被乘載吧


自己
是那根長了刺的鞭子,還是那隻柔軟、溫暖的手呢?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預防










這一期公會的蝴蝶飛訊裡頭,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面對克魯曼所說的蕭條經濟 (depression economics) ,我們的老友精神科醫師當然會接到不少depression的新個案,投以百憂解或樂復得,十分鐘就打發上路,一邊微笑「危機就是商機」,「發現了藍海市場」。但心理師若還是那兩招「心理恆賤」和「心理滯聊」,不懂得向初級和二級預防的上游業務出航,和社區、企業或學校聯手,那就只好「看得到吃不到」,繼續在醫院評鑑制的保護傘下,孤芳自賞,顧影自憐了。~摘自蝴蝶飛訊第13期,黃龍杰心理師

I can not agree more.

對於前輩們跳脫醫療模式轉向二及預防的概念,我既驚喜又佩服
雖然自己仍在醫院的保護傘下運作,仍試著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到治療裡

例如,今天和個案的最後一次晤談,恐慌症的個案,一開始還以為自己是憂鬱症
「但是,你也有些災難化的想法喔!」
列舉數個之前在晤談中談到的例子,個案逐漸了解,自己對於未來是悲觀的

「所以經常感到不安,是嗎?」
個案點點頭,我說明各種負面想法如何導致憂鬱,但也提到個案潛在的樂觀因子:
「像你第三次心情比較好的時候,覺得自己『想開了』,如果對許多困難都能這樣想的話,就能夠避免自己憂鬱喔!」

個案微笑,我想她懂了


許多個案的診斷並不是憂鬱症,但都可以嗅到一些前兆:
對自己的失控感到無奈、絕望
對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對未來悲觀、過多的罪咎感
原先的各種焦慮症狀到後來合併憂鬱情緒,甚至演變成憂鬱症

在思考模式尚且具備彈性,悲觀還未根深柢固時
個案關心並急切想知道如何避免憂鬱
還有力氣作記錄和自我監控時
或許才是認知調整的黃金時期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病了

大概是坐姿不良,腰背最近經常犯疼
疼到得在坐椅背後放一顆超大抱枕,還覺得坐立不安

怎麼辦? 還是得工作ㄚ(泣~)
只好省著點力氣,用虛弱的聲音,有氣無力地作治療

於是,兩個病人在桌子的兩邊,相視而坐
於是,妙的事情發生了~~

個案比以往更多話、更開放、更自在了
除了我拖著一具病體以外,並沒有什麼不太一樣
我很好奇,他走了以後我思索著…
我知道今天自己,不太用力

呵,或者說,根本沒有力氣可用
結果反而能與個案在同一個視覺層次了

望出去,看到的是一個渾沌的、無奈的、時間像是停滯了的世界
一個你似乎無法掌握全部,只能讓它挟著妳跑的世界
像是小孩在如巨輪般旋轉著的木馬場上,又找回了純真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蒐集音樂

「我去報名瑜珈課程,配上音樂,真的好放鬆喔~~比妳教的還要放鬆。」
「喔~這樣阿…」(心理師的臉上三條線)
不過,個案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也是好事一件


音樂的力量,很多時候超乎我的想像


帶團體時,播放輕柔的音樂,放風塵僕僕趕來參與的成員可以安靜下來
暴露治療時,焦慮到不行的個案,透過自然音樂的冥想,讓自己慢慢地回復放鬆
邀請DC成員寫下幸福時刻,播放溫馨的音樂,鮮明的圖像就出來了
自己多次心浮氣躁,閉上眼睛聽三分鐘比心跳節奏慢的音樂,更是神清氣爽

把燈關掉,閉上眼睛,除去其他感官刺激,專注聆聽,效果不錯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電影院的電影比較好看吧….)
若有一張躺椅,讓意識在糢糊的層次漫遊,應該更棒!


偏偏阿經常想用什麼特定類型的音樂時卻遍尋不着
尤其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新世紀音樂
我不是專家,但真感覺得出來某些所謂紓壓音樂乍聽之下不錯,一旦被放大就破功了
此外,從個案的反應也可看出端倪(敏感的心可不是那麼容易哄的….)
可能要多參加工作坊,報名放鬆課程來蒐集

不然就是有勞各位同業甲后到休bo了~~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情緒

當他訴說著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和愧疚,我提議用一種特定的儀式來終結悲傷

"把自己的感謝和抱歉寫成一封信,拿到墳墓前唸給他聽。"



他沉默了一會兒,繼續說著內心的痛苦和悲傷...
他都沒有想要做些什麼嗎?



