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破四舊、立四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破四舊、立四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跟朋友抱怨,反而讓人更沮喪?

節錄自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 編輯部 2007-12-28 12:12

相信有不少人有類似的經驗,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如果能找到一位了解自己的朋友傾訴,往往會明顯感受情緒的提升。相反地,如果傾訴的對象不同,卻有可能得到反效果。這是什麼道理呢?原來這不是心理作用而已,而是與不同的對象傾訴,的確對大腦產生不同的結果。

【向朋友抱怨的潛在危險】在最新一期的發展心理學月刊刊登了美國密蘇里倫比亞大學針對813位學生所作的研究,指出一項驚人的事實:經常跟朋友抱怨,反而會讓人更沮喪,而且這個現象發生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更嚴重!這個發現似乎與我們所認知的關於「友誼」的功能背道而馳。朋友的重要功能之一不就是自己心情不好時能夠聽我們訴苦嗎?
主持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發現,無論男女當遭遇到問題時,通常都喜歡找朋友訴說這些困擾。但是如果這些耗盡漫漫長夜的促膝長談或昂貴的電話帳單持續六個月或更久,女性焦慮以及沮喪的情緒則明顯惡化,而男性的焦慮以及沮喪的情緒雖然沒有惡化但也未見任何改善。
這項研究並未指出朋友之間抱怨,其實隱藏著更多的潛在危險性。在數千個小時與個案的隱密對談中,聽到比一般人更多朋友之間「善意的傷害」。

【有效的談話是隱形的腦部手術】現在借助最新的腦部功能攝影技術,任何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朋友聊天」與跟「和治療師協助下有效的談話」兩者之間,所造成腦部活動的不同!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群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引發30名受試者的情緒反應並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變化後,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將自己的模糊感覺用精確文字表達出來後,有助於調節腦部控制情緒的中樞以及右前額頁皮質的活動。」其他相關的研究也指出,長期進行心理諮商的憂鬱症病人,其腦部神經連結與未接受心理諮商的憂鬱症病人顯然大不相同!
換句話說,有效的談話(例如與訓練有素的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就像是替大腦作了隱形的手術。透過這種實證有效的方式,可協助將自己的情緒精確地表達出來,其結果不僅可提升自己的心情,也可避免一時的情緒衝動轉變成行動,而導致日後的悔恨。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性教育從小開始


更新日期:2007-12-03 記者:張文 bobo小天才雜誌

撒下兩性和諧的種子

當孩子逐漸長大,會對自己及大人的身體產生好奇,也會問出許多令大人難以馬上回答的性疑惑!專家指出,從小進行性教育攸關孩子日後的人格養成,讓bobo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體、建立良好的兩性觀念、懂得保護自己,好處不勝枚舉。

在我們拘謹、傳統的民族性中,要跟孩子談「性」,實在讓人不知如何啟齒?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陸錦英認為,好的性教育,其實是建立對於「性」健康的態度,切勿刻意教導,卻又可在生活中處處尋得?跡,如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知道性、身體自主與自我保護,長大之後,也不會有不尊重異性、拿身體器官器來開玩笑的情形產生。從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

「性教育」,聽起來是個嚴肅的課題,但陸錦英認為,「其實就是從讓bobo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一個擁有對身體的正面形象的人,也會比較喜歡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對身邊的人也比較會付出善意。從bobo一出生,爸媽就可以開始進行性教育囉!平時在為bobo換衣服或洗澡時,就要以具體的語言讚美孩子的身體:「baby的屁股好可愛喔!」「你的腳又長大了喔!」當你讚美bobo的身體時,他接收到「身體是美好的」的訊息。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杜瑛秋也表示,當爸媽願意大方說出身體每個器官時,bobo自然接受肯定,日後就不會認為某些身體器官是羞於啟齒的。

