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再省思--Day Care

結果興沖沖地跑去跟team member討論我的想法
無奈被潑了一盆大冷水(哈...哈啾!!)


SW:妳的想法很好 其實我們以前有討論過喔!

OT:嗯嗯 結果證明是....病人無論妳給他們什麼,他們都是比較被動的態度
老人家嘛 把這裡當作養老的地方 年輕人嘛 也不是沒有安排工作
只是他們有些好高騖遠 覺得像資源回收啦 送餐的工作實在辛苦又沒成就感
一個禮拜就回來說不作了 問他們想要什麼工作
什麼業務員啦櫃檯啦對他們來說壓力太大 弄得高不成低不就

PSY:那那那....比較有現實感的人呢?他們總會找一個符合自己能力興趣的吧!

Nurse:他們,他們早就千方百計地出院啦~~
看看這個setting,不遲到早退 請假外出的生活常規,這是中小學生的管理法
為什麼會有人願意留下來? 或者 願意留下來的都是在什麼情況下?
不是萬不得已 誰會願意待在這個精神科日間國民小學?
他們若有足夠的自主性 就會像某些人一樣拼命想辦法出院找工作了

PSY:........

所以,所謂職能心理復健也非不可行,但比較適合求職動機高的人
求職動機高的人就是出院動機高的人
就是,不會長期留在這裡的人

SW:不過還是可以針對個別需求作IEP啦!
(社工看我一臉沮喪的樣子...)

所以我們的課?

SW:最基礎就是透過課程了解他們每個人心理的想法,讓他們覺得被關心
這也是他們的需求阿
有些比較退化了的成員 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刺激
這些刺激也可以讓他們維持在一種狀態,更好的時候可以激發他們的想法和動機
雖然短暫 但長期下來還是好的....


說到這裡,我明白自己誤解了成員的需求了
這裡不是職業介紹所 這是一群不幸的人
我們可以給的
其實是更多的了解和關心

而我 關心有餘而了解不足
倒容易變成一廂情願地付出
看來 來是要多了解個案才行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擔心

剛考完的悠閒時光才剛過24小時
就被公布的答案給打亂
於是又開始忙著對答案和申復
我想我真是閒不下來 有點事情作 老實說還滿踏實的
其實自己計畫放空一個月
這一個月就來慢慢弄發表的事情 幫老闆作點事情
其他的時間就來享受自己久違的假日 作一些原本一直想作的事情
享受緩慢悠閒的時光
但是還是有許多事情打亂的一池春水
其中之一是朋友覺得應該要趁放榜前好好把握身邊的工作機會
而現在正有這樣的工作機會.........

我開始有點焦慮和搖擺
開始留意起徵人啟事.....
但心理我覺得現在時機尚未成熟
我想要改變從大學畢業後就不斷急著讓自己投入下一個工作階段的模式
我相信錯過了這個 會有更好的安排...........

但是 心底還是有些擔心........
唉 人生真麻煩!!! 相信自己真不容易.......

省思

最近發現
日間病房帶的心理團體,可能不必然那麼符合成員的需要


檢視日間病房的心理團體內容
老實說,許多其實是為了心理師自己的學習,而非為個案的
各個課程之間沒有緊密的配搭
心理社工職能護理,每一堂課上的東西彼此無關
也就可惜了原來能夠達到的綜效


我們的夥伴很多是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
細究讓每一群人感到幸福的原因
老年人非常需要家庭支持和年輕一輩的敬重
年輕人想要證明自己,想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中年人和年輕人一樣,但多了一份恥感,少了一份勇氣
我發現,職能復健對於中年以前的成員非常重要

我們教導的許多人際互動情緒管理雖然實用,卻很難使成員在無動機的情況下運用
但,讓工作順利維持,卻是很重要有效的動機



最近想要參與病房成員的職能復健,看看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成員已經參與販賣團體和院內送餐工作
想了解,在這過程中他們需要哪些社交技能,遇到哪些障礙
針對此設計心理課程
我想這樣,應該比較實用


附帶一提
我也愈來愈覺得亞隆的團體更適合用在門診個案
或至少,對於自我探索和心靈成長這一塊有興趣的住院病人

about love


關於邊緣性人格疾患的心理治療
最近新興的辯證行為治療可是專家
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特性就是對關係和自己充滿了矛盾
起因於無法統整好和壞的觀點
像是鐘擺般總是辛苦的在黑白兩極間擺盪
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灰色地帶

辯證性行為治療就對症下藥 強調世界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
本來就可以有黑 有白 也有灰
所以治療師可以同時全然的接納個案 但是又可以讓他改變破壞性的生活型態
最經典的莫過於當個案以生命苦難的放大鏡看待自己的缺陷 並且萌生自殺意念時
(例如:我怎樣的沒辦法減肥真是太失敗 我還是去死好了)
一般的治療法會試圖想拿掉個案的放大鏡 點出他思考誇大之處
但辯證性心理治療則會拿一個更大的放大鏡出來
治療師會天真的說:天阿 真的是這樣ㄟ 那我覺得那些去減肥中心減肥失敗的人應該全部都該死
這時通常個案會跳出來反駁治療師的邏輯 而達到暨改變又接納的效果