帶著困惑送他走了,思考著接下來呢?


實際上,他已經在做了
實際上,這就是他儀式的一部份



就像我自己之前有好幾次破口大罵之後才能回復理智
他也需要急遽地痛哭一場,才能慢慢地發現,自己其實做了很多,沒有對不起已逝的人
"對阿,有些人的傷心在家庭裡變成了秘密,只有在說出來了以後才能真正獲得釋放..."社工說
情緒,果然是用來發洩的,而不是用來理智分析的


而我發現自己對於負面情緒仍有許多恐懼,好多次,企圖以具體的行動來壓抑導正它


再舉個例子


團體之前出現了一個煽動型的個案,因此變得很挑戰
有好幾次,我帶得力不從心

上週五團體前,又緊張起來了
想著萬一搞不定成員怎麼辦...
這一次我沒有告訴自己要冷靜,要冷靜,深呼吸
而是輕輕地閉上眼睛,溫柔地問自己:
你怎麼了嗎?

"我很緊張,因為怕團體帶不好,會很丟臉,會被恥笑"


嗯,還有呢?


"會顯得自己很無能,罩不住...顯得很遜咖"


嗯,這代表什麼呢?


"代表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所以你感到害怕,還有點無助?


"嗯"


了解自己內在的感覺後,突然沉靜下來
心有一種,被體貼到的感覺
也有一種,比較安全的感覺


沒關係的,不管怎樣,我都愛你,接納你


於是,我覺得一陣溫暖(焦慮的時候,我會覺得很冷)

後來團體帶得很順利,
不是成員變乖了,而是我的心變大了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空間(二)

後來終於聯絡上他
兩個月不見了,有點像老朋友的感覺
說老朋友,是因為眼神交會的瞬間,顯然變多的情感流動


好幾次,出現在他臉上的,不再是淺淺無力地微笑,真的是開心地咧嘴地笑
讓我更加好奇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之前被朋友找出去,我第一次問到底在他們眼中我是怎樣的人...."

看來他的治療雖然暫時中止,自我探索的旅程仍在繼續

"他們說我超理智,說我其實....不相信他們"

停了一下

"然後我開始展現自己的陰暗面,也考驗他們的底限..." ,他賊賊地笑著


原來,他的信任是這樣來的
但還是不禁捏了把冷汗,暗自慶幸他那幾個相挺到底的朋友
"我發現自己被擴充了,比較放鬆了..." 他又笑了
我也笑了


展現幽默感,學會求助,和適度的自私
近似兒童特質的行為....這小大人慢慢地回歸了


抑制不住好奇心:那你後來為什麼沒有再來呢?
他說他覺得自己好像比較好了,反正有這麼多受苦的人,那就把機會讓給別人好了
"那...心理師失約你都不會不高興嗎?"
"我想你應該是被別人纏住了吧~~"



ㄜ....(傻眼)

透過合理化他人的行為,逃避自己的憤怒
但是負面情緒不會消失,因為我還是感受到,自己被放棄了

"我不重要,別人比較重要,我消失好了..."

這就是憤怒內射的結果
也可能是胃病的原因

不能接受憤怒情緒,因為那代表不夠好的自己
竭盡所能隱藏,卻因為從未呈現完整自我
無法體驗接納,學習信任
變成憔悴的單向照顧者
遺忘自己,一邊對他人,對世界,也逐漸地失望...

以上,都是我心裡的OS
我只說看不見他的生氣喔
從他的表情,我知道他知道

他真的需要空間,需要自己去找自己
而不是別人告訴他,你長得什麼樣子


我們很從容地say goodbye
因為,當一個人真心想要了解自己
他的生活圈子,就是治療室
他的周圍,也就充滿了心理師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放下

上週帶團體,身體一整個很虛
報告,似乎也特別深情….


