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三不管地帶

本以為是個搞笑片 看完以後覺得蠻沉重的

導演很厲害 用三個人在戦壕裡的處境道盡戰爭的矛盾和殘忍
也極盡所能地諷刺聯合國的人道救援行動
尤其片尾那名可憐躺在地雷上動彈不得的人 在大批軍隊和媒體離開後
孤單的身影從黃昏進入黑夜
燃燒的正義之心 在綿延數百年的種族對立和仇恨之間無可置喙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練習曲

這部電影並不完全是紀錄片
雖然有許多情節是編造和刻意安排的 但台灣的美卻是真實的

以前也有幾次團體騎單車旅行的經驗….
但我想單獨旅行是會不一樣的 可以任意地駐足
隨自己的心情和感覺改變路線 還有在緊急的情況下放下尊嚴四處求救
可能會遭到拒絕 訕笑
但也可能與周圍的人產生微妙的聯繫
考驗你的反應 還有對這個世界信任的程度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什麼叫心理學的ADD注意力不集中(轉載)

轉載至心靈園地留言版
http://www.psychpark.org/discuss/board1/show.asp?page=1&repno=13518

標題:什麼叫心理學的ADD注意力不集中
留言 : 好奇寶寶 時間 : 07/07/26(20:55:53)
我有看報紙的健康保健板,有一個英文的簡稱叫做ADD,是不是成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我想問的事,有沒有藥可以治療它,除了藥物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嗎?完畢^^

回應 : 1 SUN 時間 : 2007/7/29 上午 10:16:00
ADD全文為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的確是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疾病
您若是在學校看到一些長期容易分心 散漫 容易忘東忘西
但又沒有什麼破壞力的小朋友
只有在對有興趣的事物表現得特別好
他如果沒有智能的問題
也許要到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有ADD的問題
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4)中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一個亞型
需要在七歲前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小朋友的話要注意一下有沒有以下的表現:
1、在工作中無法注意細節或會因粗心而犯錯
2、很難在工作或娛樂活動中維持注意力
3、當別人直接對著他講話時,沒在聽
4、不能依循指令貫徹始終,而無法完成工作
5、很難把工作或活動處理得有條有理
6、逃避、不喜歡或不情願從事需要持續花心力的工作
7、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
8、很容易分心
9、對日常的活動仍會忘東忘西
如果在不同的情境(學校 家裡 安親班 等等)裡都有超過六項符合就要進一步檢查有無ADD
國內醫院治療的方法通常是用藥 利他能(Ritalin)和專思達
也有些會以心理治療教導因應注意力不足的小技巧
其實有很多ADD都在未就醫的強況下順利的找到自己因應注意力不足的方法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

精神分裂症會不會好?我想可能牽涉到幾個部分:

  1. 精神科藥物可以治療幻覺和妄想症狀嗎?

    答案是:通常可以。雖然所需時間和困難度因人而異,但很幸運的是,配合醫師的藥物治療後,多數個案都能藉由藥物來緩解急性精神症狀 。

  2. 吃藥多久後可以完全消除幻覺和妄想症狀?

    答案是:因人而異。藥物經常無法快速而完全地消除所有症狀,緩解後的個案仍有時會有症狀。怎麼辦呢?醫生、臨床心理師、以及護士會衛教個案因應方法。然而困難點在於:精神症狀不像身體症狀那麼容易區辨,例如,個案可能不知道他聽到有人在罵他,是真的?還是幻聽?他感覺有人要害他,是真的?還是妄想?這些困難對病識感低(意即:不知道自己現在、或曾經生病了,覺得幻聽和妄想都是真的,只是別人不相信)的個案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一旦他們不覺得自己生病,就更不願意接受醫療協助、也更容易隨症狀起舞、或受症狀干擾而壓力更大。

    那麼要如何提高病識感呢?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能協助提升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病識感,臨床心理師經過評估個案當時的各方面狀況,包括是否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症狀是否相對穩定、受治療的動機是否夠高之後,會決定是否要安排治療、並設定治療目標。

  3. 發病後的會不會變笨或注意力變差?

    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相關的因素很多,包括發病的年齡是否為智力正在蓬勃發展的階段,若是,則勢必耽誤其正常發展、 又如,發病嚴重度和長度是否造成腦功能嚴重且不可回覆的損害、是否為吸食毒品引起…等等,都會影響到認知功能的受損程度。就我半年的實習經驗看來,其實沒受到很大影響的,也大有人在。

  4. 痊癒後還會再發嗎?

