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轉貼】然後我去看了心理醫生

我可以理解你的吃驚與訝異。因為在台灣〔註〕,大多數的人(就連我自己也是)對心理諮商是相當陌生的,總會以為非得要有什麼重大心理疾患,比如說精神分裂、憂鬱症、躁鬱症、甚至自殺行為等,才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這裡的醫生指的是心理諮商師)。而事實上,我的困擾與憂鬱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是啊,我即使睡不好但也不至於失眠,即使食慾不振但也不至於營養不良,即使憂鬱但也不至於自我了斷。我甚至比較擔心,這樣的狀況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是不是太浪費醫療資源了?嗯,好吧,我或許可以這樣為自己辯護:如果醫療的定義是促進/維持個體之健康,而健康的定義是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健全狀態,那麼,感謝我那極欲擺脫的憂鬱,我的確有看心理醫生的權利與必要。

但是也因為如此,老實說,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其實很抗拒面對心理醫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向他描述我的問題。我不能說:「醫生您好(其實應該是叫心理師,但是我已經習慣叫我的心理師作醫生了),我失眠,或是我有精神分裂或憂鬱症,請幫助我」作為開頭。我沒有這樣的問題,我的問題就只是一般人的、一般程度的憂鬱與傷悲,因為這樣就跑來看心理醫生,多少覺得情何以堪。

第一次會面

然而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了,第一次會面比我想像得還要順利。其實,只要當你開始說明(或是抱怨)某件讓你煩心的事之後(不管那件事是多麼地小、多麼地瑣碎,只要它是一件會讓你在意的事),你就會忍不住將所有的煩悶與不如意一股腦地全部吐出來。你會發現這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根本就不夠你抱怨,因為光是向陌生人抱怨、大吐苦水,本身就有一種令人無法自拔的神奇療效。當然,前提是這位陌生人要是一位很好的傾聽者,並同時展現最大的同理心與包容心;因為在面對困擾與情緒時,我們自己就已經感到莫大的衝突、不協調甚至是自我指責了,實在不需要找另一個人來數落我們自己的不是。而也正因為如此、因為不需要擔心被人責備,我們才能真誠地將自己的困擾說明白。其實,我們本來就應該真誠地述說自己的狀況。接受諮商本來就是想尋求一些協助,想真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如果一開始就抱著「他一定沒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的心態,那麼諮商也只是在浪費自己和醫生的時間;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好抱著「他一定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的預設,因為這也只是增加自己的心理壓力與負擔。我自己覺得,事情會不會好轉、諮商有沒有效果,多少取決於某種程度上的緣份;心理諮商只是為我們多開一扇窗,讓我們有一個機會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而擺脫自溺),如此而已。

有經驗的諮商師早已訓練出極其敏銳的嗅覺。他們看似靜靜地坐著、傾聽你的困擾與抱怨,腦子裡卻不動聲色地針對你的問題,快速地進行資訊的整理與歸納。當想到什麼可能性時,他們並不會武斷地說:「嗯,我覺得你的問題一定是…」或是「對,這樣的現象就是…」,而是再用另一個問題,詢問你的想法與意見。例如,正當我把我的問題一股腦地丟出來時,醫生卻突然問我:「你覺得你是個有自信的人嗎?」我怔住了,支支唔唔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沉思之後,我突然發現,原來這就是自己問題的根源:我並不是個有自信的人,我太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認同,而這深刻的慾望不僅左右我的行為、態度與想法,更是長久以來各種情緒起伏的核心因子。我想說的是,其實不需要其他人告訴你問題是什麼,你需要的只是一種能夠信賴的引導,透過不停地挖掘與整理,當那最核心的因子浮現時,情緒是那樣地清楚、道理是那樣地明白,你自己會認出它的。

晤談結束後,雖然我並不確定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有根除的可能,畢竟它已經是我長久以來行為處事的依據與準則了,但是心情上卻輕鬆了大半,因為我不再為了「不確定性」而苦惱、我知道我為什麼憂鬱。第一次會面能有這樣的成績,我想我真的很幸運。