病痛使人軟弱,失去意志力,但心似乎,也變得更柔軟

「許醫師壓力處方」一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
把憂鬱看成一股勢不可檔的藍色風暴,試著不要抵擋抗拒,而是去接受它
甚至在可以的時候,轉化它-或許在陰暗低谷可以將生命全然地打破
才有重新拼湊的希望


當時我,看得真是一頭霧水
直到身體真的不適,勢不可檔(有些痛,不是靠意志力就可以撐得過去 >整個人就像軟糖一樣,意志力的極限就是告訴自己今天還得帶團體,不能請假阿
至於結果怎麼樣,就看天意了~~



結果發現,和團體成員之間的連結,清晰了
反而很深刻地了解,他們為什麼不行動,為什麼沒力氣
反而,更能體會同在


健康的時候,我們靠著不斷前進來忘記悲傷
躺在病榻上呢? 實在是被綁死動彈不得了呢?
沒有太多外在事物來分散注意力,我們真正要選擇,它擺放的位置
終究要面對強大的恐懼之流
頑強抵抗的過程,症狀持續地被餵養.….


生病以後,選擇變少,生活變得單純
也教人不得不放棄許多,其實無足輕重的東西


但是放下很難
在這過程也會漸漸明白,自己抓得多緊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治療自己

個案離開後, 我覺得好焦慮

為什麼呢?感到一股莫名的灼熱感在胸口燃燒著
講話結巴,肩膀緊繃,連呼吸都變得好不順暢.....
告訴自己"會過去的",一邊盯著眼前的電腦螢幕打報告
焦慮感卻揮之不去,眼見就要變成煩人的怒意了....

我閉上眼睛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

"XXX,你這沒用的傢伙!!你讓個案失望地回去了"
"妳沒有達到他理想中的治療師,妳是遜腳...."

任憑這些內在聲音轟炸一番後,我呼喚理智的自己:
用很溫柔的聲音說
"XX,你是個有限制的治療師"
"妳讓個案失望,但個案要學習的就是接受失望,以及接受別人的失望"
"有限制,更接近真實,順便打破妳自己或個案的完美主義"
"接受限制,你們就會好了"

然後我睜開眼睛,焦慮的感覺一掃而空
現在,我覺得很有趣

當然,這是認知治療
但除此之外,我感受到了內心的黑暗,脆弱,和恐懼
我把它們找出來,面對了,也釋放了
現在我不覺得它們很可怕,這些都是老朋友
然後理智的聲音就會拍拍老朋友的肩膀:好了好了,休息一下吧...
然後,歸於平靜

雖然我不知道鼓勵個案這樣作,是否也能降低他的焦慮
我看到我們共同擁有的完美主義,為超越自卑而產生的優越
正視恐懼,可能是第一步
逃避脆弱並不會使人堅強
與真實的自己結合,才會更有力量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共鳴

心情不佳了兩天
突然發現自己這兩天真沒幽默感
直到學妹的blog把我樂的哈哈笑

天阿~~~我有多久沒這麼樂了?

怎麼回事? 生活中似乎也沒有特別煩心的事阿
只有一種可能--最近跟太多憂鬱的朋友們接觸了
產生了共鳴....

一個憂鬱的朋友告訴我 他喜歡跟單純的朋友在一起
這群朋友可能很難了解或傾聽他的心事
但他們的爽朗和開心 無形中卻感染了她
跟他們出去玩也許不全然盡興 卻感到放鬆

(夷? 這好像是我看到小狗的感覺耶.....)

另一個憂鬱的朋友則告訴我
她無意間報名了救國團的活動 又很勉強地參加了以後
看到許多樂觀 直率的傢伙
她覺得 他們很有趣 也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

勝讀十年書阿
看來我得要解放一下了




想什麼?

我是說

拉拉黃金米格魯

我來啦~~~~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信任

"從那時候開始,世界都變成黑暗的"
痛苦若加上不被理解 刻畫更深的孤獨

小孩角色的反轉 意謂著母親羽翼的凋零
世界失去它自有的溫度 而必須靠自己 孜孜矻矻去支取
"碼麻,不要哭哭喔,我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了,也可以照顧妳喔"
當乖寶寶變成換取愛的條件,世界已經有了它的規則

於是 永遠需要一個目標去追尋
需要一個架構去維繫
害怕未知 討厭不確定性
因為不知道該抓住什麼 有什麼可以抓
有什麼可以被犧牲 用來支撐那個看來模模糊糊的自己

緊繃著 深怕一放鬆就倒下去了
倒下去就爬不起來了
爬不起來就落後了
落後了就失去光澤了

不相信 自己可以像魚相信水一樣
不會因為你漫無目的而驅逐你
不會因為你游錯跑道而逮捕你
不會因為你沒有在魚群裡面 就孤立冷凍你

大海沒有形狀也沒有規則
不管怎樣 魚都在水裡面
怎麼游 都是你的位置

好好照顧我的胃

從執照考那天開始 就覺得肚子隱隱作痛
拖阿拖著 最近一兩個禮拜又犯了

起初我還以為是盲腸炎
室友摸摸我的肚皮說:這裡 好像是十二指腸喔...

