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精神分裂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精神分裂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控制

今天團體上到一半,突然覺得自己很荒謬

團體的主題是"我的32個臉孔"
我說,作者很勇敢,把自己內心的黑暗,懷疑,沮喪,醜陋,虛偽,困惑都表達出來了
我說,這是具有療癒性的,接納了自己的全部


"一個人怎麼會有32個臉孔呢?"
".....待會看了就知道了阿"
"我喜歡5號臉"
"那不是5號,那是11號"
"那明明就是5號挖~~"
"不是,數字是標在圖片下面的"
"沒有吧!那是5號"


我火了~~~用滑鼠把上面的數字遮起來




"大家覺得XX這樣表現得好不好ㄚ?"

鴉雀無聲


"阿你們沒說話是怎樣ㄚ?"


我又火了



唉感覺今天胸口的火,一整個很旺

下課,卻又覺得自己好笑
"我的32個臉孔"說的不就是接納嗎?
但是,好像想要把團體揉捏成某個自己想要的樣子
想要給出肯定以維持某某人特定地被我認為"對"的行為
忽略某人的表達以消除特定被我認為"不對"的行為


肯定和忽略之間,已經形塑了自己心中的價值判斷
對於每一個在我眼前的完整的人,也有了成見,有了看不順眼


下一節課,我們來看看大家畫在紙上的自己的臉孔
有的張牙舞爪
有的平靜
有的淡漠
有的苦悶
有的用窗子把自已關起來
有的旁邊開了幾朵小花,飛了幾隻小鳥


有的畫房子,而不是自己的臉孔
畫大手牽小手
寫華盛頓砍蘋果樹的故事....


心念一轉,我看到的雖不在預期當中
卻仍是很生動的生命故事
我腦袋裡怎麼也想不到,也很驚奇的,從另一個個體展現出來的

原來,傾聽之前,是先要放下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覺察

我們需要幫個案覺察嗎?


這個問題 在治療室裡的答案是否定的
但在日間病房的團體裡 我卻搖擺不定...

A喜歡當著一大群女生的面 說他的黃色笑話
在互動團體裡面 B終於忍不住發難了
但是 基於一種罪惡感 (或說對於人際的不安全感)
這位大姐在下課時間卻自打嘴巴地大啖電影"色戒"的議題
聽得我 腦袋都渾沌了(不用說剛才被教訓一頓的A...)


如果反映 A絕對是有能力理解她為什麼會這樣作
並有可能因此去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 和B的界線
問題是 需要引導他去覺察B的微妙心思
問題是 覺察的自發性在他進入Day Care以後似乎起起伏伏 不太穩定
而界線是A和B雙方的責任


雖說Day Care是一個小型社會
讓成員在其間自發地學習人際和社交技巧 才不至於太過依賴
或說被機構化 失去自主性
但這又是組成份子迥異於真實世界的小型社會
一方面是為了學習 另一方面 說難聽點 是為了方便管理


千萬別小看長期患病和服藥後對認知功能的殺傷力
這一點 漸漸地成為我心裡想要逃避的痛


回到老問題 要幫他們覺察嗎?
這個問題就像 要幫他們吃飯 洗澡嗎?
對於一個能走能動的人來說 是用膝蓋就可以回答的廢話
但對全身癱瘓的中風病人來說 同理可證

難就難在
在醫院 在精神科病房(不是門診) 有時候你難以決定要把他們的病看成多重?
要給多少幫忙? 要留多少空間? 要抱多少期待?
而有時候 狀況緊急到你無法有太多時間思考這些問題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再省思--Day Care

結果興沖沖地跑去跟team member討論我的想法
無奈被潑了一盆大冷水(哈...哈啾!!)


SW:妳的想法很好 其實我們以前有討論過喔!

