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團體中有個有趣的年輕成員
總是用爽朗的笑聲將團體綴得熱熱鬧鬧
總是帶頭炒些無厘頭的話題 丟出一針見血的但嚇死人的回饋


這些回饋的建設性
像焦慮之於工作效能的倒U字模型:
中等焦慮會有最佳表現 太低使人顯得焦點分散漫無目標 太高又過於尖銳充滿防衛性的投射
這些表現隨著不穩定的症狀發作 起起伏伏
高焦慮時團體中會有股緊張的動力
因為此時的他會像座拉緊的弓 只是不知箭頭指向何處
瞧見無情的攻杵弄得成員們惶惶不安 血脈噴張 帶領者只得拼命降溫滅火...


有一次 試著努力引導讓他看見自己的極端想法並且給予人際互動的技巧指導
只見他像滑溜的泥鰍般 露出一貫天真無知的表情
開起無厘頭的玩笑製造一堆煙霧來模糊焦點
我有些急 更具體地指導他該有的某些行為並且一步步指示
他走了一會兒 便像個幼稚孩子開始蛇行大叫跑跳
怒了我~~追在後面一邊喊叫一邊想抓他回到正軌


我累了
慢慢地拖回原地 與社工師並肩而坐
兩個人的臉上有一樣的疲倦和無奈


突然間 遠處傳來杯盤碰撞的宴會聲
尋聲而往 團體成員正圍坐著圓桌 悠閒地用餐聊天
(包括剛才那個跑給我追的死小孩....)
他們彼此大聲交談 熱絡地互動 臉上都堆滿了微笑

心念一轉 回頭過去對社工說:這不就是很棒的團體互動嗎?






然後鬧鐘響了 我狼狽地起床匆忙整裝才發現自己調錯了時間早起半個鍾頭
昏昏沉沉來到醫院 等腦袋清醒一些了 開始回味這個有趣的夢


回想自己之前不斷強調的:把日間病房當作一個小學校 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在生活裡
強調醫院不是終點 是學習的中繼站


然而"叔本華的眼淚"中 深刻地體驗和衝擊不正是引發頓悟的元素嗎?
成員們在團體進行甚至終了的數年後 不是還自發地在咖啡店聚會嗎?
日間病房提供的關係不是關係 只是教材嗎?
已經身陷心理囹圉備感痛苦煎熬的個案們 還有多餘的力氣積極地探索和學習嗎?
還是 團體裡頭的東西根本就不是用來"學習"的
是透過深刻的關係建立和連結以後才會有的體驗然後變成種個具有意義的人生里程碑
才會有應用和類化? 甚至就算沒有 well 那就是一段深刻的情感浸盈?


所以要催化的是某些特定的互動原則或技巧嗎?
還是先鼓勵大家投入情感於團體成員中 讓他們自發性地發掘和體會?


我沒有答案 而且又要上工了
只覺這夢 真是有趣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