然而這個治療法的精髓卻不是在於令人拍案叫絕的技術和理念
而是在於很基本的接納和愛....
其中我好喜歡的是此治療法創始人Linehan所說的

『Acceptance can transform but if you accept in order to transform, it is not acceptance. it is like loving. Love seeks no reward but when given freely comes back a hundredfold. He who loses his life finds it. He who accepts, changes.』
關於愛阿 人活著誰不希望被如此全心的對待......
而能拋下自己的執著和希求如此全然的給予的人
又是多麼美麗和神聖.......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見鬼了

今天很見鬼的同時收到之前一位個案的抱怨 和 另一位個案的褒獎
但是我那見鬼的完美主義卻念茲在茲個案為什麼要抱怨我
不是第一次 以前就曾經被說過我.....detached
醫師也很好奇為什麼BPD個案我老是作不起來

雖然我有一千個為自己辯駁的理由 但老實說聽到這種抱怨
還真他媽不爽....


正當我氣弱游絲地在網路上閒逛
很見鬼地看到這樣一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graceswr/article?mid=1565&prev=1947&next=1516&page=1&sc=1#yartcmt

頓時精神百倍阿~~(大哭)
(像武俠小說裡面跌落深淵快死掉的主角 遇到高人灌頂突然增加一甲子的功力)

上帝爸爸還是很見鬼地愛護我的
並且會原諒我剛才罵了髒話

平衡

她是一個走過來了的人

若不是因為團體的緣故 應該不會遇上她 也就不會遇上此刻的感動


她看你的感覺 沒有距離
像個舊識 同甘共苦的夥伴 分享生命 娓娓道來
並不是沒有界線的絮絮叨叨 也已經有心理強度面對他人設限
這是明顯並非單向傾訴的線索
是釋放 不是壓抑 是諒解 沒有潛在敵意



說以前的痛 像風一樣輕
語氣真誠 只是一種回顧的表情
卻不停駐 感覺不到傷心 有一些些嘆息


臉上 有令人溫暖的微光


說到未來 沒有擔憂 也不過份迷彩
只有滿足與感恩 像山嵐 像潺潺的流水


想要付出 卻不是出於空虛 被肯定的需要
沒有恐懼與不安 沒有令人窒息的情感索求
手中的火炬 有內在的油源
可以一直發光
甚至 照見我心裡的黑暗


離開這裡的時候 她腳步踏得堅定 很穩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再歸因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之ㄧ,是再歸因
意即辨認出強迫行為之後,告訴自己「那衝動是強迫症在作祟,不要理它…」
之後試著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情,一邊練習放鬆….


個案喜孜孜地告訴我,這樣真的有效耶!
很高興有幫上他的忙,也感謝生活調適愛心會提供的治療講義(參考右下角的連結)


仔細一想,其實這也是一種注意力訓練
把注意力從原本困擾人的、壞的地方拉開,不當它一回事
吹著口哨繼續吸塵、掃地、種花,必要時自言自語幫助自己專注眼前的事
一件心理的困擾要消失,只要不去注意它就行了
這種方法對於治療恐慌症也相當有效


有點像是把憂鬱症裡的”反芻”做逆向思考
反芻意指,對於負向事件反覆地、持續地回憶和咀嚼,深深地沉溺其中
我相信人在反芻的時候,全副心力一定是放在那件鳥事上面
但如果忽略它呢?
不去想它? 當作垃圾一樣丟掉?


難就難在
注意力轉移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尤其眼前這又黑又大的恐怖東西,張牙舞爪,ㄘ牙咧嘴…
常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ㄚ~~
這個案還蠻厲害我覺得
居然一兩次就見效了
(當然,他的作息穩定,壓力不大,吃飽睡好有助於自己的注意力控制)


如果實在是體力不濟,或力有未逮
我想可以試試哈利波特第三集裡面的咒語
當幻形怪變成你心中最深的恐懼出現,
試著努力把它想成一個好笑的東西:讓自己拿刀殺人時對方的傷口跳出史奴比來...
很難想像嗎? 可以參考驚聲尖笑系列…


以上,對於處在巨大痛苦當中的強迫症或恐慌症患者絕無不敬
真的,try it!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中規中矩

有一次 日間病房的病友告訴我: 心理師,你做事好像都中規中矩的喔
當下我有點防衛:「不然要怎樣阿!」
唉~~
後來我知道自己的防衛其實是因為他說對了


一方面,驚訝於他敏銳的觀察
並且思考著可以在下次團體提出來討論
這需要一點勇氣,但正好可以示範人際互動的自我揭露和坦誠溝通


一方面,思考著他說的話


上一次去國中幫忙新生訓練
三堂的情緒管理課程,期間學校輔導老師提到現在孩子單親多輟學多的問題
負責聯繫學校和醫院的義工媽媽,也提到了自己結合社區資源的理念
當下,我有點感覺,卻因為任務已經完成
加上要趕去台北督導,成了快閃一族

事後想著義工媽媽看著我的期待眼神
不禁有些慚愧
好像是一件對的事情,應該去做
卻有些擔心花額外的精力去處理這些份外的事
更擔心的,是自己對於「應該」和「想要」的混淆


