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沒用抗生素的雞--收禮倫理議題的反思


一位從台南鄉下來的中年女性病人,進到我的診間時,手中提一個布包裹,黧黑面龐上微微紅潤,還帶著一絲神祕的興奮。布包裹中藏著不知為何物的蠕動物件,在我尚未意會過來是怎麼回事時,答案旋即揭曉,包裹口赫然伸出一隻雞頭來 原來這位患者今天來診主要的目的,除了每月例行的追蹤之外,就是對她而言意義重大的「送禮」。對我來說,也非比尋常,因為禮物居然是一隻活生生的公雞。



我望著那隻雞微微顫動的紅色雞冠楞了一會兒,不知如何回應。當然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又好氣又好笑。好氣是又多了一宗得額外花功夫處理的麻煩難題。好笑的是,假如我決定接受這個特殊禮物的話,無異於將平添許多麻煩,真難以想像必須提著那隻雞下班擠捷運的模樣。我必須設法推拒這件奇怪的禮物,一來是不習慣接受餽贈,二來是省麻煩。這種不習慣倒未必是怕違背倫理或和沖犯醫德有關,而是有些餽贈收受可能讓關係變得極為複雜,也許夾雜有害怕欠人情的考量,需要多付出以為回報的擔心。麻煩則是有時禮物不知如何處置,就像國人時尚以洋酒為禮物,對於不常飲酒的人來說,有時甚至是累贅。


在推拒中,這位患者突然有點羞怯地衝口說:「醫師,這隻雞餵食了三四個月,從來沒有用過抗生素,是專門為你養的,你一定要收」。我笑意更濃,心裡想,那其他養來賣到市場的雞大概都含有抗生素罷。但接著一陣不忍,從心底某一個冷寂的角落升起,平常晚餐裡買來的雞肉哪裡沒有抗生素,而這一隻令人煩惱的雞卻是她小心翼翼飼養長大的活禮物,三四個月來她照顧著牠,像經營呵護她對我的回報一般。


我陡然閃過經年深鎖的童年記憶,在母親長年生病的求醫過程中,曾經為了回報一位小鎮醫師,如何處心積慮地籌措一份過年禮物,在被婉拒後,回家極為感傷,為了自己的貧窮和禮物的賤薄而覺得卑下。那份禮物後來在腐爛後丟棄,如今彷彿成為我心底陳年的垃圾。


曾幾何時母親的兒子成為一個高傲的醫師,只會沈浸在自己的道德自戀裡。我在紅包文化被詛咒禁絕的醫學教育年代下長大,也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不收受紅包禮物是醫學道德的底線,尤其當餽贈行動帶有免除被不當對待,或獲取較佳照顧的意圖時,往往成為雙方極大的負擔。在住院或緊急的醫療情境裡,送禮行為一不慎,就可能成為帶有威脅、賄賂意涵的舉動,如今的醫療專業和社會規範都不容許。尤其在健保時代,醫師與病人間的禮物收贈,更不免有「場外交易」的嫌疑。許多醫院會張貼不收受禮物餽贈的佈告來提醒,或者規定若難以回拒時,可將禮物送交院方處置。


不過,想像你必須將一隻活的公雞送交院長室的模樣,絕對比上捷運還難堪。年節到的時候,不少長期病人會絞盡腦汁設法備一份小禮送給醫師,大都是病情穩定,對醫師少有所求的患者。雖然是一種儀式性社會交誼的行為,但有時很難純粹用場內、場外商業交易,或權力關係的邏輯加以分辨類比。除了可以換算禮物的貨幣價格加以判準外,大都令人費神。你如何想像,當病患提著禮物回家途中,一路的挫折和感傷;或者是自己面對禮物時,不知如何處置的煩惱,尤其對那些精心準備的餽贈,雖然似乎很廉價,卻是難以承受的輕。


我試著想像在大學裡教書的妻子殺雞的模樣,像童年觀看母親殺雞的時候。孩子在一旁興奮又害怕地幫忙抓住雞首和雞身;母親則一面唸唸有詞,一面在雞脖子上拔毛。 我的胃開始有點不舒服,那年頭所有的雞隻何曾使用過抗生素。我決定收下那一份有「古風」的贈禮,然後交給醫院裡的工友們處理,但是良久卻掩不住一絲落寞。


今天不寫病歷:一位精神科醫師的人文情懷


作者:李宇宙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誘禍(Don't Tell)



片名取得不好 其實是一對兄妹發現童年陰影的故事

電影拍得蠻精緻的 妹妹"下意識地"剪掉照片中父親的頭
久違的哥哥卻只是沿途介紹當地建築風格 其中的壓抑和疏離
和孩子互動時的生硬...