【概念篇】性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陸錦英表示,性教育看似很容易,但要做也很難,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教育」,父母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才有能力傳遞有品質的性教育給孩子。雖然每個家庭會發生的狀況不同,但是專家建議,掌握某些共同原則,即有助於父母落實性教育。原則1 家庭是最佳教室陸錦英強調,「性教育最好的場所就是家庭!」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bobo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當孩子看見爸媽出門時總是手牽手,總是相互分享喜怒哀樂,營造和樂家庭生活,從彼此的體貼與關懷中,使他會體驗到兩性的和諧互動,這才是性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刻意說教,就在耳濡目染中,學習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杜瑛秋說,多年從事受暴婦女服務的經驗告訴她,一個充滿語言與動作暴力或爸媽拳腳相向的家庭,會使孩子情緒長期不穩定與害怕,也會帶給孩子不正確的兩性印象,認為性別就是不平等的,也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有這樣經歷的孩子,事後需要花好多的心力,才有辦法建立正確的兩性價值。陸錦英補充,雖然父母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進行性教育,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教」,如果讓孩子身處在家人相互責備、不滿、兩性關係不和諧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種遺憾。

原則2 自然談論性

杜瑛秋表示,在她家裡,談論性、談論身體器官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她從孩子有語言能力開始,就藉著洗澡的時候教他認識身體,讓他覺得談論「性」是自在的,她的兒子會問:「媽媽,為什麼妳下面有毛,我沒有?」「衛生棉是做什麼的?」大人們也都認真回答他所有疑惑。陸錦英笑著說,談論「性」這件事,可能需要從爸媽自己先做起。長久以來,我們的文化賦予「性」太多的神秘色彩,致使本身無法坦然面對「性」,加上知識不足,要和bobo談論時,變得非常困難。但是,父母羞於啟齒、含糊搪塞、一味訓斥等反應,反而會使bobo產生種種奇怪聯想,嚴重者,會造成日後的性壓抑、性自卑。孩子對身體的好奇是一種自然反應,大人無須以「有色」眼光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當孩子有性的問題時,就以他所理解的語言,誠實的回答問題,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轉移話題或美化解釋。

早期壓抑bobo對身體探索的欲望,會使他日後一提到性就忸忸怩怩,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地排斥、鄙視、忽視。杜瑛秋舉例,有一次,兒子看見她在換衛生棉,問她那是做什麼的?她告訴孩子:「這是月經,女生長大都會有月經,有了月經之後表示可以生寶寶囉!如果沒有要生寶寶,就會流血,需要衛生棉,有點像你現在要用尿布一樣,用衛生棉才不會把褲子弄髒。」之後,兒子對衛生棉很有興趣,還拿去研究了一番,也會在陪媽媽買衛生棉時,提出不少疑問。父母態度自然正確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亦會以坦然態度面對性。

原則3 談論身體時用正確名稱

杜瑛秋則表示,她會在洗澡的時候,帶孩子認識身體的器官,也明白每一個器官的功能,對她的兒子來說,說出「陰莖、陰道」就跟說「鼻子、嘴巴」一樣自然,因為都是身體的一部分。陸錦英也表示,正確的性教育,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美好,而不是隱晦骯髒的,當他青少年時期,到了學校,不會因為好奇拿異性的生理期開玩笑,甚至遊戲式地撫摸同學的生殖器。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很多時候,接受過度社會洗禮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學習如何坦然看待性,進而不避諱談論性器官。

原則4 教導自我保護‧清楚身體界線

當孩子認識身體之後,進一步要讓孩子知道隱私與自我保護的重要。陸錦英提醒,藉著認識身體器官時,讓bobo知道,不暴露身體某些生殖器官,並不表示這些部位是可恥的,而是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父母可從小教小孩保有自己身體的隱私權,不能讓別人隨便觸摸自己的身體,也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身體,但若出自禮貌的舉動,如摸頭、觸肩就另當別論。所以當孩子想伸手摸媽媽的胸部,或是想看阿姨的內褲時,都應適時給他正確的觀念。杜瑛秋指出,每個孩子對身體的感受不同,如果bobo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並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氣向親友說明,減少不適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原則5 認真回答他所有問題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樂於探索,對身邊的事情充滿疑問。杜瑛秋分享:「我兒子很喜歡問問題,他不論問什麼問題,我們都很認真回答他。」一個探索欲強烈的孩子,當欲望被滿足,疑問也被認真答覆,會讓他更願意表達,這樣的孩子通常對性也充滿疑問,爸媽不要覺得煩,反而要很高興孩子長大了,有無限的求知欲。陸錦英認為,只要大人坦然誠懇的說明,孩子就會自然無邪的接受。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問這類問題是「怕羞」的事,如果還存有這種迂腐的觀念,會使bobo無法得到正確的知識,將會導致錯誤的價值觀。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心情鬱卒嗎?可找健康中心