第二次會面

但是那樣的憂鬱還在,它仍籠罩著我。雖然大概知道問題的根源,但我仍然懷疑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能被解決。上次的晤談對我來說已經算是一大突破了,我甚至不知道接下來的諮商該如何下去,或是有沒有必要下去。第二次會面時我並沒有準備太多,甚至有點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嗯,諮商已經讓我知道問題的大概輪廓了,但是它能解決它嗎?是啊,醫生,接下來您要怎麼作呢?也因此,當醫生要我談談小時候的經歷時,我差一點噗哧笑了出來。這真的是太心理治療了!問題不是都已經浮現出來了嗎?那還有必要經過這樣一道S.O.P.嗎?我支支唔唔地不知道從何說起,一方面是因為小時候的記憶過於模糊,另一方面不知道哪一個記憶片段才會和這次的晤談、我的困擾有關。我把我的問題反應給心理師,他要我不要想那麼多,他說,每一個人對小時候的記憶都是有限的,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留」下來記憶,只要它能被記住,往往對那個人具有某種意義,而我所要作的便是隨意地挑選一段被留下來的記憶就好,愈早愈好,不用擔心它是不是跟你現在的困擾有關。於是我挑選了一段。

就像是第一次晤談一樣,只要你隨意地在你的記憶(或是困擾)上開了一小段缺口,所有的情緒將以排山倒海之勢傾洩而出。然後,當你說到一半、當你能真正面對那個時候、那段記憶留給你的情緒時,一切都更為明暸了;你發現原來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對於自己現在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竟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那時的悲傷與歡樂,決定自己在面對某件事情時,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你會發現,現在自己各種的情緒、反應與行為,甚至是不經意的念頭,原來背後都擁有如此深厚複雜的經歷與緣由。這其實是相當激勵人心的,因為你知道,你的問題與困擾,並不是先天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個性與本質,而是逐年累積的經歷與行為模式;而正因為是後天的形塑,便代表了它是可以改變、可以調整、可以改善的。

再一次地,我幾乎是微笑著步出大門。雖然我的困擾仍然存在,但是兩次的晤談,讓我更加地認識它。它不再是莫名的憂鬱與煩悶,相反地,它的輪廓愈來愈清晰,它的根源漸漸地被定位清楚;它是可以被解釋的、甚至是可以被處理的。對目前(接受過兩次諮商)的我來說,能認識到這些,已經是相當令人振奮、令人滿足的了。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會面,不僅期待著我還能認識多少我原來不知道的自己,更期待透過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治療,最後,我的狀況能有所改善。


〔註〕在台灣,心理治療不論是在文化上或是在制度上,都不是那樣地貼近民眾的生活。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都會認為,只有重大心理疾患的困擾,比如說精神分裂、憂鬱症、躁鬱症、甚至自殺行為等,才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但是事實上,心理諮商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範疇可以更為廣泛;小自生活上的困擾、戀情/婚姻的挫敗、失眠、工作能力的評估與調適等,大至疾患的治療、認識自我與生涯規劃,心理醫生都可以作為我們一個更安全的傾吐對象、營造一個輕鬆且真誠的對話空間、提供我們一個深入檢視各種自身情緒與念頭想法的機會。只是很可惜的,在目前的制度上,台灣民眾並沒有辦法在健保途徑下「直接」尋求諮商治療,而必須透過精神科門診,經由精神科醫生的評估之後,再轉介給心理醫生。簡單地說,我們在健保底下是沒有辦法直接「掛號」進行心理諮商的,因為醫院裡根本就沒有這一個科別讓你掛號。如果你想不經由精神科醫生的中介而直接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目前你只能求助於坊間的私人心理門診,或是在少數幾家大醫院裡,以「自費」的方式進行諮商。我覺得,這樣的制度多少限制了心理諮商在台灣的推廣程度,是有必要加以改進的。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轉貼自 Solitude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最近遇到的狗之三


這是我男友家裡養的狗 叫做米拉
她的拿手絕活兒就是乞食......