創傷真的能夠只是一條痕跡嗎?尤其是來自身邊親近的人
殘破的記憶或許可被壓抑 但隨時都可能因為類似的場景而爆發開來
"Don't Tell"真的可以解決一切嗎?
或許只是妹妹還未發現真相之前的光景罷了 面對過去之後
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像哥哥一樣長達數年的心理治療 以及對父親懸而未決的恨
無形中在親子關係間蔓延開來

這部電影由"燦爛時光"的兩個主角演出 除了欣賞兩人詮釋不同角色的精湛演技外
也引發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影片本身提供了部分的答案
(沒有說出來的創傷會在親密關係中造成的誤會和隔閡...)
但也不是想說就說的 實際上要怎麼說 對誰說 在什麼時候說 才能避免傷害
嗯....這也是電影過度簡化的部分了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跳樓後生命意義的重審-朱德庸漫畫集


希望大家都能夠更珍惜目前所擁有的....

監獄犬計畫 為受刑人及流浪狗帶來雙贏的效益

福爾摩沙新竹新聞組(原文為中文)
新竹監獄典獄長黃榮瑞先生是一位愛狗人士,在寶貝愛犬往生後,便轉而關懷流浪狗,監獄前聚集的流浪狗都成了他的「老友」,時間一到就會在老地方等待餵食。黃典獄長曾從電視節目中看到美國監獄讓受刑人飼養、訓練流浪狗的情形,於是靈機一動,決定開國內監所之先河,在監獄內成立流浪動物之家,由受刑人負責飼養、管理、訓練等工作,期望他們透過與動物間的互動,學習自我控制、情緒管理和尊重生命。而經過訓練結業後的狗兒,則開放民眾認養,如此也能解決流浪狗的問題。


此構想一提出,立即獲得「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的熱烈支持,該協會協助獄方在動物收容所尋找合適的流浪狗。然後由獄方安排有意願參與此項計畫的受刑人接受該協會專業課程的訓練,並負責照顧流浪狗。

在受刑人的分工合作下,利用廢料銲鑄而成的「勵德犬舍」終於落成。獄方也成立「監獄犬訓練班」,挑選七位喜愛動物或有養狗經驗的受刑人,以一對一的方式負責照顧專屬的狗兒。「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則每週派訓練師前來指導受刑人照顧與訓練流浪狗。
一個多月來,狗兒和受刑人之間已培養了感情。訓練班的受刑人每天從上午9時至下午4時都待在犬舍,幫狗兒洗澡、除蟲、餵食及訓練。現在每隻狗都認得自己的「夥伴」,並能聽懂簡單的指令做出動作。受刑人在參與訓練課程後,收穫不少。一位羅姓受刑人表示,在與「監獄犬」培養感情與建立信任感的過程中,雖然付出不少心血,不過也從中學會照顧、美容、訓練狗的一技之長,他打算將來出獄後,朝這方面發展。由於「監獄犬」計畫的成果理想,獄方將進一步訓練「緝毒犬」來查緝毒品,以防止受刑人夾帶毒品進入牢房。

新竹監獄的「監獄犬」計畫雖然剛實施不久,但成效已十分顯著,受刑人不但重拾自信,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並進而學習愛護自己、珍惜生命。而那些原本無人疼愛的流浪狗在經過訓練後,可以陪伴年老及刑期長的受刑人,給予慰藉與心理支持,也可協助獄方人員巡邏、戒護,或提供民眾認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監獄犬」計畫能推廣到福爾摩沙的每一座監獄,為受刑人及流浪狗帶來雙贏的美好結局。

監獄犬介紹網

http://www.scp.moj.gov.tw/ct.asp?xItem=91942&CtNode=19769&mp=047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最近遇到的狗



坐姿很正的黃金獵犬 因為還沒長大所以頭的比例看起來很大
牠很乖喔 可以聽懂主人的指令坐下 不過如果逗牠就坐不住了


在政大遇到的 一副"你要幹麻?"的表情....








