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塗鴉與夢境》--涵容與詮釋的藝術

《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

初翻此書就被其中Winnicott細膩的述說風格所吸引
忍不住就把他買下來成了我的枕邊書之ㄧ

Winnicott總是非常包容的傾聽孩子的心事
即使孩子有困難用語彙將自己的困擾給說出來
但是Winnicott還是能夠透過和孩子玩塗鴉遊戲 以及傾聽孩子對夢境的描述
來讀懂孩子的心事 用孩子懂的語彙把他讀懂的和孩子說明過一回(其實就是詮釋)
孩子總會在Winnicott做出解釋性的回應後"鬆了一口氣"
好像自己的心事終於有人可以了解而不再孤單無力 不必再覺得自己很怪異
更重要的是"自己"還能夠繼續被接受
抽象的心事(潛意識)變得可以用語彙所掌握後 孩子就有辦法去思考和處理
而這些心事往往迴繞著兩個議題:剝奪的創傷和對愛的渴望

這讓我想到我小時候常幻想有一個人能和我有心電感應
這樣我說不出口的心事就可以輕易的被那個人理解..........

讀這本書最大的體會是了解到
原來詮釋不是一種教導
治療師詮釋的療效並非透過告訴個案他不知道的事情
而讓個案學習到新的觀點進而改變
而是治療師把個案所說的事情經過消化
再用語彙去更貼近的表達個案沒有說出口的心事
個案因為被深度的了解而開始有力量去思考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治療師所說的是個案早就知道但無法用言語精確的表達的事情

最後引用Peter Tizard所說的話 :
「若說他十分瞭解兒童,我會覺得這話聽起來虛假而有施恩意味;倒不如說兒童了解他,他和他們是一體的」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上面的留言不要點進去
疑似病毒網頁....

Chu-ching 提到...

太好了
最近也想買些枕邊書來看哩....
(認知行為治療對我來說真的有些無聊...)

Chu-ching 提到...

(嘆氣)
對於急於想緩解症狀的個案來說
認知行為治療就像解藥一樣
雖然有時作起來沒有什麼fu
但總可以使他們滿足地回去
因為 這方式讓人覺得"有收穫""有在做事"
(一些職場上的強人尤好此道)
總覺得治療室只是加油站
油一加滿 個案又開回高速公路去廝殺了...

我的心理有著深切的期待
套句基督教友常用的話"全然的生命改變"
是一種自己去思考 探索 發現 的過程
而不是張大嘴巴"我快餓死啦 快點給我吃些什麼吧~~"

不過表面效能的好處是
持續餵養個案的同時 關係可以持續下去
彼此熟了以後 閒話家常的機會來了
有血有肉的東西來了
原來看起來不重要的"瑣事"
或者個案原本並不想談的"私事"
卻是重要的治療素材....

話說回來
維他命雖然營養卻沒什麼味道
治療
還是要吃點天然的 美味的食物
才有趣哪

Chu-ching 提到...

上了"給孩子的比喻"工作坊
瞭解到故事和畫畫,都是跟孩子建立關係的好方法

這本書中提到的案例,的確都是相當開放且溫和地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他們的內在世界
就好像說故事,一樣著重在"發現"而非"構思"
重點是跳脫了是非的二元觀點,用一種新的架構,可愛的圖畫或意像,更讓本來令大人擔心的事情變得可愛又有趣
有了接納,轉化就開始了
或者說,就有了繼續往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