工作坊的老師帶我們作了一個冥想
跟著音樂 跟自己的身體連結
想像自己的身體的哪一部份 最需要自己注意
那裡有可能是哪一種地形? 火山? 溫泉? 高山? 平原?
我閉著眼睛 看到肚子上緣 有座火山 噴著氣
但悶著沒有爆炸 只有兩股熱熱的熔岩從山口流出來

有點驚訝 趕快作腹式呼吸來幫火山消消氣
放鬆著 慢慢地呼著
終於 火山開了一點點口 開始呼吸了
顏色也從火紅色 慢慢褪成灰色 再來是一點點綠色
灼熱的感覺不見了 但還是冒著煙

很好玩

想起許多來作治療的個案 不是真的這裡痛 那裡痛
就是以為自己這裡痛 那裡痛 生理檢查卻什麼也沒有
我們都跟自己的身體失聯了

"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喔!"老師說

嗯 從現在開始 我要每天讓肚子呼吸 好好照顧我的胃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是堅強? 還是脆弱

第一次進入加護病房 首先要先穿過兩道厚厚的門
浮在眼前的是如急診室般的凌亂 和牆上插滿著的各種管子和電子儀器
沒有安全的牆隔離出屬於私人的房間 只有敞開的簾子
(大概是預備讓醫護人員隨時進來急救吧!)
病患頭上不時發出「叮-叮-叮」的聲音 聽得我都緊張了

連我都開始懷念七樓安靜的病房 還有胖胖的 臉上始終帶著微笑的看護蘇阿姨
不知道她怎麼想

會害怕嗎? 不會
會孤單嗎? 搖頭
是她的倔強嗎? 還是我的多慮?

想像自己躺在那個由儀器組成的空間 周圍的每個人都被防護衣和口罩隔離著 不禁感到害怕 想要抓住什麼
她躺在床上 眼神無力 卻又得使勁兒地吸著管子裡運送來的氧氣
她用枯瘦的手寫著問我下午會不會來?
我心理還在猶疑 臉上卻不自主地微笑:「會阿!」
那中午呢? 中午我老公也會來…

「好阿!」
唉~~ 面對這樣的她 我說不出一個「不」字

回到辦公室 閉起眼睛
彷彿看到一隻手 在黑暗的、茫茫的大海上載浮載沉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我不要當好人啦 ><

你是好人嗎?小心情緒過勞(反撲!)【邱永林 心理師 / 聯合心理諮商所】uho優活健康網

她是我的一位新病人。在這家公司工作快10年的她,是大家公認的大好人。不僅能力強、脾氣好,而且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同事們願意將心事講出來給她聽。不僅在工作上是如此,她的許多朋友也都將她當成傾訴心裡秘密的對象,她一直都以自己擁有這種能力為傲。
直到最近她發覺自己似乎有些地方不對勁了。首先,她越來越容易失眠,這種情況幾乎不曾出現過。其次,她變的容易哭泣,有好幾次她如同往常在聆聽同事抱怨一些瑣事時,她竟然反常地當著同事的面啜泣起來,把這些同事嚇得手足無措。還有她發現自己突然食慾大減,體重也少了5、6公斤。她懷疑自己是否換了憂鬱症,因此前來求診。

大好人的情緒過勞毒素

這樣的案例其實在心理治療室中經常出現。患者通常是家人、朋友或同事眼中EQ抗壓性很高的人,但卻突然出現身心失調症狀。例如像是睡眠障礙、食慾改變、情緒低落、疲勞感…等。
這些大家眼中的「大好人」,或許人前表現開朗樂觀,其實心理上已經慢慢染上許多複雜的情緒過勞的因子了。


  • 第一種情緒過勞因子是「壓抑」,源自於想要維持自己在大家眼中高EQ的形象,所以就算感受到任何負面的情緒,也絕不允許自己表現出來。

  • 第二種情緒過勞因子是「內疚」。大好人潛意識中把自己當成是「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以為自己可以幫助每一個前來求助的人,一但發現自己無法幫助對方,心理上就會感受到十分內疚,責怪自己當初為何不多做一些努力。

  • 大好人易患的第三種情緒過勞因子是「沉溺」。由於幾乎每天清醒的時刻,情緒都處於壓抑以及內疚的負面狀態下,因此對於其他情緒(如喜悅、憤怒、寬恕)的表現以及感受力變得越來越不敏感。

