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臨床心理師的獨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臨床心理師的獨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家人

在與這個世界脫離的邊緣,失去了理智和判斷,只想放棄自己的時刻
家人就無比的重要

不說太多,只是用無私的愛去關心,去付出
並且,沒有限期

是這樣的力量,讓人隱隱掙扎著不敢輕生
有時是負擔,卻會在某些比較冷靜的時刻
感受到這世界的溫暖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disability

外表殘障,很明顯,很容易被看見,引發同情可憐輕視恐懼佩服....

內心殘障,往往難以辨識,或即使被知道了,也難以窺視其中的窒礙和痛苦


要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有自信,不啻是要一個小兒麻痺的人把拐杖丟掉




但聽到有人說,小兒麻痺也可以當作沒這回事的生活下去,不讓它影響你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反推回去?


這中間要怎樣去渡化?






看得見或看不見的disability

分野好像也沒那麼清楚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分手

一段關係 走到後來決定要結束時
那些掙扎和不安
竟然這麼像是在提分手...
分手前 所有不好的回憶在腦袋中盤據
隨便一件小事都那樣令人不舒服
但是提出分手後
我開始認真的想 分手後 下一段關係會不會更好
等待關係時的空窗期好寂寞 好不安
好多現實的考量要面對...........

對方的挽留

伴隨而來的是小小親密感
我幾乎快忘掉當初想離開的理由
然後想再次相信"眼前的改變是真的..."
然而
其實一切都沒有改變 也不會改變
應該是說 我也不想要求誰為誰改變

然而要繼續留在關係裡
我就會忽視自己的需求 假裝自己長的像"他們"
假裝"我們"是一樣的
一樣的觀點 一樣的抱怨 一樣的行為標準
為的只是習慣和穩定的感覺而失去自己
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改變


最近遇到了瓶頸
應該說 是自己反覆的掉入相同的困境
每次掉進去 就更清楚了一點 哪些是我的問題
困境其實存在於自己的內心
即使外在的環境多麼不如預期
即使我多麼惱怒 多麼氣餒
決定留下來的 決定不去抗爭的
其實還是自己..... 這是不爭的事實!!
拒絕和離開困境 原來不是逃避 原來有是一種學習和成長...
原來這才是我的課題
面對了之後 就能真正做出去留的選擇

最近的個案抱怨著嚴重的強迫症狀
但似乎還沒有準備好離開他的症狀 明知道痛苦但卻放不掉
有好多好多的理由 拒絕為改變付出任何的努力..

思考自己的困境後 就開始可以理解改變與不改變的掙扎
改變了...如果更糟怎麼辦? 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放掉了困住自己的困境 就要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阿
沒有藉口
自由 是這樣令人振奮 卻又令人畏懼
在困境裡 現在是這樣不值得付出
未來可以永遠都比現在更好...可以痛苦又輕鬆的仰賴著期盼生活....
這種感覺 我知道的...

是該做出決定的時候了....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自毀

自毀

好像很多自毀的人,眼睛都是在別人身上
他們期待著別人來道歉,來解救,來懺悔或原諒
自毀行為的背後,都有著對別人深深的期待


然而,你永遠沒辦法控制別人怎麼做


在沒有控制感的情況下,也就沒有秩序了
也就無奈了,失望了,怨恨了
那恨鑿得愈深,累積的痛苦就愈大
而殷殷的期盼,愈來愈受挫


然後用更激烈的方式要引起對方的注意
或希望對方有些什麼樣的反應
結果往往只是事與願違

又或者,對方終於有所回應
--你被甩一巴掌,成了心口上怎麼樣也抹滅不了的疤痕


自毀行為的背後,散發出這樣的訊息:看看我吧!看看我有多麼痛…
他們的安定感,必須要與別人共生,否則站不起來
認定可以被支持的對象愈狹隘,就有多「愛」那個人
或者,多麼執著於想要改變他


可是你愈是聚焦,他的脖子被掐得愈緊,
永遠都只是被嚇跑了而不斷地在逃避


別人永遠都是別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你還是來了...


你來了 儘管上次的關係讓你感到挫折
但你還是來了
長年的疾病相隨 你開始一邊求助 一邊不相信一切可以改變
但你還是來了
習慣於替別人著想的你 敏感於他人的眼光的你 已經逐漸忘記了原來可以放輕鬆的依靠別人
你想盡辦法質疑著眼前的人 希望這個人的無能可以驗證你終究只能靠自己的孤單
但你還是來了
你的世界由你所創造 即使痛苦 但畢竟是屬於你自己的
你是被禁錮在自己苦心建立的城堡裡面的公主
一邊呼喊著救命 一邊阻擋著任何人來毀壞你的心愛城堡
最後只能獨自躲在角落啜泣

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找到那把鑰匙 然後由你來決定你要不要打開門讓自己自由
或許你到時候還是會想要再次將鑰匙丟棄 把鑰匙藏在更難找到的地方
但我也要你知道 那是你的選擇 我會尊重你

只要你願意過來 我們都將有機會改變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如何能夠回到愛裡....


