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Yihsu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Yihsu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同理



這陣子忙得暈頭轉向的
沒時間好好思考晤談內容
治療也就進行的七零八落
每一個治療似乎都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感覺

這一段期間
我覺得很灰心
也沒有動力往前進…
看來
治療師與個案一起都"退步"了

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心理治療的研討會
本來想參加一天就好, 另一天好好休息
不過, 去了之後的感覺很好
所以就又參加了第二天的研習

其實
有動機再參加第二天的研習
不是因為研習中教授們傳達了多棒多有效的治療知識、技巧
(雖然他們真的傳授了許多)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甚至該說是觸動到我的
是講者分享他們的治療經驗
尤其其中一位治療師分享她在治療過程中的起伏與感受
讓我有種深沉的被同理的感覺…
“再有經驗的治療師 過程中也是會有挫折的時候”
聆聽中 逐漸產生這樣的想法與感受
雖然講者並沒有如此的表達
但在他們的述說中
讓我感覺到有人跟我一樣
有人可以瞭解我…

研習過後的這週
試著放下對自己、對治療進展的要求
只是"專心"、"聆聽"治療室中的每一句話、每一項動作
而不是"專心"的"想著"接下來「該」回應什麼、或想著什麼才是「對」的「正確」的
結果
這週的治療們又開始往前踏步…


寫著寫著
突然想到我參加研習的那種感覺
會不會也是個案來治療時的感受?
“知識、技巧雖然重要
但真正觸動的或印象深刻的
是被瞭解、被同理的感覺”

而這種感受給人前進的力量

其實這是書中的常理
同理很重要
只是我們在治療室中
能夠真正做到的有多少?
或者能夠真正相信「同理的力量」又有多少?

老實說
我以前也"不全然"相信同理會帶來力量、進而改變
我比較相信治療知識、技巧
至少這些對我來說 比較容易掌握與應用
我也覺得這些似乎比較能見到成效
不過
在自己親身經歷過被瞭解的那種感覺後
我也不得不相信同理的確會帶來一些改變的動力
其實很難具體說那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就是…有種被支持的感受


愈寫愈抽象模糊了
我也搞不清自己在寫什麼
原本只是看到Chu-ching的文章後想做些回應
但我又寫得太"落落長"
只好另成一篇
:P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不安

一位穿著時髦的亮麗女子
拎著一個大包包坐在沙發上
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最近發生的事
停頓的時間不到30秒
1分鐘內說的話大約是一般人的2倍

今天
是我工作後第一次的心理治療

有點生疏
有點緊繃
聽著個案緊湊的話語
及對治療報予的期待
頓時覺得消化不來 腦筋渾沌

突然發現自己的坐姿比個案還緊繃
感染到個案的情緒了嗎?
得改變治療氛圍才行
趕緊讓自己放鬆下來
也短暫的讓頭腦放空一下
嗯 好多了

不過 還是感受到不安
個案的不安
心理師的不安
"不安"還是濃濃的充滿在會談室中

「每個時刻所遇到的個案都是有意義的」

突然想起督導的這一句話…
對個案、心理師兩人而言
這次現身的生命議題是什麼?

該好好思考了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好久不見 :)

Dear all
好久沒上來po文了
也不是沒逛逛我們的網站
只是習慣當個默默的潛水者
尤其我不擅長發表啊
常不知該如何下筆

長期以來心中會都由chuching, sun獨撐大局
真是辛苦了
日後我也會三不五時湊一腳的 = ="

分享一下我的近況吧 :)

這幾個月又再次踏入了心理師的工作領域
工作內容其實跟實習時差不多
只是多了些自主性
及需擔負更多的責任

其它與實習時不同的
應該就是醫院的規模、區域和環境等方面
實習剛好都安排在都會區的教學醫院
現在工作則是非都會區的區域醫院
病人的屬性、家屬的態度、對於身心科的瞭解等都有一些差異
只是很諷刺的
不論醫院的所在區域或規模大小如何
身心科(或精神科)經常被安排在醫院中最角落的位置
似乎深怕大家發現他們的存在一般

現在也逐漸習慣了目前的工作
雖然對於一些醫院制度、環境、人事等有所不滿 (←在職怨職)
不過
也蠻慶幸科內的醫師主管對「心理師」存有信任與尊重
(雖然這本該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遇到或聽到的經驗中似乎很少有過)
所以,目前的工作心得仍是正向的
菜鳥的積極、熱忱應可持續一段時間 :P