更新日期:2007/11/25 07:20 記者洪家愉/台北報導

心情鬱卒嗎 心理諮商不必遠求,住家所在行政區的健康服務中心,就有心理諮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
為讓民眾能就近得到心理治療服務,台北市上年度起,委託市立聯合醫院於12個行政區的健康服務中心,開辦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目前駐診的心理師,四分之ㄧ來自市立聯合醫院,其餘則分別來自臨床心理師公會與諮商心理師公會。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組主任林惠蓉表示,初步統計前來就診的民眾,約有六成屬於一般心理困擾,而一般心理困擾中以情緒和壓力問題占絕大多數。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轉貼】然後我去看了心理醫生

我可以理解你的吃驚與訝異。因為在台灣〔註〕,大多數的人(就連我自己也是)對心理諮商是相當陌生的,總會以為非得要有什麼重大心理疾患,比如說精神分裂、憂鬱症、躁鬱症、甚至自殺行為等,才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這裡的醫生指的是心理諮商師)。而事實上,我的困擾與憂鬱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是啊,我即使睡不好但也不至於失眠,即使食慾不振但也不至於營養不良,即使憂鬱但也不至於自我了斷。我甚至比較擔心,這樣的狀況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是不是太浪費醫療資源了?嗯,好吧,我或許可以這樣為自己辯護:如果醫療的定義是促進/維持個體之健康,而健康的定義是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健全狀態,那麼,感謝我那極欲擺脫的憂鬱,我的確有看心理醫生的權利與必要。

但是也因為如此,老實說,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其實很抗拒面對心理醫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向他描述我的問題。我不能說:「醫生您好(其實應該是叫心理師,但是我已經習慣叫我的心理師作醫生了),我失眠,或是我有精神分裂或憂鬱症,請幫助我」作為開頭。我沒有這樣的問題,我的問題就只是一般人的、一般程度的憂鬱與傷悲,因為這樣就跑來看心理醫生,多少覺得情何以堪。

第一次會面

然而事實證明是我想太多了,第一次會面比我想像得還要順利。其實,只要當你開始說明(或是抱怨)某件讓你煩心的事之後(不管那件事是多麼地小、多麼地瑣碎,只要它是一件會讓你在意的事),你就會忍不住將所有的煩悶與不如意一股腦地全部吐出來。你會發現這短短的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根本就不夠你抱怨,因為光是向陌生人抱怨、大吐苦水,本身就有一種令人無法自拔的神奇療效。當然,前提是這位陌生人要是一位很好的傾聽者,並同時展現最大的同理心與包容心;因為在面對困擾與情緒時,我們自己就已經感到莫大的衝突、不協調甚至是自我指責了,實在不需要找另一個人來數落我們自己的不是。而也正因為如此、因為不需要擔心被人責備,我們才能真誠地將自己的困擾說明白。其實,我們本來就應該真誠地述說自己的狀況。接受諮商本來就是想尋求一些協助,想真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如果一開始就抱著「他一定沒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的心態,那麼諮商也只是在浪費自己和醫生的時間;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好抱著「他一定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的預設,因為這也只是增加自己的心理壓力與負擔。我自己覺得,事情會不會好轉、諮商有沒有效果,多少取決於某種程度上的緣份;心理諮商只是為我們多開一扇窗,讓我們有一個機會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遭遇到的問題,(而擺脫自溺),如此而已。