長久以來我面對逆境的態度就是這樣
明明就不想要,卻因為一個「應該」,幫自己洗腦:
嗯!我很想要,這就是我要的

或許這個習慣從小開始
我以為我喜歡唸書
長大了才發現,我喜歡的是父母關愛的眼神還有他們拿在手上的籌賞物
自主選擇的能力,還得慢慢培養

很多問題對我來說並不困難,我想對我來說最難的問題是
「你想要什麼?」
我會楞在那裡

目前為止我的進度,僅止於在覺察自己的這種混淆,以及在做任何決定之前
先停下幾秒鐘問自己這個問題

呼喚id出來之後,還要訓練ego不太熟練的駕馭術
有時候跌個狗吃屎,id就像潘朵拉的盒子…

這麼作實在有些忸怩辛苦,但我相信自己至今未罹患強迫症,或許拜此之賜

成為一個人

知道和明白不只距離很遠,兩者之間,可能還需一些錯誤


我們都知道不要只看個案的症狀,要看到他整個人
但我們得要先了悟,”只看個案的症狀”是什麼意思
有時候,一切只在不自覺間….


個案表示自己非常受症狀困擾之深,痛苦難當
他告訴你如果可以免掉這些症狀,過得會有多好多逍遙~~
加上一點點小小的質疑: 你,真的能幫我嗎?
妳看起來好像能幫我,那拜託妳幫幫我吧!
我好痛苦好痛苦,有什麼就都拿出來幫我吧!



我們或許動了慈心,或許也想證明自己
於是,忙著找顯微鏡,對症下藥

可是,牽動著症狀的整個人格特質,生活習慣,反應模式不變
餵不飽的深層的渴求和總是破一個洞的安全感
結果,許多的介入策略只是杯水車薪
只是跳進了個案另一個妳幫不了我的自証式預言裡



於是個案很失望,治療師很挫折


殊不知個案求,但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正因為他們可能也誤解了自己
以為筋疲力盡的馬只要換個蹄鐵就可以繼續飛奔馳騁


怎麼辦呢?
只消一個提醒--你真是累了

接下來,就要開始測量個案從知道到明白之間的距離
然後在每一個他快要放棄的點上面,感性地,灌注一點點的希望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哈利波特

第三集裡有一種幻形怪
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形貌,變成牠認為你心裡最害怕的東西。
有的人會看見大蛇
有的人看到無敵大蜘蛛
有的人則看到冷酷陰沉的石內卜教授


『叱叱,荒唐』是驅除幻形怪的符咒
集中注意力與自己的恐懼分離,並這可怕的東西變得好笑
於是,大蛇膨脹成一坨汽球飛上天
大蜘蛛穿上溜冰鞋,東倒西歪
石內卜則是穿上老奶奶的洋裝,搔首弄姿~~
笑聲取代了驚恐,幽默取代了恐懼




日間病房的工作同仁們,正在努力地學習這樣的力量
團體中發生衝突,或成員破壞了常規
原本疾言厲色糾正的護理師,開始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介入

"哈囉XX,難得你也有醒著的時候耶~~"(奉上一個微笑)
"XX,你生氣的程度到哪裡? 蜜蜂? 火雞? 還是一隻大老虎?"
"XX,你說自己很孤單的時候,我覺得你很酷喔!"

很直覺地,成員第一個反應,就是笑
從這當中,成員漸漸地不害怕表達,學會看進自己的深處
漸漸地學習敞開,漸漸地透過交流,凝聚連結起來



有點像隱喻治療的精髓--重新結構(reframing)困境
用故事來說,打開死結,問題好像就變得簡單了
用故事來說,要把腦袋退化到十歲以前
要把音調裝得圓潤可愛
要把理所當然的老成轉換成一無所知的好奇心
要把貧乏微不足道看成處處有趣事事精采


在故事裡,沒有對錯,只有溫和理解呵護
沒有定論,只有不斷地探索和發現...



但無論是幽默還是說故事--本身都要有正向能量
處在憂鬱症狀大概就會有些困難
就像哈利看到令人不寒而慄的催狂魔(一種會把快樂的記憶吸乾的恐怖東西....)
當腦袋裡只剩下痛苦,怨懟,哀傷
大概也幽默不起來
只能把杏仁核翻過來,榨出幸福感來唸護法咒了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旋轉木馬

那是每個小朋友的最愛,卻是恐慌症患者的噩夢!!


個案因為一場無法逃避的邀約,硬著頭皮來到遊樂園
(天知道他前一天數了多少隻綿羊才睡著...)

帶著一顆暈脹了的頭和一顆砰砰砰的心,還有好久沒有出門high一下的小北鼻
跨上一隻看起來最矮小的木馬(據他說,這樣可以隨時跳下去)
音樂開始,木馬開始上下起動,循著圓形緩緩前行
他閉著眼睛,清楚地感受胸前的震動,還有額頭滲出的一顆顆汗珠
原本應該是輕盈的樂音,變得如雷貫耳


"我好慌!我好慌! 我快不行了~~"
緊緊閉上的雙眼有些酸痛,口乾舌燥,呼吸急促到甚至快要喘不過氣來--


這時候,他瞥見小北鼻的髮,細細柔柔,伴著開懷的笑聲在風中飛揚起來
那畫面,瞬間定格

分不清是為人母的滿足,或回憶起年輕的自己
他心裡泛起一陣平靜感
腦子裡頭仍在倒數,胸口的巨浪已然漸漸平息...


