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連結

直到今天感到與個案的連結,才發現這陣子做治療,都只是在工作


恐怖ㄟ~~


知道這樣就代表了看症狀而不是看人,想著怎麼把問題解決而已


今天,或許是工作量比較輕,心情悠哉又溫柔
個案進來了還是很憂慮的臉,我仍然是傾聽和同理
但這一次很不一樣,我把他當成自己的夥伴
像是認識一陣子了,有默契的夥伴


談著談著內心有股隱微的震盪
好一陣子了,對方,只是一個「個案」
說的,只是另一個類似的議題
失去了個別性,失去了情感的連結
只有公事公辦,速戰速決


真是很難形容的感覺
如果有超知覺儀器測量眼神接觸的品質,大概就可以測出不同的波長


我了解原來,同理和傾聽,也可以很表面
也可以只是一種技術,待著目的性的、疏離的、公式化的….


某些道理看似簡單,卻仍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日積月累的轉介單中偏離
而把人本作成本人的可能性,也將會一直存在
一直考驗著自己

4 則留言:

Yihsuan 提到...

恐怖ㄟ~~
我也想說這句話 cc :D

因為Chu-ching 的反思與我最近看的一本書 觀點很相近,
那位治療師非常重視"關係"療癒.
她認為"診斷"、"標籤"只是安撫治療師的內在焦慮罷了,
有時只會帶來負面效果.

治療並不是單行道

雖然我們理論上深知這個道理
但實踐上有時卻仍深陷其中
總是想著"我"該怎麼治療 對個案比較好
到頭來 只是在安撫治療師"本身"的焦慮

書中有一段內容觸動了我

"每個治療師被這份工作吸引的原因,
不但是為了處理坐在另一張椅子上的人,
恐怕也是為了處理自己內心的議題"

雖然常看到這樣的省思
但每看到一次 就觸動一次
因為這也提醒著我
治療室中的個案 其實也是反映著自己內在的某個面向
他們如實的是我們生命中的夥伴

治療關係
真誠溫暖 與 客觀界線 還是可以同時並存的

只是
菜鳥的我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囧"

對了
剛剛提到的那本書
"美聲男子" 張老師文化出版
薄薄的一本
我剛開始翻而已 :P

Chu-ching 提到...

是阿
有時候遇到類似議題的個案,就好像在參加病友團體一樣...哈哈

匿名 提到...

潛水了一陣子
現在又開始實習了,
真覺得要在「過程」和「目的」中達成平衡是不容易,
而且這似乎需要經過不斷的接案才可以修練好的><

Chu-ching 提到...


工作就像是沒有終點的人生實習
大家乾八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