有經驗的諮商師早已訓練出極其敏銳的嗅覺。他們看似靜靜地坐著、傾聽你的困擾與抱怨,腦子裡卻不動聲色地針對你的問題,快速地進行資訊的整理與歸納。當想到什麼可能性時,他們並不會武斷地說:「嗯,我覺得你的問題一定是…」或是「對,這樣的現象就是…」,而是再用另一個問題,詢問你的想法與意見。例如,正當我把我的問題一股腦地丟出來時,醫生卻突然問我:「你覺得你是個有自信的人嗎?」我怔住了,支支唔唔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沉思之後,我突然發現,原來這就是自己問題的根源:我並不是個有自信的人,我太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認同,而這深刻的慾望不僅左右我的行為、態度與想法,更是長久以來各種情緒起伏的核心因子。我想說的是,其實不需要其他人告訴你問題是什麼,你需要的只是一種能夠信賴的引導,透過不停地挖掘與整理,當那最核心的因子浮現時,情緒是那樣地清楚、道理是那樣地明白,你自己會認出它的。

晤談結束後,雖然我並不確定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有根除的可能,畢竟它已經是我長久以來行為處事的依據與準則了,但是心情上卻輕鬆了大半,因為我不再為了「不確定性」而苦惱、我知道我為什麼憂鬱。第一次會面能有這樣的成績,我想我真的很幸運。

第二次會面

但是那樣的憂鬱還在,它仍籠罩著我。雖然大概知道問題的根源,但我仍然懷疑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能被解決。上次的晤談對我來說已經算是一大突破了,我甚至不知道接下來的諮商該如何下去,或是有沒有必要下去。第二次會面時我並沒有準備太多,甚至有點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嗯,諮商已經讓我知道問題的大概輪廓了,但是它能解決它嗎?是啊,醫生,接下來您要怎麼作呢?也因此,當醫生要我談談小時候的經歷時,我差一點噗哧笑了出來。這真的是太心理治療了!問題不是都已經浮現出來了嗎?那還有必要經過這樣一道S.O.P.嗎?我支支唔唔地不知道從何說起,一方面是因為小時候的記憶過於模糊,另一方面不知道哪一個記憶片段才會和這次的晤談、我的困擾有關。我把我的問題反應給心理師,他要我不要想那麼多,他說,每一個人對小時候的記憶都是有限的,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留」下來記憶,只要它能被記住,往往對那個人具有某種意義,而我所要作的便是隨意地挑選一段被留下來的記憶就好,愈早愈好,不用擔心它是不是跟你現在的困擾有關。於是我挑選了一段。

就像是第一次晤談一樣,只要你隨意地在你的記憶(或是困擾)上開了一小段缺口,所有的情緒將以排山倒海之勢傾洩而出。然後,當你說到一半、當你能真正面對那個時候、那段記憶留給你的情緒時,一切都更為明暸了;你發現原來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對於自己現在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竟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那時的悲傷與歡樂,決定自己在面對某件事情時,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你會發現,現在自己各種的情緒、反應與行為,甚至是不經意的念頭,原來背後都擁有如此深厚複雜的經歷與緣由。這其實是相當激勵人心的,因為你知道,你的問題與困擾,並不是先天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個性與本質,而是逐年累積的經歷與行為模式;而正因為是後天的形塑,便代表了它是可以改變、可以調整、可以改善的。

再一次地,我幾乎是微笑著步出大門。雖然我的困擾仍然存在,但是兩次的晤談,讓我更加地認識它。它不再是莫名的憂鬱與煩悶,相反地,它的輪廓愈來愈清晰,它的根源漸漸地被定位清楚;它是可以被解釋的、甚至是可以被處理的。對目前(接受過兩次諮商)的我來說,能認識到這些,已經是相當令人振奮、令人滿足的了。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會面,不僅期待著我還能認識多少我原來不知道的自己,更期待透過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治療,最後,我的狀況能有所改善。