柴犬混到科基 所以腿很短 又因為老了所以肥茲茲 真可愛~~

八哥還是側面比較可愛...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發病徵兆 與青春叛逆略不同(轉貼)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8.12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說,一般的青少年叛逆多會針對具體事項,例如要求延遲門禁時間、希望增加零用錢等;相較之下,好發於青少年之精神分裂前趨期症狀的情緒反應則經常是無原由的,兩者不難分辨。

他分析

,即使為人父母者能夠意識到孩子的精緒反應及行為模式,應該不只是因為正值青春叛逆期那麼單純,但最後有勇氣帶孩子到精神科就診者,還是極少數,主因就是擔心被點上標籤。

蔡長哲認為,所謂的青春期叛逆與精神分裂前趨期症狀,有相當明顯的不同,父母、師長只要稍加留意,不會發生誤判。

蔡長哲舉例,青春期孩子人格發展成熟到一定階段,會開始嘗試挑戰權威,不再對長輩說的話言聽計從;然而他們的抗爭事項都是很具體的,例如要求更多的自由、交友空間,或者表示不想念書,不願意照著既定的框架決定自己的人生。

精神分裂前趨期青少年患者的表現則很不一樣,更甚者,其「自我限制」的負性症狀往往會更明顯,例如他們會整天關在房間裡、不與人交往、面無表情、極度冷漠,甚至不注意衛生、不愛洗澡等。

在課業方面,與一般青少年抗拒念書、考試、升學不同,精神分裂前趨期患者經常會「有心無力」,亦即發現自己即使已卯上全力,功課還是沒有進步,甚至每況愈下。

蔡長哲認為,台大醫院精神醫療團隊所設的「思覺功能障礙門診」,是想推動精神分裂症先趨期診斷治療,甚至是想免患者因擔心被貼標籤、諱疾忌醫,而創立的。

他也表示,並非每一個具有家族史或遺傳基因的人都會發病。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孩子該不該上特教班?

這週幫兩個小孩做智力評估
小孩A:小學高年級,IQ在中度智能不足範圍(註1),目前就讀一般班級,功課完全跟不上,有資源班的輔助教學,在資源班表現還可以。爸爸對老師建議小孩去特教班無法接受,認為他還在發展階段,只是學得比較慢。

小孩B:幼稚園大班,IQ中下(註1),目前讀一般幼稚園,媽媽覺得她反應比其他小孩慢,學習情況也沒有同學好,想幫他申請殘障證明,轉到特教班。

到底這兩個孩子該不該上特教班呢?


對於小孩A,我希望家長調整對孩子的期待,不要再期許他繼續升學,而要協助他將來能自立,不合理的期望只會造成孩子無辜的壓力和挫折,正視他的智力明顯比一般孩子弱這件事,接受現在的他,樂觀地跟他一起站在現在的起點一步步學習,這才是對他最好的。智能障礙並不是癌症!智能障礙者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能及早了解他的強弱項(註2),為他找到最適合的學習資源,培養他自立,他未來仍然可以過得很快樂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期待不就是這一點嗎?
      
至於該不該上特教班呢? 我認為要先了解的是各個學校的特教班教孩子什麼?師資和學生組成是什麼?如果孩子在裡頭學的技能或是知識,是對他們未來的生活上有用的,而且對他現在的程度而言難易適中,那麼就是有幫助的。例如:學習分數加減法,不如學會買賣東西時怎麼找錢、上公民課,不如學習在各種場合怎麼與人應對。此外,不管孩子在什麼樣的班級,家長都需要跟老師保持良好溝通,以協助孩子適應環境,也協助環境適應孩子。

對於小孩B,我認為現在就讓他去特教班,等於是在剝奪他的學習機會。孩子的智商分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中下智商很可能是早期學習機會不足,或是專心度不夠,導致學習效果不好。當然,以這個孩子的現況,上小一後可能成績會不好,但他是有能力學習多數為一般小學生所設計的課程的,如果讓他去特教班,等於是限制了他的學習空間。因此我的建議是,找出他目前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及早針對問題作改善才是最好的。

(註1) IQ 90~110屬於一般範圍;80~89屬於中下;70~79屬於邊緣智能不足;
 70以下屬智能不足,綜合考量IQ和適應能力後,又再分為輕、中、重度。

(註2) 其實所謂「智商」不只是一個分數而已,心理師可以從一次智力測驗中,了解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拿智能障礙的孩子來講,很多孩子雖然在語言表達上不行,但簡單的語言理解仍是沒問題的,因此雖然你的孩子不太能將自己懂的東西表達出來,但卻可以記住你教他的許多生活常識。就算是兩個智力分數一樣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強弱項能力也是不相同的。
在精神科醫師的門診裡看智力測驗結果時,醫生可能無法細述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因此,非常建議家長在看門診時,請醫生幫你轉介跟先前作測驗的心理師,進行一個針對智力測驗結果和教養方針的諮詢,對孩子各方面的優弱勢有所了解後,以專家建議的方法去協助他截長補短,將會比只得到一個智力分數、或是一個智能不足的診斷,還要更有方向。