    答案仍舊是:因人而異。雖說早發型精神分裂病人通常癒後較差,但我也看過一個18歳第一次發病的女病人,在其後25年的人生中只再有3次短暫發作,且於43歲的現在,醫生給她改了診斷!她復健的優勢包括:病識感頗高,很能自我監控發病徵兆、規律服藥治療、長期心理治療、病前智力正常、家庭支持度也高、以及更重要的:她想要好起來的決心很強。像她這樣的例子並不算少,我也看到了幾個病人能在緩解後找到工作,過著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的生活,甚至也有持續將近十年都沒有再發病的!因此,不管你或你的家人朋友現在在什麼樣的各方面條件下罹患了精神分裂症!那都不等於完蛋了!每一個他身邊的人或是他本身的潛在條件,都有可能化為走向進步之路的元素的,這條路很長,但不論暫時的結果是什麼,一定會有收穫的!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正向思考的力量

炎炎夏日 回到家裡看到桌上的水杯裝著半杯水 妳心裡有什麼想法?
"糟糕!怎麼只剩半杯水"
"還好還好 還有半杯水"
這個老掉牙的故事卻常發生在我們生活週遭

繼續閱讀 ....

好站分享

心靈園地的網站:

http://www.psychpark.org/

內容非常豐富喔! 值得借鏡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剪票阿桑

前天坐從沙鹿往台中的火車
過了剪票口 才往前走了幾步就聽到後面有人用客家口音喊:
"阿妹阿~~"

會是叫我嗎?

繼續閱讀 ....

不要說再見

有一些朋友 跟你沒仇 但死也不會跟你聯絡

當我抱怨時 他們會說:我只想往前走 不想回頭看
尤其是相遇在他們最慘的時刻
義氣相挺的結果到最後總是落個裊無音訊

直到明白自己也是屬於他們不堪回首的過去的一部分
那還是...不要說再見吧!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觀影感:今天暫時停止

反覆回味這部電影
(真的很好看! 不是驚悚片喔!)

電影內容是一個有名的氣象主播被指派到小鎮採訪土撥鼠節
正當他意興闌珊地度過第一天
從床上醒來後卻發現同樣的一天又開始了
日復一日過著同樣的土撥鼠節....
以及在此過程當中發生的心理轉折!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推薦電影:我的名字是喬

之前因為看"吹動大麥的風"覺得很好看
就去買了這部更早拍的片子

覺得片中角色人物設計都很真實
主角是酗酒者 也在很多場景表現衝動控制困難的問題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那些個案教會我的事-2- 七十分的智慧

這是我其中一個酒精濫用的年輕治療個案,他在經歷婚變和失業的打擊後開始飲酒,多次酒後失去形象和自尊後,再也受不了目前的樣子,而來此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經歷漫長且斷續的拉扯後,討論著戒酒的方法、酒精對他的意義、人生的失落、和未來生活的意義,他終於漸漸找回自己的力量,開始可以放掉對酒精的依賴,重新要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通靈日記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方智出版)覺得還挺有趣:

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可以看見人身上的「靈氣」和一般所謂的「靈魂」
書我只看了一半 不知道他長大以後是否還具備這個能力

以前上普通心理學聽老師說"手指識字"相關的東東
類似特異功能之類的 老師也強調這是可以訓練的
(可參考:http://www.chikung.org.tw/txt/paper/p13.htm)
有趣的是 為什麼這種超知覺能力到了14歲以後就消失了?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天使的約定之二

聽過一種說法 這世上有兩種人:
鏡前人 vs 窗前人

前者像站在鏡子前面
受限於外在的規範 約定俗成的禮俗 或僅止於別人的眼光
因此一舉一動 一頻一笑都要量身訂作
好在某些時候符合某種理想的形象

後者則是站在窗戶前面 看到的並不是自己
而是一片湛藍的天空 寬闊的草原 或絢麗的花海

繼續閱讀 ....

天使的約定

感謝Mars推薦此一感人佳片:)

此片原名:Marty's World
主角是一個十歲的小男孩(r/o 過動症...)

他的白目破除了醫院的條規
各樣五花八門的玩具 鮮豔的衣著在蒼白的醫院裡顯得相當突兀

他的活潑遭來白眼及不耐
卻也開啟老人封閉的心房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那些個案教會我的事-1-上天的禮物

記得去年剛去精神科實習沒多久
就接了一個青少年的殘障鑑定
從他天真的笑容 片段的語言表達 和無接觸的眼神
做完智力評估後
更加的毫無疑問的確定其診斷
這樣的孩子通常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身邊的人許多額外的照顧
有困難獨立生活
需要相當多的努力才能獲得維生的簡單技能
做完孩子的評估後
準備要和家長談談孩子平常的生活適應狀況
預期將會見到憂心或冷淡的家屬

繼續閱讀 ....