〔註〕在台灣,心理治療不論是在文化上或是在制度上,都不是那樣地貼近民眾的生活。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都會認為,只有重大心理疾患的困擾,比如說精神分裂、憂鬱症、躁鬱症、甚至自殺行為等,才有「必要」去看心理醫生。但是事實上,心理諮商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範疇可以更為廣泛;小自生活上的困擾、戀情/婚姻的挫敗、失眠、工作能力的評估與調適等,大至疾患的治療、認識自我與生涯規劃,心理醫生都可以作為我們一個更安全的傾吐對象、營造一個輕鬆且真誠的對話空間、提供我們一個深入檢視各種自身情緒與念頭想法的機會。只是很可惜的,在目前的制度上,台灣民眾並沒有辦法在健保途徑下「直接」尋求諮商治療,而必須透過精神科門診,經由精神科醫生的評估之後,再轉介給心理醫生。簡單地說,我們在健保底下是沒有辦法直接「掛號」進行心理諮商的,因為醫院裡根本就沒有這一個科別讓你掛號。如果你想不經由精神科醫生的中介而直接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目前你只能求助於坊間的私人心理門診,或是在少數幾家大醫院裡,以「自費」的方式進行諮商。我覺得,這樣的制度多少限制了心理諮商在台灣的推廣程度,是有必要加以改進的。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轉貼自 Solitude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看電影...很辛苦吧...

又一個友人,以憐憫的眼神看著我
緩緩說出"你們看電影的時候...一定很辛苦吧..."
Orz......

Y: 為什麼啊? (←看電影時向來只會躺著、趴著、吃著...)
友人A:因為你們學心理的啊, 一定都會去分析每個角色怎麼怎麼的吧, 就不能專心好好看著電影了...
正打算回話卻被搶話的Y: 沒...
友人B:啊職業病啦,這就是職業病!
友人A:哎唷~ 那你們會不會坐在路邊分析別人啊(怕~)
Y:╮(▔▽▔╬)╭

事實並未如此啊,
看電影時會不會去分析角色的性格、心路歷程,
不是每個學心理的人都會這樣,
而是觀者自己的特色、習慣或興趣等, 或是說對人(電影角色)的好奇
因此, 不是學心理的人就會有這樣的"職業病",
也不是有這樣的特色的人就是心理人.

其實,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電影情節有所感覺,
大部分的電影內容都取材自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
我們可能曾經經歷, 或可能感受得到主角們相同的情緒,
我們會有感想, 或對電影人物有些想法,
因為電影可能正上演著我們周遭生活的經驗,
也因為更單純而直接的理由~我們是人啊,
當然會對描寫我們的事物而有所感觸.

要說看電影時可能更容易有職業病的,
可能就是影劇相關科系的吧...
(例如:這個分鏡不好、這個表情不對、這個配樂出來的時機不佳...etc. 哇...好多 = . =" )
這會不會也是一種偏見~ XD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不能說的秘密【Secret】(PART 2 )


(圖引用自不能說的秘密官方網站)
「我該不該說...?」(有雷)

葉老師心理或許悄悄有著這樣的掙扎....,說是背叛,不說卻又憂心沒辦法幫忙到小雨。在一般人眼裡,小雨所說的光怪陸離且看似脫離現實的故事,的確很像得了精神分裂病的妄想症狀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身邊的親人有精神上的狀況出現,該如何去幫忙也是很棘手的,如果只是短暫的心情低落、焦慮不安或生活適應出現問題,到還簡單,只要穩定的陪伴傾聽,給予支持,就可以帯給對方莫大的幫忙(參考: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10.html),但是出現一些脫離現實或怪異的言行、極端的憂鬱,或者明顯的出現個性上誇張的轉變﹙例如:原本安靜的人變得異常的興奮、急躁、易怒、言行沒有節制﹚,此時盡可能鼓勵他去精神科會對他更有幫助,但要如何做呢?

通常人在精神上有脫序的情況時,也會失去判斷自己有沒有生病的能力,加上社會上對精神科給予的負向標籤,或對醫療體系的存疑,常會讓心理生病的人抗拒去醫院。說真的,在現實的生活上,的確會需要家屬連哄帶騙的帶病人來精神科就診、吃藥或住院治療,在精神科住院病房裡,大概會有一半的病人會說自己是這樣進來的,病人可能因此生氣且覺得自己被親友所背叛,這,真的是很不得已,但是又不得不如此的ㄚ,因為如果是嚴重且急性的精神症狀,藥物治療確實能提供很大的幫助,等症狀穩定,後續的復建治療、心理治療和親友支持才能發揮功效....