牽著小北鼻,他跨下小木馬
小北鼻的手因為還沒止息的快樂奮力地揮舞著
彷彿被感染了,他決定再試試看


下一站,摩天輪


限兩人坐的封閉空間裡頭,他注意到自己的腿,微微地在顫抖
對面,只有扒在窗前興奮不已的小北鼻,忘情地指著窗外,愈來愈小的建築物
"那表示我們離安全的平地愈來愈遠...."他不安地打了個哆嗦

但這一次,他告訴自己無論如何不要閉眼
窗外只剩下雲朵了,一片一片,他開始想像它們的形狀,如何拼湊組合...
偶爾闖入自高空摔下的恐怖畫面,但他深吸一口氣,把那片雲再加上兩顆眼睛,變成小狗,變成鳥...
他感覺身子有點兒輕了,這小鐵籠已經開始往下移動
撲通撲通的心跳也跟著慢了下來....


回到地面,走得有些不穩,這是他不知多久以來第一次上到高處


好,再接再厲....
(遠處傳來陣陣的驚叫聲)


"不行不行,我還要照顧小北鼻,這樣他會走失的"
"ㄚ你要幫我顧喔,不用啦我不在的話他會哭耶"

他知道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藉口
孩子正使勁兒唱反調似的,大喊媽咪快去!!


他臉色蒼白地排隊,甚至多次禱告列車突然故障,園區突然停電
不幸地,他還是來到了閘門前面
"一位嗎?"
"是....不....我........"
他已經語無倫次


"匡瑯"一生,彷彿被戴上了腳鐐手銬,再也逃不出的冤獄....
只想到如果所有的血液都衝上腦門,頭會不會爆破!?
接下來就是一片慌亂



"我只記得當下的感覺,就好像恐慌發作"
"原來我每天都在坐雲霄飛車啊,哈哈~~"


個案繪聲繪影的故事,聽到我都緊張起來,她一笑,我也終於鬆了口氣


"心理師你知道嗎?結果我這禮拜好像都沒發作耶!"
她得意洋洋~~


看來,個案用漸進式暴露+洪水法幫自己解脫了


"你知道我做了什麼嗎?"


搖搖頭


"我吵著要再玩一次耶!"

因為這樣,他把家人搞得等到不耐煩了



我微笑著,看著他終於釋放出來的那個,孩子般的自己

盛夏的果實

好快 又到了採收的季節
一切的努力就要化為在光中閃耀的果實
不論最後的結果是甜 是酸 是多 是少
都是曾經流汗付出的證據
都值得被歡慶 值得歌唱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好心情

我發現,好心情在面對團體衝突的時候真的很重要


並不是說要假裝沒事粉飾太平,而是用一種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待成員的衝突

日間病房的成員會有種來這裡"養老"的心態,對很多事物的態度是得過且過的
對於擾人的爭吵更是敬而遠之
因此每當A和B吵架的時候,許多人不是變得焦慮退化,隔岸觀火的更是大有人在
這樣的緊張當然一定會影響到所有成員,包括治療師

治療師可能會有滅火的本能反應
這也是許多成員期待治療師做的,好讓團體趕快回復天下太平,迅速降低焦慮
是不是很熟悉ㄚ?
我們的防衛機轉(否認,孤立,強迫行為...)一天到晚在做這樣的事


其實,衝突代表一個人的內在情緒外顯,某部份被觸動或誘發了
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來來捍衛自己:吼回去,無止盡地辯駁,哭泣....
這是一個人情緒和壓力反應和性格特質的聯合展現
是一個讓成員彼此了解,自我了解的大好機會
也是看見自己主動性的絕妙時機

允許衝突,不僅可以幫助去災難化,也可以讓成員回歸真實,發現在機構裡難免委靡乾枯的內在能量


重點來了,說的總是比唱的好聽(:P)


面對衝突時如果能夠轉化心境,就有靈活和創意
用創意營造娛樂性和遊戲性,例如把衝突變成一齣腳本或故事什麼的,就能削弱它的殺傷力
"好玩"感也會讓成員用一種比較客觀和正向的角度來面對衝突
才有可能變成治療的素材


我發現,不管人年紀多大,"遊戲"始終是天性
就算個案長期處在憂鬱或僵化的狀態而玩不起來
起碼可以讓負面情境變得中性一些
氣氛變得緩和一些,甚至好笑一些


如果個案能自動地將團體看到的轉化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感覺很靠背的時候開自己一個玩笑
believe me, it's powerful~~
(想一個四格漫畫,自己是好笑的主角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話說回來
先有了好心情的治療者當然是很容易辦到的
但有時後治療者實在是心情很X,試著以犧牲小我的精神來帶團體
努力擠出正向的氣氛,自己的心情也會慢慢變好哩...

