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菜鳥物語

昨天跟督導討論到 身為一個新手的擔心
許多病人到醫院來作心理治療 不免將之和藥物畫上等號
即 期待速成

順著降的期待
我也會努力地在第三次會談以後 試著讓他感受到治療的效果
或至少作點什麼表格或單張讓個案帶著回去
就像來到醫院就一定要打個針吃個藥 彼此都比較有踏實感

督導斜著頭 問我為什麼一定要是看的見的東西
我....我....我...
(心理吐著舌頭想說醬比較有安全感吧!
也在猜這個問題應該跟她以前受的動力學訓練有關 XD)

其實
可以請個案整理自己前兩次晤談的收穫是什麼?
多了什麼樣的自我了解? 對問題的整體感受變化?
順便教育個案,其實心理治療不僅是具體的症狀下降
隱晦抽象的改變歷程不可少,也更可貴

個案至少透過心理治療定期地回顧自己的狀況
不至於終日埋首工作或忙於生活瑣事,忘了照顧自己的需要
至少開始學習內觀,透過監控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其背後的動機,原因
至少,觀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事件引發了內在的震盪

講究具體成效的社會價值觀,使許多個案壓抑情緒,強調理性和認知功能
也將內在歷程的評估與了解排在生活順序的末位
當我們彼此都了解此一歷程對於病症痊癒的重要性
對於個體整體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就能夠培養出一個溫和前進的默契
不會對於"有效與否"終日惶惶不安

若個案始終無法了解這一點就算了
身為心理師 一定要對此深信不移
培養psychological mind是件最累人,因為看不到具體成效而吃力不討好,
但也是最為寶貴的過程
因為這等同於敎個案自己釣魚 而不是只他們魚吃

說到這裡
突然覺得,一次晤談收個五百元應該不為過
哈哈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嗯~~~~~~~這點真得讓人擔心!
真是篇值得好好想想的好文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