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我不要當好人啦 ><

你是好人嗎?小心情緒過勞(反撲!)【邱永林 心理師 / 聯合心理諮商所】uho優活健康網

她是我的一位新病人。在這家公司工作快10年的她,是大家公認的大好人。不僅能力強、脾氣好,而且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同事們願意將心事講出來給她聽。不僅在工作上是如此,她的許多朋友也都將她當成傾訴心裡秘密的對象,她一直都以自己擁有這種能力為傲。
直到最近她發覺自己似乎有些地方不對勁了。首先,她越來越容易失眠,這種情況幾乎不曾出現過。其次,她變的容易哭泣,有好幾次她如同往常在聆聽同事抱怨一些瑣事時,她竟然反常地當著同事的面啜泣起來,把這些同事嚇得手足無措。還有她發現自己突然食慾大減,體重也少了5、6公斤。她懷疑自己是否換了憂鬱症,因此前來求診。

大好人的情緒過勞毒素

這樣的案例其實在心理治療室中經常出現。患者通常是家人、朋友或同事眼中EQ抗壓性很高的人,但卻突然出現身心失調症狀。例如像是睡眠障礙、食慾改變、情緒低落、疲勞感…等。
這些大家眼中的「大好人」,或許人前表現開朗樂觀,其實心理上已經慢慢染上許多複雜的情緒過勞的因子了。


  • 第一種情緒過勞因子是「壓抑」,源自於想要維持自己在大家眼中高EQ的形象,所以就算感受到任何負面的情緒,也絕不允許自己表現出來。

  • 第二種情緒過勞因子是「內疚」。大好人潛意識中把自己當成是「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以為自己可以幫助每一個前來求助的人,一但發現自己無法幫助對方,心理上就會感受到十分內疚,責怪自己當初為何不多做一些努力。

  • 大好人易患的第三種情緒過勞因子是「沉溺」。由於幾乎每天清醒的時刻,情緒都處於壓抑以及內疚的負面狀態下,因此對於其他情緒(如喜悅、憤怒、寬恕)的表現以及感受力變得越來越不敏感。

1995年刊登在《高級醫學期刊》(Journal of Advancement in Medicine)的一篇研究報告首先指出「僅僅花5分鐘沉溺於負面情緒痛苦的志願者,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會下降,並且持續至少5個小時都處於低水平」。免疫球蛋白A是一種重要的人體免疫系統抗體,它可以幫助人體抵抗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之後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也都證實或暗示「僅僅是對某種情緒的回憶,也會強烈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把情緒過勞當作是禮物

這些身心症狀在精神醫學上並沒有明確的病名歸類,通常也很容易被診斷為憂鬱症。但是如果以抗憂鬱症的藥物以及心理療法治療患者,並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又因為這些症狀以及成因與「慢性疲勞徵候群」(過勞症)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可暫時稱它為「情緒過勞」。
與工作過勞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心」改變情緒過勞對我們健康的衝擊。這包括4個對自我認知以及行為的重新檢視與調整:

1. 找出導致情緒過勞的不合理認知「我不能讓任何一個人失望」、「每件事情我都必須做到完美」、「我千萬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這些都是導致情緒過勞的自我對話。
2. 以新的合理認知替代過去過去不合理的認知相較於上列的不合理認知,逐漸以這些內在對話替代。「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有些事情我只能盡量去做,但後果不是我能控制的」。
3. 對自己的情緒忠實從大好人的臉上,我們彷彿只看的出幾種「完美的」表情。但事實上,只要不傷害他人的情感,在適當的情境之下展露情緒,會讓旁人覺得你更真實。
4. 善用自己的正面情緒臉部表情專家告訴我們,我們的面孔雖然只有44條肌肉與2根骨頭,但卻可以製造出超過7000種不同的複雜表情!更有趣的是你的表情對旁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不是有句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嗎?好好善用你的微笑吧。

你或許會問「如果我都做到了,對我有什麼好處?」在上面提到的那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讓另一組志願者花5分鐘集中注意力於正面情緒(關心與同情)後,發現他們的免疫球蛋白A的水平升高了,並且持續至少6個小時都停留在高水平。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性教育從小開始


更新日期:2007-12-03 記者:張文 bobo小天才雜誌

撒下兩性和諧的種子

當孩子逐漸長大,會對自己及大人的身體產生好奇,也會問出許多令大人難以馬上回答的性疑惑!專家指出,從小進行性教育攸關孩子日後的人格養成,讓bobo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體、建立良好的兩性觀念、懂得保護自己,好處不勝枚舉。

在我們拘謹、傳統的民族性中,要跟孩子談「性」,實在讓人不知如何啟齒?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陸錦英認為,好的性教育,其實是建立對於「性」健康的態度,切勿刻意教導,卻又可在生活中處處尋得?跡,如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知道性、身體自主與自我保護,長大之後,也不會有不尊重異性、拿身體器官器來開玩笑的情形產生。從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