回到那句老話
有時,真搞不懂治療者到底是在治療誰ㄚ?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隨筆

理書的文章 有一股力量
看完幾篇以後 我才發現 早上因為下雨淋濕的小腿 好冷
趕緊站起來把外套披上


很有趣喔
總覺得在她的文裡不斷透露著的訊息:好-好-照-顧-自-己


她的字句 緜緜密密地 關照著自己心靈的微弱處
她和先生展 會用唱歌 說故事等很柔軟的"語言" 來包裹兩個孩子的脆弱和恐懼
或許我的內在小孩 感受到了那樣的溫暖 好母性的呼喚
於是提醒了外在成人的自己回歸到貼心照顧的角色
就連這篇文 都有點被她那種深深 靜靜的溫柔感染


忍不住再推薦一次她的blog: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


寫前一篇文章"合作"時我想到理書 這個不考執照的諮商心理師
我想 她並非只是想要體驗自我放逐
她並不特別去標示自己的技巧 學派 取向 甚至角色
她的風格自由 為所能為 且需要去為 沒有顧慮 不受限制
因此也顯得貼切果決

與同事討論到身為某一個特定角色時面對的框架
或者只是基於對特定群體的認同需求
我們確實因為顧慮而犧牲了一些東西(例如我在作治療時 會刻意迴避作"家族"這一塊...)
如果護理師有辦法 個別治療又有何不可?
專業分工確有其效率 但也不諱言是種職業安全感的來源
在這當中 我們對個案作的事情許多時候是出於自己的考量 而非單純是依照個案的需求
有時候我們只能左右踟躕 瞻前顧後 未免去撈過界的疑慮而央求別人作她該做的事


專業分工是一點
工作的取向也是一點
最近一期公會會訊裡有一篇洪志美心理師的文章
提及她自己罹癌時 才發現自己的靈性渴求無法從同業中得到幫助
才發現臨床心理界長久以來遺失了這一大塊
探究原因 無非是主流趨勢 角色定位 群體的認同需求....


文末 她決定放下以往放不下的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給我蠻大的提醒和反思
現在單位很小 有充足的自由度和自主權
將來呢? 醫院編制擴大以後 如果沒能跳拖傳統角色的窠臼
希望我也能作一個斷晼的壯士 而不是左右為難的小媳婦

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合作

因為care日間病房的沒幾隻貓,我,社工師,護理師常利用午餐時間交換意見


"最近XX的情緒不穩定喔,可能跟他腎臟病復發有關..."
從護理師的角度,可以彌補我們對於"身體健康"這一塊知識的缺乏
社工師定期與家屬聯絡,我們也得以了解病人與家屬關係的波動情況
而三個人的不同觀點整合起來也常可相互支援,腦力激盪

這是一個小群體,病人也僅一小撮,得以提供不同角度來了解病人
心理師因此更看到自己隨時得要對影響病人情緒行為的各方面因素持保留態度
也因此,可以了解實際上身體狀況和家庭環境的限制,學習避免對病人的"專業壓迫"--
(唯心論的盲點...)


心理師從中學習尊重不同專業以外,好好吸取別人的經驗和觀點
同時也發揮自己的臨床敏銳度來解釋病人的種種行為模式和可能較合適的溝通方式
心理師正學習團隊合作的角度來提供支持,看重但是不過分膨脹了自己的重要性


剛開始還因為覺得沒有同儕有些孤單
後來發現,每一個工作人員其實都是同儕
學習不必要的畫地自限,不同的觀點交流讓我們都獲益良多
心理師也開始明白,凡事都有一體兩面
如何讓環境的優勢最大化才是重點


"告訴你喔,自從我們這樣討論以後,病人比較沒有跟特定的人結盟來批評另一個工作人員的情況咧"
社工師滿意地說


或許病人發現我們盡量彼此團結且互相信賴,這樣做很容易被戳破
了解到這樣的我們難以私心自用,自然也不容易受到影響和操弄
或許她們也感受到,這樣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
並且這種信賴感會感染整個日間病房,強化團體凝聚力
大家都收斂了自以為是,誠懇且一致的關心
心無旁鶩,可以更專注地往前走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我的海馬回快要塞爆了...

如題
每天規律的吃飯-唸書-睡覺-起床-吃飯.......
伴隨陣發性的焦慮.....
焦慮真的很干擾我專心唸書
如果不要想現在只剩下10天就要考心理師證照考的話
其實目前的讀書進度一直平穩的增長中
但是只要一想到快要考試了 和一些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就會很沮喪
反而會唸的哩哩拉拉的
但其實 擔心真的是多餘的
但是就是會忍不住的擔心.....
要隨時提醒自己
"專注於此時此刻...專注於此時此刻.....!!"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明白

明白一件事情 要多久?