1995年刊登在《高級醫學期刊》(Journal of Advancement in Medicine)的一篇研究報告首先指出「僅僅花5分鐘沉溺於負面情緒痛苦的志願者,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會下降,並且持續至少5個小時都處於低水平」。免疫球蛋白A是一種重要的人體免疫系統抗體,它可以幫助人體抵抗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之後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也都證實或暗示「僅僅是對某種情緒的回憶,也會強烈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把情緒過勞當作是禮物

這些身心症狀在精神醫學上並沒有明確的病名歸類,通常也很容易被診斷為憂鬱症。但是如果以抗憂鬱症的藥物以及心理療法治療患者,並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又因為這些症狀以及成因與「慢性疲勞徵候群」(過勞症)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可暫時稱它為「情緒過勞」。
與工作過勞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心」改變情緒過勞對我們健康的衝擊。這包括4個對自我認知以及行為的重新檢視與調整:

1. 找出導致情緒過勞的不合理認知「我不能讓任何一個人失望」、「每件事情我都必須做到完美」、「我千萬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這些都是導致情緒過勞的自我對話。
2. 以新的合理認知替代過去過去不合理的認知相較於上列的不合理認知,逐漸以這些內在對話替代。「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有些事情我只能盡量去做,但後果不是我能控制的」。
3. 對自己的情緒忠實從大好人的臉上,我們彷彿只看的出幾種「完美的」表情。但事實上,只要不傷害他人的情感,在適當的情境之下展露情緒,會讓旁人覺得你更真實。
4. 善用自己的正面情緒臉部表情專家告訴我們,我們的面孔雖然只有44條肌肉與2根骨頭,但卻可以製造出超過7000種不同的複雜表情!更有趣的是你的表情對旁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不是有句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嗎?好好善用你的微笑吧。

你或許會問「如果我都做到了,對我有什麼好處?」在上面提到的那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讓另一組志願者花5分鐘集中注意力於正面情緒(關心與同情)後,發現他們的免疫球蛋白A的水平升高了,並且持續至少6個小時都停留在高水平。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心情鬱卒嗎?可找健康中心

更新日期:2007/11/25 07:20 記者洪家愉/台北報導

心情鬱卒嗎 心理諮商不必遠求,住家所在行政區的健康服務中心,就有心理諮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
為讓民眾能就近得到心理治療服務,台北市上年度起,委託市立聯合醫院於12個行政區的健康服務中心,開辦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目前駐診的心理師,四分之ㄧ來自市立聯合醫院,其餘則分別來自臨床心理師公會與諮商心理師公會。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組主任林惠蓉表示,初步統計前來就診的民眾,約有六成屬於一般心理困擾,而一般心理困擾中以情緒和壓力問題占絕大多數。

6招讓你的脾氣冷卻下來(轉貼)

有幾個方法可以控制憤怒,使你的脾氣冷卻下來,其中的要訣在於找出一個最適合你使用的方法,然後反覆練習,直到它成為一種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家一起練習。以下是幾個可能的方法:
1.) 離開現場。每當你覺得好像沒辦法控制住脾氣了,就走開。只要跟孩子說:「媽咪需要一點休息時間,讓自己冷靜一下。」如果你需要把自己鎖在浴室裡才能控制得了,那就去吧。
2.) 利用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學習對自己說出簡單、積極的訊息,例如像:「暫停一下,要冷靜。」「把持自己。」「我能處理這件事。」選擇一句最讓你感到安心的話,然後每天練習幾次,直到可以派得上用場。
3.) 學會「暫停與呼吸」。一旦你覺得脾氣就快要爆發了,告訴自己說:「暫停!冷靜!」並且立刻深呼吸一下(必要的話深呼吸兩、三下)。讓腦部吸收氧氣是達到放鬆的最快速方法。
4.) 想像可以讓自己冷靜的事情。想想能夠幫助你感覺冷靜、心平氣和的人或地方———例如你的另一半、海灘、床鋪、後院等。在你的脾氣就要爆發,以及感覺身體的警告徵象蠢蠢欲動之前,趕緊閉上眼睛,想想會令你感到平靜的人臉或地方,並且慢慢地呼吸。
5.) 做深呼吸。閉上眼睛,深深吸氣,然後想像你正在一棟非常高的建築物頂端的電梯裡面,按下一樓按鈕,慢慢呼吸三次,在電梯下降時看著每一層樓的按鈕慢慢亮起。當電梯下降時,你的壓力也跟著釋放。
6.) 放鬆壓力。找出你身體感覺最緊繃的地方,也許是脖子、肩膀肌肉或下顎。閉上眼睛,集中在這個地方繃緊三、四秒的時間,然後放鬆。在做這個動作時,想像壓力慢慢隨著融化。
(本文擷取自「媽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一書)
優活健康資訊網╱周琪霏/整理報導 2007-11-28 08:11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家庭何以會傷人 談家庭心理傷害 (轉貼)