OT:嗯嗯 結果證明是....病人無論妳給他們什麼,他們都是比較被動的態度
老人家嘛 把這裡當作養老的地方 年輕人嘛 也不是沒有安排工作
只是他們有些好高騖遠 覺得像資源回收啦 送餐的工作實在辛苦又沒成就感
一個禮拜就回來說不作了 問他們想要什麼工作
什麼業務員啦櫃檯啦對他們來說壓力太大 弄得高不成低不就

PSY:那那那....比較有現實感的人呢?他們總會找一個符合自己能力興趣的吧!

Nurse:他們,他們早就千方百計地出院啦~~
看看這個setting,不遲到早退 請假外出的生活常規,這是中小學生的管理法
為什麼會有人願意留下來? 或者 願意留下來的都是在什麼情況下?
不是萬不得已 誰會願意待在這個精神科日間國民小學?
他們若有足夠的自主性 就會像某些人一樣拼命想辦法出院找工作了

PSY:........

所以,所謂職能心理復健也非不可行,但比較適合求職動機高的人
求職動機高的人就是出院動機高的人
就是,不會長期留在這裡的人

SW:不過還是可以針對個別需求作IEP啦!
(社工看我一臉沮喪的樣子...)

所以我們的課?

SW:最基礎就是透過課程了解他們每個人心理的想法,讓他們覺得被關心
這也是他們的需求阿
有些比較退化了的成員 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刺激
這些刺激也可以讓他們維持在一種狀態,更好的時候可以激發他們的想法和動機
雖然短暫 但長期下來還是好的....


說到這裡,我明白自己誤解了成員的需求了
這裡不是職業介紹所 這是一群不幸的人
我們可以給的
其實是更多的了解和關心

而我 關心有餘而了解不足
倒容易變成一廂情願地付出
看來 來是要多了解個案才行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發病徵兆 與青春叛逆略不同(轉貼)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8.12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說,一般的青少年叛逆多會針對具體事項,例如要求延遲門禁時間、希望增加零用錢等;相較之下,好發於青少年之精神分裂前趨期症狀的情緒反應則經常是無原由的,兩者不難分辨。

他分析

,即使為人父母者能夠意識到孩子的精緒反應及行為模式,應該不只是因為正值青春叛逆期那麼單純,但最後有勇氣帶孩子到精神科就診者,還是極少數,主因就是擔心被點上標籤。

蔡長哲認為,所謂的青春期叛逆與精神分裂前趨期症狀,有相當明顯的不同,父母、師長只要稍加留意,不會發生誤判。

蔡長哲舉例,青春期孩子人格發展成熟到一定階段,會開始嘗試挑戰權威,不再對長輩說的話言聽計從;然而他們的抗爭事項都是很具體的,例如要求更多的自由、交友空間,或者表示不想念書,不願意照著既定的框架決定自己的人生。

精神分裂前趨期青少年患者的表現則很不一樣,更甚者,其「自我限制」的負性症狀往往會更明顯,例如他們會整天關在房間裡、不與人交往、面無表情、極度冷漠,甚至不注意衛生、不愛洗澡等。

在課業方面,與一般青少年抗拒念書、考試、升學不同,精神分裂前趨期患者經常會「有心無力」,亦即發現自己即使已卯上全力,功課還是沒有進步,甚至每況愈下。

蔡長哲認為,台大醫院精神醫療團隊所設的「思覺功能障礙門診」,是想推動精神分裂症先趨期診斷治療,甚至是想免患者因擔心被貼標籤、諱疾忌醫,而創立的。

他也表示,並非每一個具有家族史或遺傳基因的人都會發病。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一個自言自語的室友....