許多事情我們是知道的 但知道和明白之間 有著很長的距離

舉例來說 我知道我自己很急 但要明白這個急到底是怎樣的急 卻需要一再回頭顧盼才能瞭
督導了不下10個治療個案 每一回都是疑惑難過地檢視著
過早的介入 過多的指導 不穩定的治療關係 個案突然不來.....
原來都是因為 太急


同事間的齟龉 每溝通一次就被提醒一次
麵粉和水 和在一起搓阿柔阿捏阿
痛得要命
這麵團 終於有了一點點的彈性


知道自己很急 但這個"急"的樣貌千奇百怪
畢竟它也是跨時間 跨情境的性格特質
頻頻踩著煞車 卻在自己哪個不留意的時候 又開始加速


曾幾何時 這個明白變成了治療元素
也是從個案身上才看到 我漸漸明白了自己的急


個案周圍 充滿了很多很急的人
尤其是親近的朋友 配偶 父母 兄弟姊妹
因為關心 因為付出很多 因為也有使不上力的恐懼
當個案還蟄伏在黑暗中 他們揮舞著翩翩翅膀大叫著:快點出來阿 你看外面多麼漂亮 空氣多麼清新~~
然後個案一轉身 鑽向更深的地底


經常駐足 自問 挖掘錯誤的樣貌 時而痛悔難過不已
慢慢從知道 到明白
對於個案 慢慢從認識 到同在
還有剝掉專業傲慢 慢慢看到表象下面的坑坑洞洞 接著忍痛 跳下去!
沒有了專業的救生衣 我們浮浮沉沉 也羞赧得無地自容 也得學著划水憋氣
同時 學會陪伴


心理師終於承認自己的需求 一點一點地把它卸下
以敬重的心 重新學習傾聽
這兩個字的重量 一定超過幾本 教導治療方法的教科書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瞥見永恆

There is no life –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Each restless heart beats so imperfectly;
But when you come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Sometimes, I think I glimpse eternity.

歌手:Josh Groban 專輯:Closer (You Raise Me Up)


最喜歡這首歌裏面,"glimpse" enternity
真的,人間的永恆就像驚鴻一瞥....




之前做了一個從業以來最累的治療

個案:
唉呀我告訴你啦,我來這裡是因為醫師厚他一直要我來,我覺得沒什麼用啦

心理師:
.....

個案:
我跟你講我認識你門醫院的XXX他是我的學長,也一直勸我ㄚ,那個XX主任我也很熟啦,我女兒都給他看....我讀過很多心理學的書啦你要說的我大概都知道,我告訴你我是博士畢業會好幾種語言,一個月的飯前大概都比你的薪水還多咧...

心理師:
我可以了解你的疑慮...

個案:
你不要跟我講客套話!!你這一套厚我聽多了啦,你要不要直接就告訴我哪裡要改,不過我告訴你,你們都叫我來,其實是因為我周圍的人都太愚蠢了啦...我看你喔一個年輕小姐,我坦白跟你說我就是看不起女人啦~~~

心理師:
(靠背~~)那既然你都辛苦跑來了要不要就聊一聊?


面對種種直接甚至是刺人的怨懟和貶抑,心理師感到很是焦慮:

對阿!他說的沒錯,他吃的鹽的確比我吃的米多...
天ㄚ!居然是個大男人主義!而我還得面對他的當面羞辱~~
三不五時搬出醫院裡的大腳來壓,到底是來亂還是來做治療的...


心理師像腦裂病人一邊處理心理不斷冒出來的OS一邊要求自己專注聆聽
就這樣過了一個小時
心理師的心眼,瞇得很細很細,一邊把他的無腦話消音一邊從他吐出來的暗物質裡撿到零碎的一點晶亮--
是他描述小孩時那種眉飛色舞的神情



循著那晶亮慢慢下探,越過污穢嗆人的焦慮階層,來到幽深的地底,沒想到那麼安靜,也那麼悲傷
他說到自己的沮喪和自殺意念,眼裡的殺氣逐漸變得混濁,變得深沉
脫去了一層閃亮到刺眼的盔甲,眼前的他,不過是個愛孩子,內在卻感到空虛的父親



"好啦說了這麼多都是我在講,我厚要跟醫師說我來這裡都我在講啦,ㄚ你到底有沒有什麼辦法,不然我要回去了,直接一點不要說廢話~~"


心理師:你剛說你想死,讓我覺得很難過....
(心理師實在是什麼辦法也沒有,只看到個案深夜買醉的孤單和蒼涼...)




然後,是很長的沉默...




那一刻,我瞥見永恆
是不再計較什麼,只想要給出愛和溫暖
是遺忘了身分地位階級能力知識財富權力,處在同樣的哀傷當中,同樣的對幸福和滿足的渴望當中
真的希望他可以快樂一點


令人訝異的是,他並不覺得這話很蠢
我想他知道我接收到了他的痛苦


辦法呢? 他都有了(他真是有研究的)
來這一次,多了個可說的人
可他的世界還是灰的,周圍還是一堆蠢驢


他走的時候好像比來的時候安靜了些
肩膀垮了,背也駝了些
我才發現,他看起來真的好老,好累.....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偏見

接到了相當陌生的大學同學的電話,邀請我去參加同學會


那聲音,陌生到我們彼此都得客氣地寒暄一番,陌生到我連她的樣子,也記不太起來
結束通話,心中只有百分之十的機率出席
卻有百分之百的機率,胡思亂想....