人生意義、掙扎矛盾、與魔法公主。

我不知道這樣解讀是否曲解了佛洛依德的真意,但我認為如果跟一些概念融合的話,
也許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的概念,和人性當中本善和本惡的兩面可以互相呼應?
人有想要努力生存的那一面,所以有五大需求,也尋求性滿足、追求愉悅快樂、追求好還要更好,追求生物繁衍,所以人類欣欣向榮,幸福地生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
但人性之中的確存在著黑暗的原罪,比如貪婪、比較、怨恨、執念、爭鬥,還有自我毀滅、也毀滅別人的惡意存在,所以人類勾心鬥角、戰爭不斷,痛苦地認為活著不如死了的好地苟延殘喘於這個可怕的世界。
而我想,這兩個面向都是根植於我們人性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小至剛出生、不懂世事的嬰兒,大至生命已走到盡頭、剩下最後一秒鐘可活的(死)人;善至釋迦摩尼、耶穌基督,惡至殺人魔、開膛手,都存在著生死本能與善惡本性,只是多寡程度差異而已。



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痛苦地掙扎於這兩種相對的拉鋸力量之間,需要非常辛苦才可以取得平衡,或是讓自己的善戰勝惡、不偏離正道。
所以為善者才值得人景仰。並不是因為他們為善而值得景仰,或者他們心中沒有惡;而是因為他們這麼辛苦地抵抗自己心中的惡,努力讓自己的善得以彰顯才值得景仰;
而我相信其餘的大家都已經很努力了,就算這麼辛苦,大家還是撐過來了,所以貧困卻不偷不搶的人是很棒的,對某人恨之入骨卻從未真的執行殺人計畫的人是很棒的,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成功殺死自己的憂鬱症患者是很棒的。

而因貧困就淪為偷盜的人也許是不夠努力讓自己光明磊落,但也許也有很棒的地方,或許很多時刻他想拿取更多更多,卻轉念留了一點給苦主;
殺人的人也許是不夠努力讓自己控制怨恨,但也許也有很棒的地方,或許他本來想了更多更殘忍的方式來虐殺對方,卻轉念為對方選了相對較不痛苦的死法;
因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不斷執行自殺嘗試的人,也許是不夠努力讓自己繼續在痛苦中掙扎,但也許也有很棒的地方,也許讓他一直沒有真的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拿刀刺向自己心臟的時刻,腦中閃過一絲絲想繼續留下來奮戰的念頭而使刀尖偏離了0.1公分;
那這些人不也很了不起嗎?他們只是沒有注意到自己內在存在的生的光芒,只是有時候覺得很累,稍微鬆懈而沒有那麼那麼努力而已。

世界上真有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嗎?我認為沒有。任何事物、任何舉動都沒有。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掙扎、痛苦的,你問我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不知道。
也許本來人生就沒有意義,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活下去,就更不可能看到也許存在的、你所找尋的意義,
但是如果你又太努力的活,又可能落入過度執念的陷阱,這可能又變成假善之名,行惡之事了。
想要取得二者的平衡,還真是難如登天啊,不是嗎?!
每個人都這麼辛苦地挑戰這麼困難的事,所以不都應該肯定自己的努力嗎?
無論結果如何,你已經很棒了,請一定要經常跟自己這麼說,然後繼續加油努力喔!

怎麼看魔法公主會想到這些啊?真是,也為免想太多了吧~~。

這是不是過度呼吸?--談過渡換氣和放鬆技巧

轉貼自YAHOO知識

所謂過渡呼吸簡單的說其實就是在短時間內吸氣的量大於吐氣的量,這時你會因為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而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像是呼吸困難、缺氧感、頭昏目眩、心跳加快....等等類似恐慌發作的一些生理上的不舒服感受,這些突如其來的不舒服通常會引發人的驚恐不安,這時本能的反應就會做一件事...拼命的深呼吸想要讓自己穩定下來,結果就導致更多的過渡呼吸,然後不舒服的感覺就越嚴重,然後就有更多過渡換氣.........形成惡性循環.......><。



但其實這樣的不舒服並不會導致長期的生理傷害,他指示人身體的一種假警報,身體誤以為你快不能呼吸了....,你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嘗試看看,快速的用力吸氣兩秒吐氣半秒,這樣子一分鐘後,你會發現你可以自己產生之前你經驗到的失控的不舒服感受,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一些嚴重症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過久時出現,初期則如你說僅會有一些頭昏、冒冷汗等感受,表現因人而異,當你過於擔心和注意這些症狀時,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就會出現俗稱的恐慌發作......。

所以下次你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就稍微想一下這只是呼吸習慣的問題,注意一下自己的呼吸方式,慢慢的調整呼吸速度,減少吸氣時間,增加吐氣時間,並且把呼吸放慢..........