牠是隻小流浪狗 不過聽說有很多人在餵
所以長的蠻健康的 後面那隻尖耳朵的是牠哥哥(比較害羞)
而我則喜歡這隻垂耳阿黑.....




這個傢伙長的很奇怪耶! 不過很會擺pose
趨前問主人時 主人義憤填膺地說牠可是歐洲純種的科斯基犬哩.....(???)



燒的柴犬來囉~~~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主要角色:Claire(人人稱之-----大姐)

* 特色:

  1. 有點江湖加溫柔味,喜歡助人、幫好友出頭、與朋友喝酒、聊是非、打牌(在社會打混就是要「ㄅㄨㄚˇ感情」,厚ㄉㄚ啦!)。
  2. 情緒狀態像天氣!時而搞自閉憂傷(啊!怎會如此感傷~~~原來是"洋蔥"),時而狂躁、人來瘋(尤其當老闆取消meeting…哈哈!難掩的喜悅)!
  3. 大腦經常處於自閉式的幻想中,尤其是當少奶奶!(有夢最美,名牌、money相隨!呵!!呵!!)
  4. 做事時擁有一顆冷靜的頭腦,擅長分析問題,講求一刀見血的刻薄有趣。但……有嚴重的「文字」記憶障礙,常常張冠李戴 *.* ~~~~ 被認為有早年癡呆傾向!
  5. 在家中是個小娘子 ~~ 最大的喜悅就是煮好菜給「心肝」吃ㄛ!(幸福ㄋㄟ);在房內 ~~ 當然是「不能說的秘密!」

* 必殺技:

  1. 台語演歌表演:別號「KTV台語演歌天后」,只要拿到麥克風、歌一放就"演歌歌姬"上身)~~~ 招牌歌「疼惜我的親、苦海女神龍」,歡迎來尬歌。
  2. 人稱大老二之女王!
  3. 秒殺酸梅一包!三天內狂殺40幾集影集(姊姊有練過,小朋友不要亂學!)

(怎都是吃喝玩樂!)

* 秘密:

都說不能說了,還問!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色戒 影評


其實,她一直遍尋不著活下去的理由
直到終於抓住了某個有溫度的東西,一翻開來
卻發現上面寫著最不祥的字句…

想寫點什麼 但就怕破壞這部片在我心中的氛維
以下是幾篇寫的很棒的影評(尤其第一篇) 和大家分享


《色,戒》:李安的用心,湯唯的光芒
李安色戒:麻將協奏曲
李安色戒:剪接詠歎調

誰想再看一次色戒阿....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不用犧牲自己也可以教出幸福的孩子



書店裡面 滿滿一櫃屬於"親子教育"類的書籍
一堆告訴你如何教出天才兒童啦 如何讓孩子去讀哈佛和耶魯啦

其中有一本書還蠻特別的
它並不太去強調孩子的智力發展 反而把重點放在媽媽本身
媽媽的個性 EQ 夠不夠愛自己 都和孩子的發展息息相關


作者是一個韓國人 精神科醫師 也是兩個孩子的媽
她的書提到很多有趣的觀點 譬如有時候
媽媽要把自己的小孩當成是別人的 才不會過度地延伸自我到孩子身上
注意太多 要求太高

也提到某些兒童精神病理和不當親子互動之間的關係
重點是很多家長和專業人員都專注於孩子的心理問題 卻忽略了主要照顧者本身的心理健康和需求
只要好好照顧自己 許多時候 孩子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唉~不禁感嘆阿 現代人心病太多 又下意識地把自己的不快樂複製在孩子身上
家庭問題和社會問環環相扣阿~~

另外值得一題的是 這本書翻譯的口吻很可愛又很溫馨哩....