那是一個好遙遠的自己
陌生到我連她的樣子,也記不太起來
那是好固執的一個自己
固執到即使所有的人都在說我固執,還是不願承認
固執到即使孤單得快要乾掉了,還是不願意示弱


那也是好天真又野心勃勃的自己
還沒有細微到可以觀照自我,一顆心被理想灌滿了就出發
不顧別人想法衝衝衝的自己


也曾經因為傷害了人,開始謹言慎行
卻發現太多滿足不了的需求,取悅不了的疏離
因此自陷網羅,寸步難行


就像鐘擺一樣,來來回回
現在速度慢了,擺盪的弧度小了,離中心的平衡近了
每天卻還是在微調,在移動
想是要走到朽壞的那一刻,才會靜止


一路走來,不過七年而已
(先不計入高中以前封閉無腦的黑暗渾沌時期....)
已經改變得,都找不到軌跡了
一回頭,突然自己並不若當初想得那樣無辜
曾經在每個轉捩點張牙舞爪的那些人,也不再那樣面目可憎



受邀是基於一個"同學"的連結,甚至說不上是情份
也好,如果他們不記得我,也就用不著重新認識我了
只是我,試過回去,只是最多剷除了些石子砂礫,卻建不起庭臺樓閣
捕捉到的,滿面風沙而已



話說回來


如果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
哪裡來的偏見呢?

如果忽略種族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變項
光時間一項,就叫偏見站不住腳

你認識的人,會不會一晃眼兒功夫,就不一樣了呢?
或者一覺醒來,他想明了,覺悟了,清醒了
你的概念化,是不是也就得跟著調整了呢?


隔夜太誇張,就說幾年吧
今天他不長進,過幾年呢?
他可能長了些歲數,經歷了些事情,吃了些苦頭
到時就要重新衡鑑了吧!


因此,不管他現在有多濫多慘,總還要留點機會
畢竟,自己也是幾年下來,一步步轉過來的
回想到自己以前有多糟,個案改變的可能就有多大

電腦軟體經常都在升級,你的觀點,有沒有更新呢?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問號

"慾望城市"裡,凱莉的文章總是充滿問號


當時我想奇怪,這種沒有結論的書應該沒有人要買吧!(起碼我是不太有興趣的)
後來不知不覺,自己的文章也是充滿問號
阿,就是這樣吧,愈發感到人生歷程就是沒有一個確切答案
只能一邊探索一邊發現,問題還真多


作治療到目前為止,覺得自己知識技術沒長多少,倒是有個顯著差異--對於不確定性的接納度和容忍度
剛開始接個案,每遇到一個就拼命去找書,找文獻,找"解答",天真地以為可以更了解並幫助到個案

錯了


除了個案的多樣外,重要的是人心的複雜度往往非書本能夠描繪想像
個案的症狀在變,想法在變,周圍的刺激在變,就連資源也是會變的
而治療師的能量也會因精神體力能量狀態呈現波動狀態
漸漸的,書唸得慢了,或是當自己只有少許能量
會把知識擺在一邊,先集中精神聆聽
幸好,個案再怎麼變,對關懷的需求卻是普同一致的


我發現,治療師的當前任務可能並非搜羅一堆和疾病治療有關的知識技巧
可能是,培養同理心,尤其是在即使個案表現被動,冷漠,失望,敵意,甚至攻擊時,仍然百折不撓的同理心
回顧幾個個案發現,個案沒對自己負向移情時要同理很容易
態度敵對時,治療者要同理就很難了
總是會顯出身為一個人會有的七情六慾,或反射性地防衛(可能是用很隱微的方式表現)
就像前面一篇"倦怠",睡了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介入其實還是一種防衛
(治療師自己會找藉口合理化行為才是恐怖~~)



不帶防衛地面對質疑和敵意,同時真誠同理個案,真是需要修為
然而,還真要感謝個案,治療師的自我學習基本上自己還是最大的受益人
心胸逐漸開展,跟周圍的人互動似乎也平和多了
難怪亞隆的小說裡,治療師和個案的治療角色總是混淆不分
透過治療反幫了自己一把,那到底是誰治療誰呢?


療效,有時很難描繪的
就如同治療師自己不帶防衛地面對攻擊以後,對個案的潛移默化
這種東西是很難量化的
而每一次的頓悟和改變,就會帶來多一分的感恩
對關係的承諾,對個案的意氣和刁難的容忍
凡此種種,均維繫了重要的療效因子--關係


因為沒有經驗,或缺乏信心,一開始總是相信看得到的東西(結構技巧之類...)
如果把眼睛矇起來,就會專注修練其他感官,看不見的東西就有機會被開發
闔上書本,對於理智化的我,是一妙招
封閉左腦,只好啟動快生銹的右腦
才有機會感受,真誠交會帶來的感動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團體中有個有趣的年輕成員
總是用爽朗的笑聲將團體綴得熱熱鬧鬧
總是帶頭炒些無厘頭的話題 丟出一針見血的但嚇死人的回饋


這些回饋的建設性
像焦慮之於工作效能的倒U字模型:
中等焦慮會有最佳表現 太低使人顯得焦點分散漫無目標 太高又過於尖銳充滿防衛性的投射
這些表現隨著不穩定的症狀發作 起起伏伏
高焦慮時團體中會有股緊張的動力
因為此時的他會像座拉緊的弓 只是不知箭頭指向何處
瞧見無情的攻杵弄得成員們惶惶不安 血脈噴張 帶領者只得拼命降溫滅火...