下列一些方法可有些幫助

1.自己拿錶計時-->吸氣兩秒-吐氣四秒-停一秒-再吸氣兩秒.....:目的是讓你在有結構的情況下讓呼吸慢下來,並且減少過渡的吸氣,初期會有錯覺覺得好像快窒息或更無法呼吸,那是正常的,再繼續嘗試一分鐘以上,你會發現自己好多了

2.學習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氣時肚子是隨呼吸股起來的(有就是所謂的丹田),肩是不動的,人一出生時就是這樣呼吸,這樣的呼吸比較深且放鬆,你可以平常練習看看,或查資料自學

3.放鬆練習:我找了一下,高雄榮總精神科網站有詳細的VCR教導,你可以一步步照著做
http://www.vghks.gov.tw/psy/st/Member/DATA/009.HTM

上述第1點是急救用,也就是不舒服時用,而2和3則記得要每天規律練習,讓腹式呼吸和放鬆成為你的習慣,有助於讓你在面對壓力時較為舒服一些...

當然 你生活上的壓力(課業和考試壓力都算)和你因應的習慣是最根本的,上述只是症狀,病毒要消滅,就需要時常照顧自己更多一些,有需要別忘了可以找朋友訴苦,或者學輔中心或其他醫療體系或輔導機構幫忙。

參考資料

自己的知識 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
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2007-08-11 11:56:12

補充
這裡教的自我暗示放鬆技術也不賴
http://www.wretch.cc/blog/JasonKidd&article_id=3235978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人活著的價值--對於diddly發問的有感而發

當網友或病人問著...這樣的我價值在哪裡
我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想回答...你自己覺得呢?要肯定自己價值而非去尋求他人肯定 等等 的廢話
但是今天我停了一下 發現 其實要找到自己真正活著的價值真是不容易
包括我自己 我在這裡寫著這些東西 在網路上亂晃著 我的價值又在哪裡
拿到好成績 好學業 好工作 被病人肯定 被上司肯定 結婚生子 努力和他人連結
....或者叛逆的想偏離社會價值觀
這些無一不是在尋求自身價值 或是在逃避思考人活著的立基點 其實是那樣的脆弱且nothing
所以我發現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我也在尋找我自己的價值 而且可能會一輩子都在找尋
但是我相信一定有 每個人都一定有其存在的價值 不管是貧富貴賤 不管是生什麼病 有沒有工作都一樣
那價值存在於 你看似平凡的當下的細微處 在你看似負向的事件中會有正向的價值
在你與人連結的每一個片刻 像漣漪一樣
甚至在於現在 你的價值在於你的發問
讓我或其他看見的人開始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的價值
至於要如何去發現 是需要隨時去 make sense 的 否則你很容易以為一切都無意義
這是我對人的價值的信念

一個自言自語的室友....

轉貼自yahoo奇摩知識
發問摘述....
1. 人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變成這樣???.....(略)
2. 她這樣算不算精神上有問題了???
3. 心裡醫生說她可能是心理正常, 但精神不正常,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如何解讀???
ANS.
先回答心理醫師說的,

因為心理學上有些專有名詞,加上他們有保護病人隱私的義務,所以會用很模糊和通俗的字眼讓你們瞭解,醫師這樣說其實代表他或許真的需要更多醫療的介入
再針對您室友的狀況做瞭解較確定的是,會自言自語一般是他開始出現幻覺的干擾才會如此,當人在壓力下或精神疾病發作時,會因腦神經的內分泌失調而有一些幻聽或其他幻覺,自言自語和自笑可能是在和自己的幻覺互動,所以你可以不用擔心有鬼等等,會有幻覺的情況有很多種可能,正常情況遇到過大壓力,或者患有精神分裂,躁鬱症等等精神方面疾病,都可能有此表現,這有時是短暫發生,來的快去的快,也有的會跟著人一輩子,實際情況可能醫師最為清楚,只看到這些訊息我也還無法斷定他的狀況...
你若是想要幫忙他就多鼓勵他或哄他去看醫生,讓藥物治療來幫他平衡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助他減輕症狀....
他當然仍可以處理一般生活事物,就像人有流鼻涕發燒等症狀,仍可以勉強自己繼續工作一樣,只是當症狀太嚴重時,他會出現一些你覺得難以理解的狀況,這不是他可以選擇的,就像沒有人願意感冒一樣,可能需要身邊的人多包涵和留心如何才能幫助他
除了上述協助他就醫以外,也可以在他心情較平穩時,以穩定.同理和理解的態度,和他聊聊他最近是否有一些不尋常的經驗,或一些重大的壓力,他對此的看法,以及打算該怎麼辦,通常有幻覺的人,會因此深感焦慮和痛苦,朋友的諒解和支持會是最好的治療,如果他願意和你分享他的經驗和痛苦,會是對他這時期很大的幫助......