然而要怎麼做才不會像葉老師一樣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呢?盡可能的理解和傾聽你生病的親友的心聲,同理他的心情,並且以協助其調適壓力、改善睡眠或改善心情等中性的理由,試探性的與其商量就醫的可能性是最好的,如果多次嘗試仍無法讓你生病的親友就醫,而他又相當混亂,尤其是有傷人和自傷的危險時,強制就醫是絕對必要的,關係的裂痕待其症狀緩解時,可以透過理性的和他討論你做這個決定的理由,告訴他你的善意,或尋求醫師、心理師或社工的協助,可慢慢隨時間而消除....

當然,這過程中所需承受的辛苦和傷痛之大,恐怕是病人和親屬才能夠體會的,對親屬來說,這是個多麼困難且需要勇氣的決擇,在做心理治療時,心理師也常面臨不得不打破保密原則的兩難情境...(待續)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不能說的秘密【Secret】(PART 1 )


(圖引用自不能說的秘密官方網站)
「 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 (有雷)

當電影裡小雨和葉老師小心翼翼的傾訴著自己如何辛苦的喜歡著未來二十年後的小倫時,葉老師認真且友善的聽著,且答應他不會告訴任何人,我看到小雨的感激和信任,然而一轉眼,葉老師就違背了他的諾言,跑去警告小雨的母親要多注意小雨的精神狀態,跑去請班導要他多多照顧小雨,然後一樣和他們說「 這是一個秘密,不要告訴別人....」,當然最後結果可想而知,母親傷心且小心翼翼的拿著精神科藥給小雨吃,班長則把這件事當笑話拿來取笑小雨,沒有一個人想真正瞭解小雨,小雨因此變得更為憂鬱和退縮...

看到這裡,我想每個觀眾都會對葉老師白目和背叛感到到氣結不已....,然而,我心理卻是一驚,這樣的對話和場景對我來說是如此的似曾相似,好像在小學的班級裡,某個被老師欺負的小孩鼓起勇氣這樣和老師說過..,或某個被性侵的女孩偷偷和輔導老師這樣說...,或在心理治療,或在精神科裡,是多麼的熟悉.....

我是真心的相信,葉老師是出於善意,想要幫忙小雨,但這樣的善意在沒有弄清楚狀況和沒有和小雨先商量的情況下,卻成了深深的傷害和背叛...

然而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心理治療和學校輔導時,治療師或輔導者要如何做出對學生或個案最好的決定,又不會讓對方受傷,這,其實遠遠比想像中的困難許多,往往讓知道秘密的人陷入道德的兩難.....(待續)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當你遇到一個傷慟的人,你可以...

你可以這樣做:
1.徵得對方許可,才可以開始陪伴
2.全心耐心聆聽,支持對方
3.多聽少說,不評斷對方
4.真誠實際的關懷態度
5.陪伴流淚也無妨
6.適度的以肢體表達關懷
7.適度的表達自己哀傷的情緒
8.協助對方放鬆(如倒杯水 散步 簡單的運動 等等 )
9.鼓勵對方多休息與睡眠
10.舒緩對方的罪惡感和自責的想法
11.配合對方的信仰,陪伴對方禱告或誦經
切忌以下動作:
1.不說:不要哭
2.不說:時間會沖淡一切
3.不說:不要難過,你要堅強
4.不說:我瞭解你的感受
5.不說:節哀順變
6.不說:沒關係,你還有.....
7.不與對方爭論,或企圖改變對方的想法
8.不因好奇而發問,尊重對方的隱私
9.不阻止對方重複述說傷痛事件
10.不企圖解決對方的痛苦與困難
11.不提供精神藥物 如有需要應鼓勵其去精神科就醫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什麼叫心理學的ADD注意力不集中(轉載)

轉載至心靈園地留言版
http://www.psychpark.org/discuss/board1/show.asp?page=1&repno=13518

標題:什麼叫心理學的ADD注意力不集中
留言 : 好奇寶寶 時間 : 07/07/26(20:55:53)
我有看報紙的健康保健板,有一個英文的簡稱叫做ADD,是不是成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我想問的事,有沒有藥可以治療它,除了藥物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嗎?完畢^^

