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一週工作 4 小時》:釐清時間管理

引用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5973132
作者提摩西.費里斯說:「我對於時間管理只有一個看法:別管什麼時間管理。」——看到這段我有點納悶,時間管理怎麼可以置之不理呢?但是繼續看下去,我發現《一週工作 4 小時》講到了關鍵處。越注意時間管理的人,越容易以工作量來評估成果,越容易以為把時間用完就是善用時間,其實時間管理的真義是:排除旁鶩,並且節省出更多時間給自己。嚴格來說,一天不該做太多事,不該想將分分秒秒填滿大大小小的工作。一般人最常用忙碌當擋箭牌,避免去做重要卻關鍵的事情。職場的「忙碌表象」幾乎是無所不在:你可以打電話給幾百個不符資格的推銷對象,重新整理 OutLook 的聯絡人,在辦公室四處走動,索取你壓根不需要的文件,或是在你該排好工作優先順序時,卻把玩 iPod 好幾個小時。

 
《一週工作 4 小時》——劈頭就問讀者兩個問題:你是在生產,還是在活動?」你在虛構要做的事情,好躲避重要的事嗎?」如果我們一天至少問自己三次,所謂的「忙碌表象」便會被破除。作者在這本書用很簡單的觀念釐清,便讓我豁然開朗,知道自己問題的所在。它區分了「有效」與「有效率」。有效指的是做接近目標的事。有效率指的是以最精簡的方式執行特定任務(不管是重要或不重要的)。有效率卻不太有效,或是有效卻不太有效率,這兩種,是這個世界常見的模式。  

(一)把不重要的事情做好,不會讓事情變重要  
(二)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做好,也不會讓工作變得更重要  

作者請我們謹記這兩條真理。
《一週工作 4 小時》尤其強調:你做什麼事,絕對比你怎麼做還重要,雖然效率很重要,但是如果沒用在正確的事上,等於徒勞無功。這讓我想起,另一本業界推薦的書《這一生,你為何而來》,有位教授舉例說明什麼是均衡。他拿出一個大玻璃罐,裝滿大石頭,然後問學生:「這罐子裝滿了嗎?」學生點頭,然後他拿出小石子倒入罐中,將空間塞滿,再問學生:「這罐子現在滿了嗎?」學生都同意罐中已經沒有空間了。然後教授又倒入沙子,再問同樣的問題。這次學生小心翼翼回答:「是的,沒有東西可以再裝進去了。」  
但是,教授又倒了一些水進去,直到水滿為止。現在,這個玻璃罐真的裝滿了。這位教授說明了達成均衡的基本道理:大石頭代表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小石子、沙子與水代表的是瑣碎但緊急的事情。如果你不先把大石頭放進去,可能就會被小石子、沙子與水所占滿。如果你從來不處理大問題,生活就會失去意義與熱情。
《這一生,你為何而來》的這個例子,與《一週工作 4 小時》強調的是同樣的觀念。不過《一週工作 4 小時》這本書談得更實際,提供給我們更多職場的法門,它再度用簡潔有力的說法,把我說服。我們來看看以下兩個倒裝句,如何把握觀念與實務。  

(一)只做重要的工作,縮短工作時間(八十/二十法則)  
(二)縮短工作時間,只做重要的工作(帕金森定律)  

《一週工作 4 小時》請我們衡量事務的重要性,有哪些事情是花費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卻可以帶來百分之八十的成果。這本書請我們以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縮短時程,壓縮完成期限,強迫自己心無旁鶩,保持專心,防止拖延。這些日常生活該培養的原則,遠比啦哩拉雜的「時間管理」來得關鍵太多,來得有作用的多。
《一週工作 4 小時》這本書的附標是「晉身新富族」,它期待的是讀者們做到生活型態的新規劃,創造自己的更多自由時間與空間。它的內容豐富,確實值得推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