轉貼自yahoo奇摩知識
發問摘述....
1. 人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變成這樣???.....(略)
2. 她這樣算不算精神上有問題了???
3. 心裡醫生說她可能是心理正常, 但精神不正常,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如何解讀???
ANS.
先回答心理醫師說的,

因為心理學上有些專有名詞,加上他們有保護病人隱私的義務,所以會用很模糊和通俗的字眼讓你們瞭解,醫師這樣說其實代表他或許真的需要更多醫療的介入
再針對您室友的狀況做瞭解較確定的是,會自言自語一般是他開始出現幻覺的干擾才會如此,當人在壓力下或精神疾病發作時,會因腦神經的內分泌失調而有一些幻聽或其他幻覺,自言自語和自笑可能是在和自己的幻覺互動,所以你可以不用擔心有鬼等等,會有幻覺的情況有很多種可能,正常情況遇到過大壓力,或者患有精神分裂,躁鬱症等等精神方面疾病,都可能有此表現,這有時是短暫發生,來的快去的快,也有的會跟著人一輩子,實際情況可能醫師最為清楚,只看到這些訊息我也還無法斷定他的狀況...
你若是想要幫忙他就多鼓勵他或哄他去看醫生,讓藥物治療來幫他平衡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助他減輕症狀....
他當然仍可以處理一般生活事物,就像人有流鼻涕發燒等症狀,仍可以勉強自己繼續工作一樣,只是當症狀太嚴重時,他會出現一些你覺得難以理解的狀況,這不是他可以選擇的,就像沒有人願意感冒一樣,可能需要身邊的人多包涵和留心如何才能幫助他
除了上述協助他就醫以外,也可以在他心情較平穩時,以穩定.同理和理解的態度,和他聊聊他最近是否有一些不尋常的經驗,或一些重大的壓力,他對此的看法,以及打算該怎麼辦,通常有幻覺的人,會因此深感焦慮和痛苦,朋友的諒解和支持會是最好的治療,如果他願意和你分享他的經驗和痛苦,會是對他這時期很大的幫助......

PS如果你室友和你分享一些較為脫離現實的經驗,但是又不覺得自己的想法奇怪,你也別太訝異,建議你可以不去和他辯駁,純粹同理他因這些想法和經驗而痛苦的感受..會較有幫助,幫助他回到現實恐怕需要藉由藥物來協助
參考資料 自己的知識 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 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我想可能牽涉到幾個部分:

  1. 精神科藥物可以治療幻覺和妄想症狀嗎?

    答案是:通常可以。雖然所需時間和困難度因人而異,但很幸運的是,配合醫師的藥物治療後,多數個案都能藉由藥物來緩解急性精神症狀 。

  2. 吃藥多久後可以完全消除幻覺和妄想症狀?

    答案是:因人而異。藥物經常無法快速而完全地消除所有症狀,緩解後的個案仍有時會有症狀。怎麼辦呢?醫生、臨床心理師、以及護士會衛教個案因應方法。然而困難點在於:精神症狀不像身體症狀那麼容易區辨,例如,個案可能不知道他聽到有人在罵他,是真的?還是幻聽?他感覺有人要害他,是真的?還是妄想?這些困難對病識感低(意即:不知道自己現在、或曾經生病了,覺得幻聽和妄想都是真的,只是別人不相信)的個案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一旦他們不覺得自己生病,就更不願意接受醫療協助、也更容易隨症狀起舞、或受症狀干擾而壓力更大。

    那麼要如何提高病識感呢?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能協助提升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病識感,臨床心理師經過評估個案當時的各方面狀況,包括是否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症狀是否相對穩定、受治療的動機是否夠高之後,會決定是否要安排治療、並設定治療目標。

  3. 發病後的會不會變笨或注意力變差?

    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相關的因素很多,包括發病的年齡是否為智力正在蓬勃發展的階段,若是,則勢必耽誤其正常發展、 又如,發病嚴重度和長度是否造成腦功能嚴重且不可回覆的損害、是否為吸食毒品引起…等等,都會影響到認知功能的受損程度。就我半年的實習經驗看來,其實沒受到很大影響的,也大有人在。

  4. 痊癒後還會再發嗎?

