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預防










這一期公會的蝴蝶飛訊裡頭,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面對克魯曼所說的蕭條經濟 (depression economics) ,我們的老友精神科醫師當然會接到不少depression的新個案,投以百憂解或樂復得,十分鐘就打發上路,一邊微笑「危機就是商機」,「發現了藍海市場」。但心理師若還是那兩招「心理恆賤」和「心理滯聊」,不懂得向初級和二級預防的上游業務出航,和社區、企業或學校聯手,那就只好「看得到吃不到」,繼續在醫院評鑑制的保護傘下,孤芳自賞,顧影自憐了。~摘自蝴蝶飛訊第13期,黃龍杰心理師

I can not agree more.

對於前輩們跳脫醫療模式轉向二及預防的概念,我既驚喜又佩服
雖然自己仍在醫院的保護傘下運作,仍試著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到治療裡

例如,今天和個案的最後一次晤談,恐慌症的個案,一開始還以為自己是憂鬱症
「但是,你也有些災難化的想法喔!」
列舉數個之前在晤談中談到的例子,個案逐漸了解,自己對於未來是悲觀的

「所以經常感到不安,是嗎?」
個案點點頭,我說明各種負面想法如何導致憂鬱,但也提到個案潛在的樂觀因子:
「像你第三次心情比較好的時候,覺得自己『想開了』,如果對許多困難都能這樣想的話,就能夠避免自己憂鬱喔!」

個案微笑,我想她懂了


許多個案的診斷並不是憂鬱症,但都可以嗅到一些前兆:
對自己的失控感到無奈、絕望
對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對未來悲觀、過多的罪咎感
原先的各種焦慮症狀到後來合併憂鬱情緒,甚至演變成憂鬱症

在思考模式尚且具備彈性,悲觀還未根深柢固時
個案關心並急切想知道如何避免憂鬱
還有力氣作記錄和自我監控時
或許才是認知調整的黃金時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