PS如果你室友和你分享一些較為脫離現實的經驗,但是又不覺得自己的想法奇怪,你也別太訝異,建議你可以不去和他辯駁,純粹同理他因這些想法和經驗而痛苦的感受..會較有幫助,幫助他回到現實恐怕需要藉由藥物來協助
參考資料 自己的知識 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 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寵物療法奏效 不語症女孩開口



資料來源: 華視新聞

這個為了小孩放棄工作的辛苦父親!他的兩歲女兒葳葳,因為爸媽離婚封閉自己,罹患選擇性不語症,從此不說話。爸爸辭去教職遍尋名醫,最後利用寵物療法,終於讓寶貝女兒重新開口叫他一聲爸爸。



每天在公園玩耍,是葳葳最快樂的時光。現在的她不只會說話,還懂得跟爸爸撒嬌,但一年多前,葳葳因為父母離婚心情大受影響,選擇封閉自己整整半年沒有開口說話。辭去工作以後,侯爸爸找了各種方法,都沒辦法治好葳葳。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葳葳跟小狗玩,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於是開始採取寵物療法,先後買了四條狗陪著葳葳,終於女兒開口了。經過半年的治療,葳葳說話的能力已經回復到跟大部分小朋友一樣。父親節這一天,她躲在爸爸的懷裡,靦腆的祝福爸爸。(記者林承志 詹維耕 報導)

如何解除幼女的分離焦慮?

轉貼自 YAHOO奇摩知識

這好像是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
當小寶貝要開始離家時
孩子面對新的環境
又要離開熟習的家庭和父母
會焦慮耍賴不想去是幾乎都會有的
家長看到小寶貝哭泣難過也常感到好心疼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其實可以放心
這是必經的過渡時期
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後順利的離家並開始面對學校生活的挑戰
有幾個方法可以讓這個時期過的更順利一些:
1.要堅決 並約法三章:


常見的狀況是,家長看孩子不想去好心疼和不捨,就想說姑且讓孩子不去學校,或陪孩子比原先約定更久一點,短期雖可安撫孩子,但反而讓孩子發現可以繼續討價還價的空間和依賴家裡,所以下次就會哭鬧的越嚴重,然後家長就更不知道怎麼辦...變成惡性循環。所以要做的是像對待大人一樣,家長要在去學校前和孩子約好,並且一定要確實的執行,你會驚喜的發現小寶貝比你想像的更堅強勇敢喔。
2.循序漸進:
和孩子討論陪伴的程度,可以選擇逐漸放手的方式(例如:陪讀一週 中午探視一週 之後讓孩子整天在學校放學再接),或者一次就讓孩子在不陪伴下去上課,其實都可以,重點在於跟孩子如何約定就要如何做(第一點)。
3.不時給予口頭上的愛的讚美和肯定:
只要孩子遵守約定,或有部分遵守約定,都要給予很多的口頭讚美喔,也許你會發現要完全執行前兩點不容易,但先別氣餒,看看孩子和之前比起來哪裡進步了,去讚美孩子做到了的部分,盡量避免去責備其未做到的部分,孩子會因此更有能力獨立喔。
4.每天花半小時全心的和孩子討論學校發生的事情:
瞭解孩子在學校是否遇到什麼挫折,讓孩子不想去學校,適時給予教導和安撫,也讓孩子感覺到即使父母不在也會持續關心自己的。

參考資料 自己的學習
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 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

片中一場寫實而精采的村民辯論 從不同角度切入 去了解共產主義的初衷
以及當時革命者極力爲窮困者爭取翻身機會的熱情和理想
然而卻被有心人士(史達林)利用
共產理念在野心的渲染下成為最佳的集權工具