回應 : 1 SUN 時間 : 2007/7/29 上午 10:16:00
ADD全文為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的確是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疾病
您若是在學校看到一些長期容易分心 散漫 容易忘東忘西
但又沒有什麼破壞力的小朋友
只有在對有興趣的事物表現得特別好
他如果沒有智能的問題
也許要到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有ADD的問題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4)中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一個亞型
需要在七歲前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小朋友的話要注意一下有沒有以下的表現:
1、在工作中無法注意細節或會因粗心而犯錯
2、很難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維持注意力
3、當別人直接對著他講話時,沒在聽
4、不能依循指令貫徹始終,而無法完成工作
5、很難把工作或活動處理得有條有理
6、逃避、不喜歡或不情願從事需要持續花心力的工作
7、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很容易分心
9、對日常的活動仍會忘東忘西
如果在不同的情境(學校 家裡 安親班 等等)裡都有超過六項符合就要進一步檢查有無ADD
國內醫院治療的方法通常是用藥 利他能(Ritalin)和專思達
也有些會以心理治療教導因應注意力不足的小技巧
其實有很多ADD都在未就醫的強況下順利的找到自己因應注意力不足的方法


成人也可以看到注意力不足疾患的症狀表現
此為WHO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篩檢成人ADHD的簡短工具:
1.一旦完成任何計畫中最具挑戰的部分之後,我很難繼續完成計畫中的最後細節。
2.我很難有條有理的去做那些需要組織和規劃性的工作或活動。
3.我常忘記一些約會或是應該做的事情。
4.我常逃避、或是延後開始去做那些需要多費心思考的工作或課業。
5.當我必需長時間坐著的時候,常常坐不安穩或扭動手腳。
6.我覺得自己好像裝了馬達一樣,會過度的活躍、不停地去找事情來做。
如果有四個以上符合 就可能有ADHD的問題喔
但是這只是簡易篩檢表,如果有需要,歡迎再留言索取詳細量表喔!
更多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療方面訊息歡迎到心中會-心HIGH革命Listen to your heart!http://clinical-psychologist.blogspot.com/
參觀參觀或留言發問喔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我想可能牽涉到幾個部分:

  1. 精神科藥物可以治療幻覺和妄想症狀嗎?

    答案是:通常可以。雖然所需時間和困難度因人而異,但很幸運的是,配合醫師的藥物治療後,多數個案都能藉由藥物來緩解急性精神症狀 。

  2. 吃藥多久後可以完全消除幻覺和妄想症狀?

    答案是:因人而異。藥物經常無法快速而完全地消除所有症狀,緩解後的個案仍有時會有症狀。怎麼辦呢?醫生、臨床心理師、以及護士會衛教個案因應方法。然而困難點在於:精神症狀不像身體症狀那麼容易區辨,例如,個案可能不知道他聽到有人在罵他,是真的?還是幻聽?他感覺有人要害他,是真的?還是妄想?這些困難對病識感低(意即:不知道自己現在、或曾經生病了,覺得幻聽和妄想都是真的,只是別人不相信)的個案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一旦他們不覺得自己生病,就更不願意接受醫療協助、也更容易隨症狀起舞、或受症狀干擾而壓力更大。

    那麼要如何提高病識感呢?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能協助提升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病識感,臨床心理師經過評估個案當時的各方面狀況,包括是否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症狀是否相對穩定、受治療的動機是否夠高之後,會決定是否要安排治療、並設定治療目標。

  3. 發病後的會不會變笨或注意力變差?

    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相關的因素很多,包括發病的年齡是否為智力正在蓬勃發展的階段,若是,則勢必耽誤其正常發展、 又如,發病嚴重度和長度是否造成腦功能嚴重且不可回覆的損害、是否為吸食毒品引起…等等,都會影響到認知功能的受損程度。就我半年的實習經驗看來,其實沒受到很大影響的,也大有人在。

  4. 痊癒後還會再發嗎?