家庭何以會傷人 談家庭心理傷害 生命力記者/陳昭儀報導 2001-05-24

減少家庭傷害及讓已受傷的孩子復原的方式,除了改善夫妻關係之外,孩子成年後也不要常陷在受傷的情緒中,大學後要重新定位和父母的距離,有的時候離家反而是回家的開始。

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鄭玉英說,大多數的人都不能接受家庭會傷人,但事實上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家庭確實是會傷人。五月十九日在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以「家庭何以會傷人」為題舉辦座談會,她認為家庭傷人的原因主要可以區分為,孩子對家庭有許多的需要、父母親因故無法擔任親職以及教養方式的不妥。

鄭玉英表示,小孩對於父母的需求與依附性強,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孩子,他們是全心向父母開放的,由於小孩子沒有鑑別力,對於父母親所說的話不能夠區分,因此當父母對他們說「你怎麼那麼笨、我討厭你、我真後悔生你」之類的話時,他們就會全盤接收,並認為自己就真的是如父母所說的。

有時父母其中一方,或是雙方,因為死亡、出走、生病或失業等原因,無法勝任家庭中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其中的一人可能就會取代父親或母親的空缺,而成為我們常說的「小大人」,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沒有童年,或是他的童年提早結束,等他真正成年後,反而有時會有一些幼稚、不成熟的表現。

舉一個案,一位男士在中年時發生外遇,因為他從小到大所念的學校、科系、工作甚至是老婆,都是家裡幫他決定的,所以他想要有自己的自我和自由。這個例子顯示因為孩子提早早熟、缺少青春,導致他們童年時就超功能,以致於成年後就會失功能。

鄭玉英也說,上面所談的是有關經濟的父母親無法勝任親職,另外一種情況,是指男女雙方結婚後,夫妻間的關係原應是合作無間,但當夫妻關係呈現擺不平的狀態時,孩子往往就會受到傷害。最常見的,如家庭暴力中目睹婚姻暴力的兒童,在父親毆打母親的狀況下,母親只好將孩子作為依靠;有的是父親打母親,母親就只好遷怒於小孩,而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父母同時虐待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精神和情緒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傷害,將來在面對兩性關係及人際關係時,也會非常沒有安全感。

「有的時候教養方式的不妥也會導致孩子受到傷害」,譬如,縱容、嚴重疏忽、虐待、亂倫等,其他如父母將自己的「低自我價值感」如自卑、被否定等情緒發洩到小孩的身上,不停地罵孩子,而且「愈罵愈爽,然後就會罵上癮」。而小孩子被父母罵什麼就相信什麼,會說服自己「真的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親並沒有錯」,也就是美化父母、貶低自己。

座談會的最後,鄭玉英也談到,要讓家庭減少傷害或是讓已受傷的孩子復原的方式,就是夫妻間需找出會互相拉扯的點,讓它舒緩一點,也就是她所說的「悅納異己」,意思是「高興接受不同於自己的地方」。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轉貼】然後我去看了心理醫生

我可以理解你的吃驚與訝異。因為在台灣〔註〕,大多數的人(就連我自己也是)對心理諮商是相當陌生的,總會以為非得要有什麼重大心理疾患,比如說精神分裂、憂鬱症、躁鬱症、甚至自殺行為等,才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這裡的醫生指的是心理諮商師)。而事實上,我的困擾與憂鬱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是啊,我即使睡不好但也不至於失眠,即使食慾不振但也不至於營養不良,即使憂鬱但也不至於自我了斷。我甚至比較擔心,這樣的狀況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是不是太浪費醫療資源了?嗯,好吧,我或許可以這樣為自己辯護:如果醫療的定義是促進/維持個體之健康,而健康的定義是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健全狀態,那麼,感謝我那極欲擺脫的憂鬱,我的確有看心理醫生的權利與必要。

