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覺察

我們需要幫個案覺察嗎?


這個問題 在治療室裡的答案是否定的
但在日間病房的團體裡 我卻搖擺不定...

A喜歡當著一大群女生的面 說他的黃色笑話
在互動團體裡面 B終於忍不住發難了
但是 基於一種罪惡感 (或說對於人際的不安全感)
這位大姐在下課時間卻自打嘴巴地大啖電影"色戒"的議題
聽得我 腦袋都渾沌了(不用說剛才被教訓一頓的A...)


如果反映 A絕對是有能力理解她為什麼會這樣作
並有可能因此去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 和B的界線
問題是 需要引導他去覺察B的微妙心思
問題是 覺察的自發性在他進入Day Care以後似乎起起伏伏 不太穩定
而界線是A和B雙方的責任


雖說Day Care是一個小型社會
讓成員在其間自發地學習人際和社交技巧 才不至於太過依賴
或說被機構化 失去自主性
但這又是組成份子迥異於真實世界的小型社會
一方面是為了學習 另一方面 說難聽點 是為了方便管理


千萬別小看長期患病和服藥後對認知功能的殺傷力
這一點 漸漸地成為我心裡想要逃避的痛


回到老問題 要幫他們覺察嗎?
這個問題就像 要幫他們吃飯 洗澡嗎?
對於一個能走能動的人來說 是用膝蓋就可以回答的廢話
但對全身癱瘓的中風病人來說 同理可證

難就難在
在醫院 在精神科病房(不是門診) 有時候你難以決定要把他們的病看成多重?
要給多少幫忙? 要留多少空間? 要抱多少期待?
而有時候 狀況緊急到你無法有太多時間思考這些問題

4 則留言:

thend 提到...

我很好奇為什麼在治療室裡,心理師「不」幫助個案覺察? 如果不這麼作,我有點不知道心理師該作什麼了。你所謂的「幫助」是什麼意思呢?

Chu-ching 提到...

先釐清"幫助"的意思
其實是指自己覺察了以後,告訴個案

但就我的經驗中,這樣的告知好像無法使個案成長,常常是我覺察了一堆,個案木然
或者他似乎恍然大悟,然後自覺無能
更有甚者,期待你提出什麼其他高明的詮釋

說穿了,給他魚吃而已

所以我想,還是要敎他怎麼釣魚才好

Chu-ching 提到...

至於怎麼敎他釣魚呢?

目前我還在遏止自己因為對治療進展的焦慮為個案作太多事的階段
停下來以後,回歸到一起了解現象的層次
發現當你很想要了解一個人到最後
他會開始想要了解他自己

Chu-ching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