片中的美國人可能代表導演對這個國家的刻版印象:
不乏熱心但順應主流 見風轉舵
不斷地與現實妥協的結果 最後成了間接殺害同伴的兇手
(讓我想到"吹動大麥的風"裡頭的哥哥)

導演在"吹動大麥的風"這部電影中不因其為英國人而包庇
大喇喇地描繪英軍殘害愛爾蘭的歷史 因此不爲國人所接受
但他電影中鼓吹對理想的堅持 及其一貫捕捉底層 同情弱勢的拍片傾向兩相呼應
是個實在的人道主義者

或許他要強調的並不是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孰是孰非
而是理念置於個人利益之下 或只是為了掌握局勢而不斷退讓的過程當中逐漸變質
美國人說要拉大格局 看清國際局勢
卻也看不清楚窗外兩百萬窮困的佃農了

儘管自衛軍最後被迫解散 甚至遭到殺害
但他們對於理想的堅持 就像布蘭加墳上的那掊土
肉體已逝 精神永在阿!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孩子的動物朋友(時報出版)

從書上得知美國有一個機構:Green Chimneys Children's Services
一個針對嚴重情緒障礙兒童的住宿醫療機構

書中還深入地說明了動物的療效何來
例擧過去的實證或個案研究
同時也指出動物輔助治療的研究困難及限制


我一直好奇為何動物會是小朋友的最愛
只是因為耳濡目染嗎? 或是動物之間特殊的情感聯結?(人類也是一種動物...)

就我個人和周遭嗣主的經驗 不僅是情緒障礙的小朋友
寵物對於一般人的心情 甚至整個家庭氣氛都有顯著的影響
書中亦提到過去研究結果顯示 人在接近寵物時心情是比較放鬆的
(當然是指某些不怕親近動物的人)

台灣目前在動物輔助心理治療領域的研究稀少 實際執行的限制也多
除了客觀環境的限制(需要較大的空間飼養動物)
還有動物種類的選擇 牽涉到危險性 衛生和防疫的問題
因此停留在由專業人員訓練狗醫師定期探訪病人 而非讓病人自己飼養的階段
而無論哪種方法都會面臨動物死亡的失落 這也是其中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

從導盲犬總是在捷運車廂裡造成騷動的現象來看
養狗以促進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諧這一檔事 有著廣大的潛在客群
我無意爲寵物店或狗狗經銷商作宣傳
而是深信寵物狗能夠激發人某種內在的情感
面對一張單純的笑臉時
累積一天的情緒和疲憊似乎也在極度放鬆下得以平衡
(大概就是書上說的"正向光環"吧!)

不過我也是屬於都市叢林裡乾作夢的一群
只能在假日的公園裡到處跟狗主人搭訕
有時會跟朋友開玩笑:
如果有一天得了憂鬱症 那我就有理由不顧一切地養狗了

Green Chimneys:
http://www.greenchimneys.org

台灣狗醫生

推薦一個很可愛的網站

對寵物治療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喔:

http://www.doctordog.org.tw/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感冒與心理疾患...?!

我喜歡用「感冒」這件事來比喻心理疾患這件事,
它就像是感冒一樣啊!人人都會感冒,也人人都有得到心理疾患的潛在危機,
只是每個人的抗體強壯與否,或是每個人接觸到的病菌多寡程度差異而已,
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是「身心完全健康的」,
那既然你感冒了會看耳鼻喉科,心裡生病了又為什麼不看醫生呢?
然後你會說,我感冒了不一定看醫生吃藥,
我會多多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生活規律,或是不管它,讓他自己好起來;
沒錯,心裡生病也是,你可以選擇看醫生吃藥,
也可以找人談談,讓自己多曬太陽、多做運動,
當然你也可以不管它,讓他自己好起來。
但是,有時候小感冒會自己好,比較嚴重的感冒或是重複感染時,
就有可能會惡化成肺炎或支氣管炎啦;
心裡生病了也是一樣喔,剛開始可能只是感覺自己心理有一點小小陰影,
但是一直放著不看它時,也許會在你募然回首時,發現已經長成一片巨大的陰霾壓在自己身上了!