嗯,近況就說到這吧
之後再分享工作中的心得、趣事 :)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長期睡眠不足 會讓人喪命(轉載)

轉自奇摩新聞 中廣新聞網 日期:2007/09/25 00:00
原文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24/1/l3w2.html



有些人經常熬夜甚至不睡覺,以為睡眠不足沒關係。但英國調查顯示,長期睡眠不足不但有害健康,還會讓人喪命。
據路透社報導,英國華維克大學長達十七年追蹤調查顯示,如果一個人把每天七小時的睡眠縮短到五小時甚至更短,他們因為各種疾病死亡機率會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一點七倍;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機率,會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一倍。
這份報告目的是提醒人們,繁忙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隱藏危險,長期睡眠不足危害健康。

標題有必要這麼聳動嗎?!
呃... 我該去睡了 = . =''

看電影...很辛苦吧...

又一個友人,以憐憫的眼神看著我
緩緩說出"你們看電影的時候...一定很辛苦吧..."
Orz......

Y: 為什麼啊? (←看電影時向來只會躺著、趴著、吃著...)
友人A:因為你們學心理的啊, 一定都會去分析每個角色怎麼怎麼的吧, 就不能專心好好看著電影了...
正打算回話卻被搶話的Y: 沒...
友人B:啊職業病啦,這就是職業病!
友人A:哎唷~ 那你們會不會坐在路邊分析別人啊(怕~)
Y:╮(▔▽▔╬)╭

事實並未如此啊,
看電影時會不會去分析角色的性格、心路歷程,
不是每個學心理的人都會這樣,
而是觀者自己的特色、習慣或興趣等, 或是說對人(電影角色)的好奇
因此, 不是學心理的人就會有這樣的"職業病",
也不是有這樣的特色的人就是心理人.

其實,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電影情節有所感覺,
大部分的電影內容都取材自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
我們可能曾經經歷, 或可能感受得到主角們相同的情緒,
我們會有感想, 或對電影人物有些想法,
因為電影可能正上演著我們周遭生活的經驗,
也因為更單純而直接的理由~我們是人啊,
當然會對描寫我們的事物而有所感觸.

要說看電影時可能更容易有職業病的,
可能就是影劇相關科系的吧...
(例如:這個分鏡不好、這個表情不對、這個配樂出來的時機不佳...etc. 哇...好多 = . =" )
這會不會也是一種偏見~ XD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審判

心理師實習期間
一位門診的個案讓我印象深刻
是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
由爸媽陪同過來
初步看起來
表情憨笑,呆坐著
穿著的衣服與其年齡不太符合
看起來應該不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總有一些特定的服裝樣式)
所以我的第一印象
覺得這個案可能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吧
不過心理測驗的轉介單上卻寫著強迫症、焦慮疾患
更令人擔心的是需排除精神分裂症(註1)
看見個案爸媽的著急樣態
露出不安的眼神
我的心不免揪了起來


衡鑑過程
個案的表達表淺,回應簡短 (多只回答「有」、「對」等)
所使用的字句貧乏,言談幾無內容
表情僵硬、也沒什麼反應、呆滯狀
與人的互動沒什麼目光接觸、也沒有動機
(不是不想與人交談的那種樣子)
我開始擔心著個案的狀況…
與個案母親的晤談後
又看過個案母親帶來的他院舊病歷
只能說...要排除的精神分裂症診斷
可能性又更高了...

那位媽媽說著…
個案整日將自己反鎖在黑暗的房內,只有在自己想吃東西的時候才出來
幾乎已有一個月沒有梳洗,也約有半年沒再踏出家門一步
不時懷疑著別人偷偷給他下藥、也常有喃喃自語的情形
在情緒激動時,有時還會出現攻擊母親的行為…
那位媽媽邊描述邊掉淚
我皺著眉頭
當下能做的似乎只是傾聽,給些情緒支持
衡鑑的當時也無能為力…

當那位母親含著淚問"請問您,這小孩以後還有可能恢復正常嗎?"
我呆了一下
試著委婉地告訴那位母親
"要完全回到像以前的樣子,機率可能比較小"
(那孩子以前是明星高中的學生)
當下
我只有一種感觸
雖然是待在精神科
照理說應該不會有判人生死的感覺
但此時我卻有同樣的感受...