    答案仍舊是:因人而異。雖說早發型精神分裂病人通常癒後較差,但我也看過一個18歳第一次發病的女病人,在其後25年的人生中只再有3次短暫發作,且於43歲的現在,醫生給她改了診斷!她復健的優勢包括:病識感頗高,很能自我監控發病徵兆、規律服藥治療、長期心理治療、病前智力正常、家庭支持度也高、以及更重要的:她想要好起來的決心很強。像她這樣的例子並不算少,我也看到了幾個病人能在緩解後找到工作,過著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的生活,甚至也有持續將近十年都沒有再發病的!因此,不管你或你的家人朋友現在在什麼樣的各方面條件下罹患了精神分裂症!那都不等於完蛋了!每一個他身邊的人或是他本身的潛在條件,都有可能化為走向進步之路的元素的,這條路很長,但不論暫時的結果是什麼,一定會有收穫的!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審判

心理師實習期間
一位門診的個案讓我印象深刻
是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
由爸媽陪同過來
初步看起來
表情憨笑,呆坐著
穿著的衣服與其年齡不太符合
看起來應該不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總有一些特定的服裝樣式)
所以我的第一印象
覺得這個案可能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吧
不過心理測驗的轉介單上卻寫著強迫症、焦慮疾患
更令人擔心的是需排除精神分裂症(註1)
看見個案爸媽的著急樣態
露出不安的眼神
我的心不免揪了起來


衡鑑過程
個案的表達表淺,回應簡短 (多只回答「有」、「對」等)
所使用的字句貧乏,言談幾無內容
表情僵硬、也沒什麼反應、呆滯狀
與人的互動沒什麼目光接觸、也沒有動機
(不是不想與人交談的那種樣子)
我開始擔心著個案的狀況…
與個案母親的晤談後
又看過個案母親帶來的他院舊病歷
只能說...要排除的精神分裂症診斷
可能性又更高了...

那位媽媽說著…
個案整日將自己反鎖在黑暗的房內,只有在自己想吃東西的時候才出來
幾乎已有一個月沒有梳洗,也約有半年沒再踏出家門一步
不時懷疑著別人偷偷給他下藥、也常有喃喃自語的情形
在情緒激動時,有時還會出現攻擊母親的行為…
那位媽媽邊描述邊掉淚
我皺著眉頭
當下能做的似乎只是傾聽,給些情緒支持
衡鑑的當時也無能為力…

當那位母親含著淚問"請問您,這小孩以後還有可能恢復正常嗎?"
我呆了一下
試著委婉地告訴那位母親
"要完全回到像以前的樣子,機率可能比較小"
(那孩子以前是明星高中的學生)
當下
我只有一種感觸
雖然是待在精神科
照理說應該不會有判人生死的感覺
但此時我卻有同樣的感受...

早期發病的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發病)
通常是一持久的慢性病
癒後不是很好
能維持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功能是復健治療的目標
至少...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
精神分裂症也沒有所謂特效藥
雖然仍存有個體性差異
不過功能的降低的確是可預見的...
但...我該告訴那位母親嗎??
在精神科雖然不會直接判人生死
但去告訴他人"他的至親 功能會逐漸喪失"
除了讓人難以接受
家屬所需負擔的
還有後續更沉重的照護
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更令人寒心的審判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悲觀
(糟糕…這個結尾很虛… = =")
不過,老話一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生理為主的藥物治療
持續穩定的服藥、定期的回診對個案的癒後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家屬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以現今不斷進展的醫學研究
有效治癒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也是可期待的

註1:精神分裂症主要有幾種症狀,包括:(1)妄想、(2)幻覺、(3)解構的語言(如:語無倫次)、(4)整體混亂或僵直的行為、(5)負性症狀(如:貧語、情感表現平板)。不一定每一種症狀都會出現,只要有其中一、兩種症狀非常嚴重,嚴重至影響他的整體生活功能,且出現的時間至少延續六個月之久。
更詳細的精神分裂症的介紹可參考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相關書籍。

P.S. 不知道這樣寫會不會很難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