    答案仍舊是:因人而異。雖說早發型精神分裂病人通常癒後較差,但我也看過一個18歳第一次發病的女病人,在其後25年的人生中只再有3次短暫發作,且於43歲的現在,醫生給她改了診斷!她復健的優勢包括:病識感頗高,很能自我監控發病徵兆、規律服藥治療、長期心理治療、病前智力正常、家庭支持度也高、以及更重要的:她想要好起來的決心很強。像她這樣的例子並不算少,我也看到了幾個病人能在緩解後找到工作,過著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的生活,甚至也有持續將近十年都沒有再發病的!因此,不管你或你的家人朋友現在在什麼樣的各方面條件下罹患了精神分裂症!那都不等於完蛋了!每一個他身邊的人或是他本身的潛在條件,都有可能化為走向進步之路的元素的,這條路很長,但不論暫時的結果是什麼,一定會有收穫的!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心理師=靈媒?!

<場景一>
地點:街頭

登場人物:問卷小妹、Y
情境:Y被問卷小妹逮到,乖乖填寫著某街頭問卷


問卷小妹:啊~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說時遲那時快,
問卷小妹從Y的身旁跳開約一公尺遠 (這是經典畫面= =")
大喊:好可怕!你該不會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吧?!
Y:……………


<場景二>
地點:髮廊

登場人物:設計師、Y
情境:Y正坐著剪髮,與設計師閒聊著


設計師:啥?!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os~已經差不多知道他下一句要講什麼了)
設計師詭異的笑:那你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Y:……… = " =


<場景三>
地點:醫院-心理測驗室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做著個案的心理評估


個案:大家都說,有兩種人不能惹,一種是律師,一種是心理師。
Y:?
個案:律師是會用法律的伎倆害你,心理師則是會用心理的手段整死你!
Y:………… 囧" (哪裡聽說的?!)


<場景四>
地點:醫院-病房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要找新進病房的個案晤談


個案:你是誰?
Y:我是這邊的心理師,我…….
個案急忙打斷插話:我不要跟你說話!
Y:?
個案:我叔叔說「遇到心理師,什麼話都不要說,不然你不知道他們會用什麼手段對付你!」
Y:…………Orz…………
( ╤__╤ 嘆… 這位叔叔有被心理師欺負過嗎?!)


<場景五>
地點:醫院-病房會議室

登場人物:醫療團隊成員
情境:團隊會議,住院醫師正報著某個案


住院醫師:早上查房,某病人狀況還不錯,只是擔心的說「我"擔心"心理師會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
負責該個案的Y:…………


--------------------------
族繁不及備載………
--------------------------


有那麼誇張嗎?
心理師不是算命師啦
也不可能用奸詐的手段害人啊~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這也算是污名化嗎?╤__╤ ~泣~)
心理師不可能"一眼"就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尤其在毫無互動、或其他背景資料的基礎下
我們是不可能有"讀心術"的能力啊 (這可不是科幻、靈異片的劇情)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猜"中對方的心思
那大部分也是基於我們對對方的行為觀察、
互動時所蒐集的一些資訊、及連結情境脈絡等線索來推估對方的狀態
這麼說起來有點像情報員吧


在多年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臨床訓練下
我們對人們的行為變化有較高的敏銳度
(如:在哪些情境下對方的語調提高、眼神飄忽不定或手勢變多等)
此外,對人們遇到特定議題時會產生哪些想法、感覺、行為,
也較有基本的推論與瞭解
所以,藉著專業知識與敏感度
我們才能試圖推估對方的想法、感受
再由對方的反應來評斷我們的推論是否正確
再重新修正判斷、再提出推論假設
這機制很複雜吧
就像玩球一般,我們拋出了一個球,
對方接到我們的球後再拋回來,
雙方不斷來回進行,這場遊戲才較能繼續下去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再澄清~
"心理師不是靈媒之類的啦"
更不可能去害人的……(~> <~泣…這個誤會更讓人心酸~)

有顆助人的心可是成為一名心理師的基本特質喔~

所以,若有任何雜七雜八關於心理的問題
歡迎大家來這裡交流吧 :)

啥咪是心理治療?!

想更瞭解我們,心理師公會網頁有篇文章可供參考喔!


http://www.atcp.org.tw/article_ok.php?tid=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