最近 常在做一些其實不想做的事情 說一些其實不想說的話
面對自己想要的事情卻無法前進
有兩個我
一個我是變色龍 努力裝扮成符合環境要求的樣子
一個我很叛逆 吶喊著這是我要的 這才不是我要的阿.....
但卻只能在心中滴估滴估著 或遇到信任的人時
開口吐出怨氣 說著我自己都知道說也沒用的抱怨

我是那樣的懷念 以前我所遇到的導師們阿~~
他們給我的空間和允許 鼓勵我長出自己
然後我才知道 原來有些地方 如果不夠堅強 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是誰.....

我知道 我多麼想要獨特卻小心翼翼的他媽的沒種
於是當被要求要和大家一樣時 我就無力拒絕 變回了一個孩子....

沮喪時就看理書的網頁 想著到底我的心是怎樣創造出這樣的困境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3/1312704298/20090428095105/
這兩天我想試著讓自己能回到愛裡
我真的在心裡唸著 <對不起 請原諒 我愛你 謝謝 > 尤其當心裡面在抱怨時

然後 好像有感覺好一點 好像環境真的也有一點點改變
但很多時候 我還是一直很想逃開...
最近就這樣掙扎著....嘆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別再ㄍㄧㄥ啦~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靠近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無條件的正向接納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無條件的
其實,我們對個案期待很多


他有沒有進步?
他振作起來了沒?


如果個案符合了期待,我們就高興
沒有,我們也沒有不爽,只是會找到他有符合期待的地方,點出來,然後鼓勵他繼續加油
這是「正向接納」沒錯,卻是有條件的


個案往我們期待的方向走是很好,因為我們覺得這對他來說是好的
但對於想要掙脫期待的個案來說,這樣好嗎?

有時候我覺得個案很固執
但他的固執可能只是一直在反抗被教導著該怎麼做
還沒有感覺到被接納之前,自我定位的一種方式


現在覺得,無條件的正向接納很有力量
並且相信,個案在這樣的氛圍下會有真實的改變
但也真的很難
除非,我們可以先這樣對待我們自己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你可以

團隊會議,我們討論到個案的內在機制—用動力取向的觀點
童年經驗帶來什麼影響和防衛機制云云
我覺得,好可怕

如果一個人直直地告訴我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天的我
那,除了依循著這個架構去努力,我還能做什麼呢?
我還有什麼探索的空間呢?
我還有什麼自主性可言呢?
我….再次被證明了沒有辦法靠自己獨自站立?


如果是受到父母教養的影響,那不就是因為父母不相信他/她
而有的控制和指責嗎?
在我告訴你是怎麼回事和該怎麼做的同時,我不是又成了你的父母了嗎?
而你的症狀不正是一種潛在的反抗和自主權的爭取嗎?


「insight要是個案而不是你自己的,才會有效」督導說


我相信你可以
甚至不需要我相信,你就可以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Little Child (續)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
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影響別人的心情


當別人難過的時後,他們迅速地伸出援手想要拯救別人
別人生氣的時候,他們維持理智,想要穩住局面
別人衝突的時候,是他們最頭痛的時候
因為他們不知道該討好誰


他們的眼目,定睛在別人的臉上
別人笑,他們才笑; 別人哭,他們也哭
他們在意太多別人的表情,別人的心情
以致於很少注意到自己


他們的表情,常常只有兩種--微笑或大笑
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其實他們的心,早已乾枯碎裂
他們的淚,早已流乾


給的同時,他們也在大喊「拜託你,看看我吧~~~」
然而,別人是這麼這麼地傷心,這麼這麼地飢餓…..
兩條線僅僅是瞬間交會,漸漸地朝不同的方向奔去

「拜託你,看看我吧~~~」

他們再度回到自己茫然矛盾的旅程,孤獨地走著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Little Child

Little child, who are you?
Why you're so timid and weak?
Why there are tears on your face?

Little child, where are you?
Why you tremored like a lonely bird?
Why you grinned like a abandoned puppy?


Your wound's still bleeding.
Your fearness's covered by your anger.
Your anger's stucked by your hunger, which
forces you to smile, once pick up a bone,
then you'll vanish in the dark.


