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審判

心理師實習期間
一位門診的個案讓我印象深刻
是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
由爸媽陪同過來
初步看起來
表情憨笑,呆坐著
穿著的衣服與其年齡不太符合
看起來應該不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總有一些特定的服裝樣式)
所以我的第一印象
覺得這個案可能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吧
不過心理測驗的轉介單上卻寫著強迫症、焦慮疾患
更令人擔心的是需排除精神分裂症(註1)
看見個案爸媽的著急樣態
露出不安的眼神
我的心不免揪了起來


衡鑑過程
個案的表達表淺,回應簡短 (多只回答「有」、「對」等)
所使用的字句貧乏,言談幾無內容
表情僵硬、也沒什麼反應、呆滯狀
與人的互動沒什麼目光接觸、也沒有動機
(不是不想與人交談的那種樣子)
我開始擔心著個案的狀況…
與個案母親的晤談後
又看過個案母親帶來的他院舊病歷
只能說...要排除的精神分裂症診斷
可能性又更高了...

那位媽媽說著…
個案整日將自己反鎖在黑暗的房內,只有在自己想吃東西的時候才出來
幾乎已有一個月沒有梳洗,也約有半年沒再踏出家門一步
不時懷疑著別人偷偷給他下藥、也常有喃喃自語的情形
在情緒激動時,有時還會出現攻擊母親的行為…
那位媽媽邊描述邊掉淚
我皺著眉頭
當下能做的似乎只是傾聽,給些情緒支持
衡鑑的當時也無能為力…

當那位母親含著淚問"請問您,這小孩以後還有可能恢復正常嗎?"
我呆了一下
試著委婉地告訴那位母親
"要完全回到像以前的樣子,機率可能比較小"
(那孩子以前是明星高中的學生)
當下
我只有一種感觸
雖然是待在精神科
照理說應該不會有判人生死的感覺
但此時我卻有同樣的感受...

早期發病的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發病)
通常是一持久的慢性病
癒後不是很好
能維持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功能是復健治療的目標
至少...
以目前的醫學發展
精神分裂症也沒有所謂特效藥
雖然仍存有個體性差異
不過功能的降低的確是可預見的...
但...我該告訴那位母親嗎??
在精神科雖然不會直接判人生死
但去告訴他人"他的至親 功能會逐漸喪失"
除了讓人難以接受
家屬所需負擔的
還有後續更沉重的照護
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更令人寒心的審判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悲觀
(糟糕…這個結尾很虛… = =")
不過,老話一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生理為主的藥物治療
持續穩定的服藥、定期的回診對個案的癒後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家屬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以現今不斷進展的醫學研究
有效治癒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也是可期待的

註1:精神分裂症主要有幾種症狀,包括:(1)妄想、(2)幻覺、(3)解構的語言(如:語無倫次)、(4)整體混亂或僵直的行為、(5)負性症狀(如:貧語、情感表現平板)。不一定每一種症狀都會出現,只要有其中一、兩種症狀非常嚴重,嚴重至影響他的整體生活功能,且出現的時間至少延續六個月之久。
更詳細的精神分裂症的介紹可參考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相關書籍。

P.S. 不知道這樣寫會不會很難懂 = =?

3 則留言:

Chu-ching 提到...

身為一個評估者 大概就降了
但身為一個人 還可以作什麼呢?

有時我也會在"角色"這個議題上擺蕩
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如果只是白紙黑字的條文規範 那也就罷了
偏偏我們的對象是人 和人的心
一旦放到這樣的範疇中 角色的界線就模糊了

有時覺得責任感愈重的人 角色就要愈清楚
否則將會是難以言喻的負擔
但在僅作好份內工作的同時 是否也會失去
臨床心理師的人性光輝
得失之間該如何取捨呢?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個學期聽到這句話很多次 發現這是人人想達到的境界
巴不得自己趕快跳到七十歲吧!

Sun 提到...

呵呵
那時就要叫七十歲的朮君

鄭大師 或鄭奶奶

小蛋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