「性教育」,聽起來是個嚴肅的課題,但陸錦英認為,「其實就是從讓bobo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一個擁有對身體的正面形象的人,也會比較喜歡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對身邊的人也比較會付出善意。從bobo一出生,爸媽就可以開始進行性教育囉!平時在為bobo換衣服或洗澡時,就要以具體的語言讚美孩子的身體:「baby的屁股好可愛喔!」「你的腳又長大了喔!」當你讚美bobo的身體時,他接收到「身體是美好的」的訊息。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杜瑛秋也表示,當爸媽願意大方說出身體每個器官時,bobo自然接受肯定,日後就不會認為某些身體器官是羞於啟齒的。

【概念篇】性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陸錦英表示,性教育看似很容易,但要做也很難,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教育」,父母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才有能力傳遞有品質的性教育給孩子。雖然每個家庭會發生的狀況不同,但是專家建議,掌握某些共同原則,即有助於父母落實性教育。原則1 家庭是最佳教室陸錦英強調,「性教育最好的場所就是家庭!」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bobo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當孩子看見爸媽出門時總是手牽手,總是相互分享喜怒哀樂,營造和樂家庭生活,從彼此的體貼與關懷中,使他會體驗到兩性的和諧互動,這才是性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刻意說教,就在耳濡目染中,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杜瑛秋說,多年從事受暴婦女服務的經驗告訴她,一個充滿語言與動作暴力或爸媽拳腳相向的家庭,會使孩子情緒長期不穩定與害怕,也會帶給孩子不正確的兩性印象,認為性別就是不平等的,也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有這樣經歷的孩子,事後需要花好多的心力,才有辦法建立正確的兩性價值。陸錦英補充,雖然父母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進行性教育,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教」,如果讓孩子身處在家人相互責備、不滿、兩性關係不和諧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種遺憾。

原則2 自然談論性

杜瑛秋表示,在她家裡,談論性、談論身體器官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她從孩子有語言能力開始,就藉著洗澡的時候教他認識身體,讓他覺得談論「性」是自在的,她的兒子會問:「媽媽,為什麼妳下面有毛,我沒有?」「衛生棉是做什麼的?」大人們也都認真回答他所有疑惑。陸錦英笑著說,談論「性」這件事,可能需要從爸媽自己先做起。長久以來,我們的文化賦予「性」太多的神秘色彩,致使本身無法坦然面對「性」,加上知識不足,要和bobo談論時,變得非常困難。但是,父母羞於啟齒、含糊搪塞、一味訓斥等反應,反而會使bobo產生種種奇怪聯想,嚴重者,會造成日後的性壓抑、性自卑。孩子對身體的好奇是一種自然反應,大人無須以「有色」眼光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當孩子有性的問題時,就以他所理解的語言,誠實的回答問題,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轉移話題或美化解釋。

早期壓抑bobo對身體探索的欲望,會使他日後一提到性就忸忸怩怩,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地排斥、鄙視、忽視。杜瑛秋舉例,有一次,兒子看見她在換衛生棉,問她那是做什麼的?她告訴孩子:「這是月經,女生長大都會有月經,有了月經之後表示可以生寶寶囉!如果沒有要生寶寶,就會流血,需要衛生棉,有點像你現在要用尿布一樣,用衛生棉才不會把褲子弄髒。」之後,兒子對衛生棉很有興趣,還拿去研究了一番,也會在陪媽媽買衛生棉時,提出不少疑問。父母態度自然正確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亦會以坦然態度面對性。

原則3 談論身體時用正確名稱

杜瑛秋則表示,她會在洗澡的時候,帶孩子認識身體的器官,也明白每一個器官的功能,對她的兒子來說,說出「陰莖、陰道」就跟說「鼻子、嘴巴」一樣自然,因為都是身體的一部分。陸錦英也表示,正確的性教育,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美好,而不是隱晦骯髒的,當他青少年時期,到了學校,不會因為好奇拿異性的生理期開玩笑,甚至遊戲式地撫摸同學的生殖器。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很多時候,接受過度社會洗禮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學習如何坦然看待性,進而不避諱談論性器官。

原則4 教導自我保護‧清楚身體界線

當孩子認識身體之後,進一步要讓孩子知道隱私與自我保護的重要。陸錦英提醒,藉著認識身體器官時,讓bobo知道,不暴露身體某些生殖器官,並不表示這些部位是可恥的,而是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父母可從小教小孩保有自己身體的隱私權,不能讓別人隨便觸摸自己的身體,也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身體,但若出自禮貌的舉動,如摸頭、觸肩就另當別論。所以當孩子想伸手摸媽媽的胸部,或是想看阿姨的內褲時,都應適時給他正確的觀念。杜瑛秋指出,每個孩子對身體的感受不同,如果bobo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並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氣向親友說明,減少不適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原則5 認真回答他所有問題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樂於探索,對身邊的事情充滿疑問。杜瑛秋分享:「我兒子很喜歡問問題,他不論問什麼問題,我們都很認真回答他。」一個探索欲強烈的孩子,當欲望被滿足,疑問也被認真答覆,會讓他更願意表達,這樣的孩子通常對性也充滿疑問,爸媽不要覺得煩,反而要很高興孩子長大了,有無限的求知欲。陸錦英認為,只要大人坦然誠懇的說明,孩子就會自然無邪的接受。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問這類問題是「怕羞」的事,如果還存有這種迂腐的觀念,會使bobo無法得到正確的知識,將會導致錯誤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