Little child, how are you?
When will you be back and calm
to stretch your arms and jump up and down?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不知道醫療體系訓練有沒有被治療過的要求
自己去找了諮商以後才發現,身為病人是什麼滋味
也才了解這個訓練有多麼重要


你被當成一個"人"嗎?
還是只是眾多病人裡面的其中一個?
你能體會陷在無助感中,亟欲尋求被尊重和了解卻又誠惶誠恐害怕被人落井下石的恐懼嗎?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治療師的懺悔













大推這一本書


首先呢,書裡頭的每個治療師可都是赫赫有名的喔,沒想到這麼坦承真實地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很佩服他們呢
這對於初出茅廬的我不啻是一種很大的激勵
不僅打破我對大師們的全能幻想,同時也打破自己有一天可以全能的幻想


再來,書中每一個人的風格都相當不同,卻沒有完美的作法--
有的人拖太久,有的人太急躁,太嚴厲,或自以為聰明...
似乎是告訴我們,什麼取向並不重要,但"彈性"是重要的
尤其在面臨不同特質的個案上

最後,看到很多不同取向風格的治療師們口徑一致--
和個案建立合作同盟的關係,常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自己被督導快一年了,如今還在學習這個功課


"這是基本功,馬虎不來ㄚ~~"督導說
有時甚至會被要求什麼都不要做,專心同理對方就好


這裡插一段上週末的事


話說恐慌症團體進行"內在暴露治療"時,一個個案非常嚴重地恐慌發作
她倒在地上,不斷地呻吟,表情扭曲痛苦
說實在,大家都嚇壞了
不過因為我是Leader,再怎麼樣都要強作鎮定地安撫她
十幾二十分鐘的引導和放鬆回饋後,她終於慢慢地緩和下來了

餘悸猶存的成員們,部份抱以信任的態度:還好有你耶心理師
部分卻存在著質疑(包含我們協同帶領者)
我還是很假會地說沒事沒事,一切都是在掌握當中,看吧她不是好了嗎
就是要怎樣怎樣怎樣....


成員散去之後,我東西收一收回到辦公室坐下來,卻有一種複雜的感覺
融合了罪惡感,驕傲感,緊張感...以至於報告寫不下去
回去看了一輪白癡電影才慢慢回神


無意間借了這本"治療師的懺悔",讀了
也清楚了,自己其實在抗拒那種不好的感覺
同時,也對團體成員,對個案,非常抱歉


我想明天的團體,會為帶給大家這麼大的衝擊表達歉意
並讓大家有機會說一說自己的"創傷經驗"


如果治療師過度自滿,傲慢,以及相信自己曉得什麼對個案最好,那麼麻煩上身的機會比什麼都大。
~Art Freeman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連結










耐心只是一種能力,讓我們無所懼怕地面對不斷流失的時間,在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到沒有時間感的驚喜片段…倘若我們能擺脫一定要第一個達到目的地、多做點事、多賺點錢的渴求,那麼他人就不會像是絆腳石,阻礙了我們去辦急事。我們會感到更多的仁慈,會將他們當作人看待,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擁有全世界的時間。


~出自『仁慈的吸引力』


最近刻意偷偷排比較少個案給自己
其實只是因為心情沮喪,沒有力氣罷了
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因為沒有力氣所以也沒有力氣給建議了,想說我專心聽就好
沒想到個案卻講了更多,講得口沫橫飛
把心裡最深的感覺都講出來了,連想要逃避的矛盾和對父母的憤怒都不遮掩
我也不自覺地,與他們有了很深的連結


那感覺不像是他是個案或什麼,只是個朋友
像是他很不安定和不自在的心可以靜下來慢慢地說
我覺得他也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部份


特別的是,講著講著他們就開始自省起來了


天ㄚ~~ 我幾乎沒講到什麼話



我還在想以後如果作幾次要收多少錢
那我不快點作些什麼怎麼行? 這樣他們會很花錢耶

結果似乎是
如果要更快地與個案連結的話最好是先學習閉嘴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難過














你一直問,我要怎麼引導你的想法讓你變好?

你說你不想倒垃圾給別人
卻有滿腹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積怨
你滔滔不絕,說完了又覺得愧疚、自己真是不應該

你想說嗎?


覺得不讓你說,你無法痛快!
你無法聽我說


但我想告訴你
你說的對,不要去數算別人的錯
但是,也不要忽略自己的難過



如果你不能接納自己的難過
那別人就一定是錯錯錯!
否則,我們在難過什麼?


(妳說:我有接納阿!! 然後一直一直要我告訴你該怎麼"想"......@@)



當你看到自己的痛,自己的傷
好好抱抱自己,安慰自己
才會有所謂的原諒


不認傷的原諒往往包裹著強烈的敵意
只能用過度討好來掩蓋
或者在心理暗自計畫著,怎麼離群索居

或者有一天,不可控制地acting out…..


或許,重點並不是誰對誰錯
重點是—
接納自己的難過,好好地哭一場
然後想: 要怎麼不要再讓自己,那麼難過?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童年













昨天聚會,討論到有些人,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多才多藝,耍寶搞笑
但在權威人士面前,卻「當機」了
就像按鈕一按下去,線路「啪嚓」一聲斷訊,原有的創意和活潑全都消失殆盡
變得呆板、僵化,甚至反叛、敵意….