早期發病的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發病)
通常是一持久的慢性病
癒後不是很好
能維持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功能是復健治療的目標
至少...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
精神分裂症也沒有所謂特效藥
雖然仍存有個體性差異
不過功能的降低的確是可預見的...
但...我該告訴那位母親嗎??
在精神科雖然不會直接判人生死
但去告訴他人"他的至親 功能會逐漸喪失"
除了讓人難以接受
家屬所需負擔的
還有後續更沉重的照護
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更令人寒心的審判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悲觀
(糟糕…這個結尾很虛… = =")
不過,老話一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生理為主的藥物治療
持續穩定的服藥、定期的回診對個案的癒後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家屬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以現今不斷進展的醫學研究
有效治癒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也是可期待的

註1:精神分裂症主要有幾種症狀,包括:(1)妄想、(2)幻覺、(3)解構的語言(如:語無倫次)、(4)整體混亂或僵直的行為、(5)負性症狀(如:貧語、情感表現平板)。不一定每一種症狀都會出現,只要有其中一、兩種症狀非常嚴重,嚴重至影響他的整體生活功能,且出現的時間至少延續六個月之久。
更詳細的精神分裂症的介紹可參考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相關書籍。

P.S. 不知道這樣寫會不會很難懂 = =?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心理師=靈媒?!

<場景一>
地點:街頭

登場人物:問卷小妹、Y
情境:Y被問卷小妹逮到,乖乖填寫著某街頭問卷


問卷小妹:啊~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說時遲那時快,
問卷小妹從Y的身旁跳開約一公尺遠 (這是經典畫面= =")
大喊:好可怕!你該不會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吧?!
Y:……………


<場景二>
地點:髮廊

登場人物:設計師、Y
情境:Y正坐著剪髮,與設計師閒聊著


設計師:啥?!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os~已經差不多知道他下一句要講什麼了)
設計師詭異的笑:那你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Y:……… = " =


<場景三>
地點:醫院-心理測驗室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做著個案的心理評估


個案:大家都說,有兩種人不能惹,一種是律師,一種是心理師。
Y:?
個案:律師是會用法律的伎倆害你,心理師則是會用心理的手段整死你!
Y:………… 囧" (哪裡聽說的?!)


<場景四>
地點:醫院-病房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要找新進病房的個案晤談


個案:你是誰?
Y:我是這邊的心理師,我…….
個案急忙打斷插話:我不要跟你說話!
Y:?
個案:我叔叔說「遇到心理師,什麼話都不要說,不然你不知道他們會用什麼手段對付你!」
Y:…………Orz…………
( ╤__╤ 嘆… 這位叔叔有被心理師欺負過嗎?!)


<場景五>
地點:醫院-病房會議室

登場人物:醫療團隊成員
情境:團隊會議,住院醫師正報著某個案


住院醫師:早上查房,某病人狀況還不錯,只是擔心的說「我"擔心"心理師會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
負責該個案的Y:…………


--------------------------
族繁不及備載………
--------------------------


有那麼誇張嗎?
心理師不是算命師啦
也不可能用奸詐的手段害人啊~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這也算是污名化嗎?╤__╤ ~泣~)
心理師不可能"一眼"就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尤其在毫無互動、或其他背景資料的基礎下
我們是不可能有"讀心術"的能力啊 (這可不是科幻、靈異片的劇情)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猜"中對方的心思
那大部分也是基於我們對對方的行為觀察、
互動時所蒐集的一些資訊、及連結情境脈絡等線索來推估對方的狀態
這麼說起來有點像情報員吧


在多年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臨床訓練下
我們對人們的行為變化有較高的敏銳度
(如:在哪些情境下對方的語調提高、眼神飄忽不定或手勢變多等)
此外,對人們遇到特定議題時會產生哪些想法、感覺、行為,
也較有基本的推論與瞭解
所以,藉著專業知識與敏感度
我們才能試圖推估對方的想法、感受
再由對方的反應來評斷我們的推論是否正確
再重新修正判斷、再提出推論假設
這機制很複雜吧
就像玩球一般,我們拋出了一個球,
對方接到我們的球後再拋回來,
雙方不斷來回進行,這場遊戲才較能繼續下去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再澄清~
"心理師不是靈媒之類的啦"
更不可能去害人的……(~> <~泣…這個誤會更讓人心酸~)

有顆助人的心可是成為一名心理師的基本特質喔~

所以,若有任何雜七雜八關於心理的問題
歡迎大家來這裡交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