但是也因為如此,老實說,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其實很抗拒面對心理醫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向他描述我的問題。我不能說:「醫生您好(其實應該是叫心理師,但是我已經習慣叫我的心理師作醫生了),我失眠,或是我有精神分裂或憂鬱症,請幫助我」作為開頭。我沒有這樣的問題,我的問題就只是一般人的、一般程度的憂鬱與傷悲,因為這樣就跑來看心理醫生,多少覺得情何以堪。

第一次會面

然而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了,第一次會面比我想像得還要順利。其實,只要當你開始說明(或是抱怨)某件讓你煩心的事之後(不管那件事是多麼地小、多麼地瑣碎,只要它是一件會讓你在意的事),你就會忍不住將所有的煩悶與不如意一股腦地全部吐出來。你會發現這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根本就不夠你抱怨,因為光是向陌生人抱怨、大吐苦水,本身就有一種令人無法自拔的神奇療效。當然,前提是這位陌生人要是一位很好的傾聽者,並同時展現最大的同理心與包容心;因為在面對困擾與情緒時,我們自己就已經感到莫大的衝突、不協調甚至是自我指責了,實在不需要找另一個人來數落我們自己的不是。而也正因為如此、因為不需要擔心被人責備,我們才能真誠地將自己的困擾說明白。其實,我們本來就應該真誠地述說自己的狀況。接受諮商本來就是想尋求一些協助,想真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如果一開始就抱著「他一定沒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的心態,那麼諮商也只是在浪費自己和醫生的時間;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好抱著「他一定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的預設,因為這也只是增加自己的心理壓力與負擔。我自己覺得,事情會不會好轉、諮商有沒有效果,多少取決於某種程度上的緣份;心理諮商只是為我們多開一扇窗,讓我們有一個機會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而擺脫自溺),如此而已。

有經驗的諮商師早已訓練出極其敏銳的嗅覺。他們看似靜靜地坐著、傾聽你的困擾與抱怨,腦子裡卻不動聲色地針對你的問題,快速地進行資訊的整理與歸納。當想到什麼可能性時,他們並不會武斷地說:「嗯,我覺得你的問題一定是…」或是「對,這樣的現象就是…」,而是再用另一個問題,詢問你的想法與意見。例如,正當我把我的問題一股腦地丟出來時,醫生卻突然問我:「你覺得你是個有自信的人嗎?」我怔住了,支支唔唔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沉思之後,我突然發現,原來這就是自己問題的根源:我並不是個有自信的人,我太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認同,而這深刻的慾望不僅左右我的行為、態度與想法,更是長久以來各種情緒起伏的核心因子。我想說的是,其實不需要其他人告訴你問題是什麼,你需要的只是一種能夠信賴的引導,透過不停地挖掘與整理,當那最核心的因子浮現時,情緒是那樣地清楚、道理是那樣地明白,你自己會認出它的。

晤談結束後,雖然我並不確定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有根除的可能,畢竟它已經是我長久以來行為處事的依據與準則了,但是心情上卻輕鬆了大半,因為我不再為了「不確定性」而苦惱、我知道我為什麼憂鬱。第一次會面能有這樣的成績,我想我真的很幸運。

第二次會面

但是那樣的憂鬱還在,它仍籠罩著我。雖然大概知道問題的根源,但我仍然懷疑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能被解決。上次的晤談對我來說已經算是一大突破了,我甚至不知道接下來的諮商該如何下去,或是有沒有必要下去。第二次會面時我並沒有準備太多,甚至有點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嗯,諮商已經讓我知道問題的大概輪廓了,但是它能解決它嗎?是啊,醫生,接下來您要怎麼作呢?也因此,當醫生要我談談小時候的經歷時,我差一點噗哧笑了出來。這真的是太心理治療了!問題不是都已經浮現出來了嗎?那還有必要經過這樣一道S.O.P.嗎?我支支唔唔地不知道從何說起,一方面是因為小時候的記憶過於模糊,另一方面不知道哪一個記憶片段才會和這次的晤談、我的困擾有關。我把我的問題反應給心理師,他要我不要想那麼多,他說,每一個人對小時候的記憶都是有限的,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留」下來記憶,只要它能被記住,往往對那個人具有某種意義,而我所要作的便是隨意地挑選一段被留下來的記憶就好,愈早愈好,不用擔心它是不是跟你現在的困擾有關。於是我挑選了一段。