所謂權威人士也不是真的有多權威,可能是老師、學長姐
甚至滿臉和藹笑容的長輩


「他們的童年,可能從來沒有被肯定的經驗」一位我很喜歡的資深輔導說


***********************************************************************************

之前上工作坊,聽講師分享一段他的督導經驗:
一個心理師下課後冬咚咚跑來問他怎麼辦,一位要好的同事要離職了
他百感交集,好想好想對他說再見
說他對他來說影響很大,他很感激,也很難過他要離開了
這個心理師ㄧ邊講,一邊繃著臉


「可是我居然都說不出口,只是看著她每天來了又走,有一股很憋的感覺」


督導聽完,點點頭
他發現,這位心理師剛剛在現場諮商的時候,個案講了不到20分鐘就開始分析、解釋,並準備介入



「你的家人是不是很少表達彼此的感情?」

那心理師ㄧ聽,紅了眼眶




最近有個個案告訴我,當她難過時朋友抱抱她,她覺得好安慰
是我多心了嗎? 總覺得她在告訴我,她需要一個擁抱
最後她要離開了,我覺得心跳增加,心想:要抱抱她嗎?
後來我輕拍她的肩
「加油!」


關上門後,頹然陷在自己的椅子裡,想著那個督導的話…



童年!童年!童年!
好的壞的….豐富的甜蜜的憂傷的痛苦的
一個schema,一個原型

一個曾經以為已經很遠的投影
卻在一個不小心的回望裡
銷魂蝕骨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同理



這陣子忙得暈頭轉向的
沒時間好好思考晤談內容
治療也就進行的七零八落
每一個治療似乎都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感覺

這一段期間
我覺得很灰心
也沒有動力往前進…
看來
治療師與個案一起都"退步"了

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心理治療的研討會
本來想參加一天就好, 另一天好好休息
不過, 去了之後的感覺很好
所以就又參加了第二天的研習

其實
有動機再參加第二天的研習
不是因為研習中教授們傳達了多棒多有效的治療知識、技巧
(雖然他們真的傳授了許多)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甚至該說是觸動到我的
是講者分享他們的治療經驗
尤其其中一位治療師分享她在治療過程中的起伏與感受
讓我有種深沉的被同理的感覺…
“再有經驗的治療師 過程中也是會有挫折的時候”
聆聽中 逐漸產生這樣的想法與感受
雖然講者並沒有如此的表達
但在他們的述說中
讓我感覺到有人跟我一樣
有人可以瞭解我…

研習過後的這週
試著放下對自己、對治療進展的要求
只是"專心"、"聆聽"治療室中的每一句話、每一項動作
而不是"專心"的"想著"接下來「該」回應什麼、或想著什麼才是「對」的「正確」的
結果
這週的治療們又開始往前踏步…


寫著寫著
突然想到我參加研習的那種感覺
會不會也是個案來治療時的感受?
“知識、技巧雖然重要
但真正觸動的或印象深刻的
是被瞭解、被同理的感覺”

而這種感受給人前進的力量

其實這是書中的常理
同理很重要
只是我們在治療室中
能夠真正做到的有多少?
或者能夠真正相信「同理的力量」又有多少?

老實說
我以前也"不全然"相信同理會帶來力量、進而改變
我比較相信治療知識、技巧
至少這些對我來說 比較容易掌握與應用
我也覺得這些似乎比較能見到成效
不過
在自己親身經歷過被瞭解的那種感覺後
我也不得不相信同理的確會帶來一些改變的動力
其實很難具體說那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就是…有種被支持的感受


愈寫愈抽象模糊了
我也搞不清自己在寫什麼
原本只是看到Chu-ching的文章後想做些回應
但我又寫得太"落落長"
只好另成一篇
:P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起伏










工作的歷程,起起伏伏

一開始學習建立關係,後來逐漸覺得不夠用了,被個案的問題弄得焦慮不堪
然後開始,找書看
照著書來做,看起來好像比較穩當
比較有結構,有安全感
然後有些人好像真的進步了,忙著謝謝謝謝
有些人,卻離開了


「我覺得有進步,學到東西,但整個過程好像就是有點…嗯…怎麼說呢…沉悶吧!」
一個老個案結案時的回饋


然後我開始思考的確,自己的幽默感和溫暖感在結構中消失了
彈性減少,變得嚴肅,分析,理性
感動還有,但就是少了些
連作繪畫式的治療都在努力尋找可延伸的主題
我問,你答


治療每每作得好用力
到最後,兩個人都有一種都筋疲力竭的感覺….

於是,重新學習怎麼和個案建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