有一次 試著努力引導讓他看見自己的極端想法並且給予人際互動的技巧指導
只見他像滑溜的泥鰍般 露出一貫天真無知的表情
開起無厘頭的玩笑製造一堆煙霧來模糊焦點
我有些急 更具體地指導他該有的某些行為並且一步步指示
他走了一會兒 便像個幼稚孩子開始蛇行大叫跑跳
怒了我~~追在後面一邊喊叫一邊想抓他回到正軌


我累了
慢慢地拖回原地 與社工師並肩而坐
兩個人的臉上有一樣的疲倦和無奈


突然間 遠處傳來杯盤碰撞的宴會聲
尋聲而往 團體成員正圍坐著圓桌 悠閒地用餐聊天
(包括剛才那個跑給我追的死小孩....)
他們彼此大聲交談 熱絡地互動 臉上都堆滿了微笑

心念一轉 回頭過去對社工說:這不就是很棒的團體互動嗎?






然後鬧鐘響了 我狼狽地起床匆忙整裝才發現自己調錯了時間早起半個鍾頭
昏昏沉沉來到醫院 等腦袋清醒一些了 開始回味這個有趣的夢


回想自己之前不斷強調的:把日間病房當作一個小學校 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在生活裡
強調醫院不是終點 是學習的中繼站


然而"叔本華的眼淚"中 深刻地體驗和衝擊不正是引發頓悟的元素嗎?
成員們在團體進行甚至終了的數年後 不是還自發地在咖啡店聚會嗎?
日間病房提供的關係不是關係 只是教材嗎?
已經身陷心理囹圉備感痛苦煎熬的個案們 還有多餘的力氣積極地探索和學習嗎?
還是 團體裡頭的東西根本就不是用來"學習"的
是透過深刻的關係建立和連結以後才會有的體驗然後變成種個具有意義的人生里程碑
才會有應用和類化? 甚至就算沒有 well 那就是一段深刻的情感浸盈?


所以要催化的是某些特定的互動原則或技巧嗎?
還是先鼓勵大家投入情感於團體成員中 讓他們自發性地發掘和體會?


我沒有答案 而且又要上工了
只覺這夢 真是有趣
:)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倦怠

來了第九次的個案,一開始就讓我感到不安

提供的idea他不接受,對他的詮釋他不買單,就連單純的同理傾聽,也覺得怎麼都使不上力...
記得第四次時他的回饋:覺得有人可以說一說很好,很有幫助ㄚ(笑)



我明白,是這兩個禮拜加重的症狀導致他的痛苦,還有對於治療效果的疑問
然而,我心中有小小的失落,以及在他直直地追問下,挑起的好勝心
於是,把最具體的行為方案端出來,強調在家練習才是王道
一股腦地把責任拋給他



僅管很小心,寫報告時才發現自己還是把那份遺憾,偷偷地揹回家了
因此,寫的很慢,也寫得很煩
斷斷續續的文句不斷地被反白刪除反白刪除
弄半天還是無法成文,只剩下一堆刪節號(......)



百般無聊,於是上了理書的部落格
哇靠!原來我大概有一個禮拜沒去看了,新的文章長長地拉下去,探不到底了
我像是在乾涸的沙漠中尋到一縷清泉,津津有味地讀著,品味著,一顆心,也慢慢地放下來了
看完最後的一篇,心裡飽飽的滿足--真的是好文章,好部落格呢!


奇怪自己怎會一個禮拜都沒去看
想當初,我可是像個小粉絲ㄧ樣地照三餐光顧呢!



頓時,心理有了答案: 倦怠

東西再好,吃久了也會膩
每天豐衣足食,也就忘了初嘗的美味
口渴時喝的水,邊際效益遞減~~


然而,食物,水,始終如一
變的是我們日復一日的享用逐漸變得理所當然,甚至索然無味
心理治療也是如此



自認每次都相當認真地回顧治療歷程,精心設想討論議題,盡力投入關懷同理
然而,個案還是會倦怠的

第一次有人如此深情的傾聽會使之如獲至寶如降甘霖,個案誠懇地握緊你的雙手,感激不盡
第二次,第三次....
個案開始感到不耐,要求漸漸提高,胸口彷彿有一只錶,滴答滴答
計算著時間到了,怎麼還不見起色呢? 
個案急了,治療師感受到那壓力,開始自亂陣腳....

順著需求丟出一堆營養卻難吃的維他命,於是個案嚷嚷著要吃大餐
治療師又衝進廚房裡,忙得焦頭爛額...



從遠距離再重新聚焦


治療師放下鍋鏟--該是讓個案學作飯的時候了
嗷嗷待哺的小孩長到一定年紀,不能再單向餵養了
改變是必要的,但個案可能會發現,自己並不怎麼喜歡新的階段
這是個需要自耕自收的歷程
然而,縱使新的菜色不怎麼樣
畢竟是他自己做的,別有一番風味



再來想想我自己的倦怠



雖然當初被這麼細心捧著的東西如今卻因時間乾癟萎縮
但我仍然相信,它仍有再度蓬發的一刻
就如同我仍然留著理書的最愛連結,在特別沮喪的時候點它這麼一下
一切的平靜與美好,重歸於心


個案持續出現,就是一種連結,信任比起感激,要樸素多,也堅實多了
因此,我得把對於感恩甚至激賞的期待,轉化
單只是看見這個人來,我知道他還在,還相信
縱使他自己也搞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