你傻傻的在馬路上漫遊吸引了我的關注...
就這樣你在我生命裡突然的出現
帶給我了個小巧可愛的夢
然後又回到你原來的地方



在你這14年的歲月裡
在歲暮將至之時
這一天 在你的記憶裡
會是怎樣的一天呢?
我心理有些好奇

當你用鼻子輕輕頂我時
你應該感覺出我的不捨
不過終於能回到你自己的家真是一件好事情阿
祝福你繼續健康快樂的活著
拜託別再走丟了 也歡迎你迷路時隨時回到這裡.....
(不要忘記你在我家大門做的記號喔...)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既此亦彼..

在”動力取向精神醫學”這本書裡面,我讀到這句話,書中表示現在心理師面對多元的心理治療觀點,包括實證和人文,生理和心理,藥物治療和精神分析,若是能抱持著兼容並蓄的態度,而不是非此即彼,將會讓臨床工作者變得更為豐富…

我喜歡這樣的觀點,一種可以吸納每一種說法,但是又不全然接受或反對,一種凡事沒有應該只有各種不同可能的立場,會喜歡這本書,有很大的原因是被這本書散發的態度所吸引…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開始對於別人絕對性的告訴我事情真相是如何如何感到厭煩…,或試圖要把我定位在某個框框裡感到困擾,反抗的背後有部分是我的倔強和內隱的牛脾氣…,但也因為我已經越來越確定自己對這世界的觀點,就是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了解了這個,我開始既不想太執著,但又弔詭的因此對自己想要的更努力和堅持的去爭取,我很難好好說明為何在我心中,這兩者同時存在且並進著…,就像我同時做著實證性的實驗研究,卻又著迷於動力式的思考模式和心理劇,要讓這些並存…,或者需要的是放下對掌控感的追求,回到自己身上找到答案……,"回到自己身上…",這大概是我昨晚在T大時最想說的吧……( 自言自語的歲歲念 :P )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駱駝、 獅子、小孩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目標是什麼呢?人心又為何被困住?前幾天在<神話>裡讀到尼采伯伯說的寓言故事,似乎有些解答:隨著歲月的進展,人會經歷駱駝、獅子和小孩三種心靈的轉化...

第一種是駱駝,這是孩提時和青春時期經歷的轉化和課題。駱駝必須跪下來說:『把行李放在我身上』,這是從服從中學習的過程,去學習社會的要求和各種該知道的知識,過一種負責任的生活。

但是當駱駝滿載時,他必須艱難的奔向沙漠中,然後變成一隻獅子,原來承載的越重者,變成的獅子就會越強。

獅子的任務,就是要去找一種龍,並且把他殺掉,這種龍的名字叫做"你應該",這種龍的每一個鱗片,都刻有著"你應該"的標記。這時候駱駝、小孩都讓渡給了"你應該",而獅子和青壯年時的任務就是要把負擔給丟掉,產生屬於自己的瞭解。

所以當這隻龍完全的死去後,所有的"你應該"都被克服後,獅子就會轉化成一個從本性中產生的孩子,這時不再有任何需要服從的外在規則,只有在花朵般生命裡生活的自然律動.....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美且生動,我猜我現在應該正在努力和龍搏鬥的過程中吧!!爾而勉強可以騎在龍的頸子上面玩耍...。進到治療室的人或多或少是被困在這過程中:青少年不願服從而產生的各種行為問題、情緒困擾或自我認同的困惑,壯年時期執著於應該,對自己的"我應該"和對他人和世界的"你應該",卻赫然發現世界不是照著這些規則走的,而產生的焦慮和憂鬱心情,或者到了中老年時,更年期經歷的徬徨不安。

我想心理治療某部分是去引領人去走向這些階段,讓青少年找到認同的規則去服從,讓青壯年放下困住自己的應該而過的有彈性,讓中老年度過更年期的混亂,找到自己的本性和核心價值,至於那是什麼,就只有當事人會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