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問號

"慾望城市"裡,凱莉的文章總是充滿問號


當時我想奇怪,這種沒有結論的書應該沒有人要買吧!(起碼我是不太有興趣的)
後來不知不覺,自己的文章也是充滿問號
阿,就是這樣吧,愈發感到人生歷程就是沒有一個確切答案
只能一邊探索一邊發現,問題還真多


作治療到目前為止,覺得自己知識技術沒長多少,倒是有個顯著差異--對於不確定性的接納度和容忍度
剛開始接個案,每遇到一個就拼命去找書,找文獻,找"解答",天真地以為可以更了解並幫助到個案

錯了


除了個案的多樣外,重要的是人心的複雜度往往非書本能夠描繪想像
個案的症狀在變,想法在變,周圍的刺激在變,就連資源也是會變的
而治療師的能量也會因精神體力能量狀態呈現波動狀態
漸漸的,書唸得慢了,或是當自己只有少許能量
會把知識擺在一邊,先集中精神聆聽
幸好,個案再怎麼變,對關懷的需求卻是普同一致的


我發現,治療師的當前任務可能並非搜羅一堆和疾病治療有關的知識技巧
可能是,培養同理心,尤其是在即使個案表現被動,冷漠,失望,敵意,甚至攻擊時,仍然百折不撓的同理心
回顧幾個個案發現,個案沒對自己負向移情時要同理很容易
態度敵對時,治療者要同理就很難了
總是會顯出身為一個人會有的七情六慾,或反射性地防衛(可能是用很隱微的方式表現)
就像前面一篇"倦怠",睡了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介入其實還是一種防衛
(治療師自己會找藉口合理化行為才是恐怖~~)



不帶防衛地面對質疑和敵意,同時真誠同理個案,真是需要修為
然而,還真要感謝個案,治療師的自我學習基本上自己還是最大的受益人
心胸逐漸開展,跟周圍的人互動似乎也平和多了
難怪亞隆的小說裡,治療師和個案的治療角色總是混淆不分
透過治療反幫了自己一把,那到底是誰治療誰呢?


療效,有時很難描繪的
就如同治療師自己不帶防衛地面對攻擊以後,對個案的潛移默化
這種東西是很難量化的
而每一次的頓悟和改變,就會帶來多一分的感恩
對關係的承諾,對個案的意氣和刁難的容忍
凡此種種,均維繫了重要的療效因子--關係


因為沒有經驗,或缺乏信心,一開始總是相信看得到的東西(結構技巧之類...)
如果把眼睛矇起來,就會專注修練其他感官,看不見的東西就有機會被開發
闔上書本,對於理智化的我,是一妙招
封閉左腦,只好啟動快生銹的右腦
才有機會感受,真誠交會帶來的感動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唉V的悟性真是很好很好~~~:D

匿名 提到...

一開始努力想成為「諮商員、心理師」,所以不停地把知識、技巧、理論往身上裝備。
後來才發現,如果「自己的心」不鍛鍊起來,裝備不過是無力承擔的重荷。別人手中的利器在自己手中只是笨重的傢伙。

踏入心理師的世界,才驀然發現要重新學習當人。曾經為了「專業」暫時拋開的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又重新回到意識之中,並洗亮出新的意義。

心理師、人、心理師、人,感覺像左腳右腳般地前進。

Chu-ching 提到...

"別人手中的利器在自己手中只是笨重的傢伙。"

真是貼切 :)

文學 哲學 宗教 藝術....

上次督導時我分享了一個挫敗的經驗
拉拉雜雜扯了一堆
督導盯著我, 一語不發, 最後蹦出一句:

多看點小說吧 !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