就像是第一次晤談一樣,只要你隨意地在你的記憶(或是困擾)上開了一小段缺口,所有的情緒將以排山倒海之勢傾洩而出。然後,當你說到一半、當你能真正面對那個時候、那段記憶留給你的情緒時,一切都更為明暸了;你發現原來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對於自己現在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竟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那時的悲傷與歡樂,決定自己在面對某件事情時,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你會發現,現在自己各種的情緒、反應與行為,甚至是不經意的念頭,原來背後都擁有如此深厚複雜的經歷與緣由。這其實是相當激勵人心的,因為你知道,你的問題與困擾,並不是先天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個性與本質,而是逐年累積的經歷與行為模式;而正因為是後天的形塑,便代表了它是可以改變、可以調整、可以改善的。

再一次地,我幾乎是微笑著步出大門。雖然我的困擾仍然存在,但是兩次的晤談,讓我更加地認識它。它不再是莫名的憂鬱與煩悶,相反地,它的輪廓愈來愈清晰,它的根源漸漸地被定位清楚;它是可以被解釋的、甚至是可以被處理的。對目前(接受過兩次諮商)的我來說,能認識到這些,已經是相當令人振奮、令人滿足的了。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會面,不僅期待著我還能認識多少我原來不知道的自己,更期待透過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治療,最後,我的狀況能有所改善。


〔註〕在台灣,心理治療不論是在文化上或是在制度上,都不是那樣地貼近民眾的生活。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都會認為,只有重大心理疾患的困擾,比如說精神分裂、憂鬱症、躁鬱症、甚至自殺行為等,才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但是事實上,心理諮商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範疇可以更為廣泛;小自生活上的困擾、戀情/婚姻的挫敗、失眠、工作能力的評估與調適等,大至疾患的治療、認識自我與生涯規劃,心理醫生都可以作為我們一個更安全的傾吐對象、營造一個輕鬆且真誠的對話空間、提供我們一個深入檢視各種自身情緒與念頭想法的機會。只是很可惜的,在目前的制度上,台灣民眾並沒有辦法在健保途徑下「直接」尋求諮商治療,而必須透過精神科門診,經由精神科醫生的評估之後,再轉介給心理醫生。簡單地說,我們在健保底下是沒有辦法直接「掛號」進行心理諮商的,因為醫院裡根本就沒有這一個科別讓你掛號。如果你想不經由精神科醫生的中介而直接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目前你只能求助於坊間的私人心理門診,或是在少數幾家大醫院裡,以「自費」的方式進行諮商。我覺得,這樣的制度多少限制了心理諮商在台灣的推廣程度,是有必要加以改進的。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轉貼自 Solitude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不用犧牲自己也可以教出幸福的孩子



書店裡面 滿滿一櫃屬於"親子教育"類的書籍
一堆告訴你如何教出天才兒童啦 如何讓孩子去讀哈佛和耶魯啦

其中有一本書還蠻特別的
它並不太去強調孩子的智力發展 反而把重點放在媽媽本身
媽媽的個性 EQ 夠不夠愛自己 都和孩子的發展息息相關


作者是一個韓國人 精神科醫師 也是兩個孩子的媽
她的書提到很多有趣的觀點 譬如有時候
媽媽要把自己的小孩當成是別人的 才不會過度地延伸自我到孩子身上
注意太多 要求太高

也提到某些兒童精神病理和不當親子互動之間的關係
重點是很多家長和專業人員都專注於孩子的心理問題 卻忽略了主要照顧者本身的心理健康和需求
只要好好照顧自己 許多時候 孩子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唉~不禁感嘆阿 現代人心病太多 又下意識地把自己的不快樂複製在孩子身上
家庭問題和社會問環環相扣阿~~

另外值得一題的是 這本書翻譯的口吻很可愛又很溫馨哩....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長期睡眠不足 會讓人喪命(轉載)

轉自奇摩新聞 中廣新聞網 日期:2007/09/25 00:00
原文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24/1/l3w2.html



有些人經常熬夜甚至不睡覺,以為睡眠不足沒關係。但英國調查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不但有害健康,還會讓人喪命。
據路透社報導,英國華維克大學長達十七年追蹤調查顯示,如果一個人把每天七小時的睡眠縮短到五小時甚至更短,他們因為各種疾病死亡機率會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一點七倍;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機率,會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一倍。
這份報告目的是提醒人們,繁忙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隱藏危險,長期睡眠不足危害健康。

標題有必要這麼聳動嗎?!
呃... 我該去睡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