然後你會問,那這病什麼時候會好呢?
這很難給個明確答案吧!就好像你如果好好照顧自己,也許在有感冒前兆時就已經抑制下來了,
也許你的感冒時好時壞,拖了很久,你以為已經完全好了,天氣一變化卻又開始咳嗽,
你以為自己還沒好而繼續穿衣保暖,但也許過度保護只會讓自己流汗,然後轉變成熱感冒又再度流鼻水,
而且你不會為了不想得到感冒就不出門,當然也就不需要為了害怕受到傷害而把自己的心門鎖上啊!
而且你也永遠無法保證這次感冒好了,就一輩子不會再感冒,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增加自己的抵抗力,或是打預防針、增強免疫力、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健康而已,
就只能這樣而已!

我也喜歡這樣跟個案形容我們的關係,
他就像是導遊一樣,帶著我去看他心裡的風景、這個從他眼睛看出去的世界,
所以他是主動的角色喔!並不是我拉著他向前跑,而是由他帶著我或停或走的,
我就像個遊客讓他帶我隨意漫遊,看他想讓我看的、聽他想讓我聽的,
而我會給他一些回饋,希望藉由這些回饋,讓我們看到的風景越來越美麗!

一段關係的結束,意味著自我旅程的開始!

這種感覺是什麼呢?心好像空了一塊,吹著冷冷的風,
又好像是心頭壓著一塊大石,非得用力呼吸才能吸到微薄的空氣,
其實已經不知道面對這種情境多少次了,
但是每一次還是會那麼空虛那麼痛,都像是第一次經歷一樣。
而今天卻是特別難受,也許是治療之前玩得太開心的緣故吧!
因為心情是從天堂直線墜入谷底的,所以反差特別強烈吧!

我們之間的關係大概快要滿一年了,對方是個五歲的小孩。



治療關係是一種很特別的關係,
不是像親子之間那種命中註定、一生牽絆,
也不是像情侶之間那種相依相偎、情意繾綣,
更不是像朋友那樣的肝膽相照,或同事那樣的君子之交,
而是一種……嗯,怎麼形容呢?
因為兩個人一開始就是在交心,從透明澄澈的心出發的,
不是說個案完全沒有防衛或是完全奉獻,而是說在那個特別的時刻裡,
治療師去深刻體會對方以及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
個案的痛苦、悲傷、怨恨、嫉妒、生氣、歡喜、…,以及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感,

如果治療師的心思全空了出來,完全留給對方的時候,
那幾乎是會直接感受到的,可能有七八分,或者更多;
接著治療師回饋給個案,做出治療介入,在某種程度上個案心領神會了,
便有種被瞭解的感動,會因此更放心地與治療師分享心情,
姑且不論治療技巧,那不是我現在想講的重點,而是治療關係本身,
那樣全然被接納與被瞭解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治療了!這是對個案而言。

對治療師又何嘗不是一種特別的關係呢?
畢竟每週有那麼一個時段,又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的心思可是完全屬於某個人的呢!
就算你說它就像墜入愛河一樣也不為過呢!
而且哪裡還有比個案本身對治療師而言更棒的老師呢?
但是,治療關係的目標,就是有一天可以剪斷這個關係,讓個案長出自己的翅膀,放心去飛~
這界線很難拿準吧!如果治療師本身的關係議題沒有處理好的話~
一不小心太過緊密,就會像父母無法放開子女一樣時時關照擔心,
或者太過疏離,就可能無法深入個案內心,兩人只停留在做表面功夫的層次~
或者就像我現在這樣,不斷告訴自己、也告訴個案,
雖然分離很痛苦,但我們都知道個案豐潤的羽毛已經長成,或者有些自己的力量在萌芽,
而我們也都知道,彼此將僅記共處的時刻,以及其中的獲得,也是時候讓個案去試著飛翔了!
然後在正式結束關係以前,因為沒有正視這件事,可能一點感覺也沒有,或者只有一點小小不捨,
而在分離真正臨在眼前的那一刻,才真正感覺我真的就要「失去」一段對我和對個案而言都很重要的關係了!
然後有時候我強忍得住,有時候就會像今天一樣差點露了餡……
個案仰頭望著我,只說了「老師…」然後什麼也沒說的垂下眼,
我看到了他眼裡的不捨,我想我眼裡的不捨他也看到了,而且我發現我的話語竟然在顫抖~

然後因為個案的遊戲中不斷呈現送禮物、講心事、感謝、與分享的議題,
我早已預料到可能會有送禮物這件事,該不該收呢?我猶豫了一下~
但是,總覺得好像個案必須藉由這樣的方式,才能好好的跟我說再見一樣(亦或者只是我的投射?)
我沒說什麼,微笑的收下了;看個案大鬆了一口氣,我也寬了心,
至於治療師收送禮物的藝術,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