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非常講究孩子的思考
並且認為只有在一個無條件接納的環境下,孩子會有最大的思考力
這樣的能力推著孩子去做是非判斷,而非外在賦予的
(這使我想到之前sun推薦的一篇,關於遊戲治療結構程度的文章)
其實我相當贊同這種說法
是在治療方面-相信一個人自發性的改變起源於思考
(或者說"頓悟"-了解行為背後的因果關係)
今天在帶團體的時候有一種感覺
即使我聲嘶力竭地引導大家去檢視內在的感受和需求
觀察他人的回饋,從中修正原本偏誤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成員們看來是沒有catch到我的用心 只是一再地重複以往的因應方式
我有點灰心,跟護理師討論:
同學們已經習慣每天報到
慣性使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同儕寶貴的回饋變成閒聊的瑣碎渣子
來日間病房就像例行公事,上課,下課,烹飪,作園藝...
一切順其然,失去了問"為什麼"的能力
然而,了解為什麼,可以讓事情變得有意義
不只是盲目跟隨,或複製,而可以主動調整或追加
成員們找到一個暫時棲身的地方,卻不打算離開
若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何苦面對外面紛擾的世界?
因為不是在為未來作預備,所以也毋須努力
丟再多東西給失去了自發性的成員,也是石沉大海
或許找到一個可以讓他們向上成長的動力,才是當務之急吧!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我思,故我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後來我找了看起來是有動機要了解自己的個案
作一對一治療
團體中的行為便成此時此刻的素材
反應真不錯
動機還真是很重要阿
十分力氣可以幫一個人從零到一
卻可以幫助十個人從一到二
臨床實務還是有很多現實面
自己的時間力氣有限就是其一
求助的人很多是其二
有時工作需要成就感來滋養是其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