審判

心理師實習期間
一位門診的個案讓我印象深刻
是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
由爸媽陪同過來
初步看起來
表情憨笑,呆坐著
穿著的衣服與其年齡不太符合
看起來應該不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總有一些特定的服裝樣式)
所以我的第一印象
覺得這個案可能是個智能障礙的孩子吧
不過心理測驗的轉介單上卻寫著強迫症、焦慮疾患
更令人擔心的是需排除精神分裂症(註1)
看見個案爸媽的著急樣態
露出不安的眼神
我的心不免揪了起來

繼續閱讀 ....

心理師這樣的工作阿...

該如何和人解釋心理師工作的本質............
或許有些自我膨脹或理想化
對我來說漸漸的覺得
心理師的工作是作為一個盛載人苦難的容器
人們的痛苦和失落在這裡有個空間可以被含容被釋放被重新組織消化成為力量
然後有些人在此幸運的通過
有些人則在此徘徊不去 無法脫困
無法脫困的不只是個案本身 還有個案的家人 以及周遭的人.............
有時注定一輩子在此糾纏
多麼真實的人生處境阿......................
尤其是在醫院裡面 這些情景毫無掩飾的暴露在白色巨塔裡
這是在醫院工作神聖 卻也辛苦的地方
也是我目光無法移開醫院工作的原因.........

繼續閱讀 ....

透明的我

盧雲(一個有名的神父)說到自己以前輔導一群MR(智能障礙)的小孩
發現只要輔導們之間稍有爭執 即使彼此不說
孩子們仍會感覺到 並且表現出不安

在治療室我也是一樣
當我知道今天很累 心情差 沒有愛 關懷出不來
個案就會明顯地感覺到
難以用漂亮的言詞或精準的技巧來彌補

或相反的
進入治療室前我可能沒啥概念
但我充滿信心 和悲憫
談完後彼此都會覺得滿足

尤其是小孩
無論她/他狀況有多嚴重 似乎可以敏感到你的內在
有時候甚至讓我覺得說什麼都是多餘
有時候讓我覺得
個案教我的比我教他們的 多得多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黑O會妹妹的啟示!

那天遇到了一個她,她給人的感覺非常像「黑O會妹妹」,
或是所謂的「草莓族」(現在大概已經快要變成「草莓醬族」了吧?!)
必備的要件,就是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膚、瘦瘦的身型、長長的頭髮、甜甜的笑容、嬌嬌的語氣、假假的裝可愛、和…
也許是,我們的刻板印象裡,會再加上「笨笨的頭腦」。
這就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
可是互動之後,我發現,她不是我想像的那種女孩。
她受到鼓勵就會更加用心、表現更好,
答對題目之後有一種單純的成就感,遇到難題時會努力堅持,
解開題目時,臉上也顯露出純真的笑容,
有一個感覺竄進我腦海:「她有多久沒有看見、或是被看見自己的好了呢?!」

繼續閱讀 ....

無可救藥的悲觀與樂觀主義者?!

因為想寫一篇關於自己的介紹,所以去採訪了身邊的人對我的看法,
他們說我是正向樂觀的人。
其實他們誤會我了,其實我是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
我認為生活就是這麼辛苦的。

繼續閱讀 ....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心理師=靈媒?!

<場景一>
地點:街頭

登場人物:問卷小妹、Y
情境:Y被問卷小妹逮到,乖乖填寫著某街頭問卷


問卷小妹:啊~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說時遲那時快,
問卷小妹從Y的身旁跳開約一公尺遠 (這是經典畫面= =")
大喊:好可怕!你該不會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吧?!
Y:……………


<場景二>
地點:髮廊

登場人物:設計師、Y
情境:Y正坐著剪髮,與設計師閒聊著


設計師:啥?!你是心理系的喔?
Y:嗯… (os~已經差不多知道他下一句要講什麼了)
設計師詭異的笑:那你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Y:……… = " =


<場景三>
地點:醫院-心理測驗室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做著個案的心理評估


個案:大家都說,有兩種人不能惹,一種是律師,一種是心理師。
Y:?
個案:律師是會用法律的伎倆害你,心理師則是會用心理的手段整死你!
Y:………… 囧" (哪裡聽說的?!)


<場景四>
地點:醫院-病房

登場人物:個案、Y
情境:Y正要找新進病房的個案晤談


個案:你是誰?
Y:我是這邊的心理師,我…….
個案急忙打斷插話:我不要跟你說話!
Y:?
個案:我叔叔說「遇到心理師,什麼話都不要說,不然你不知道他們會用什麼手段對付你!」
Y:…………Orz…………
( ╤__╤ 嘆… 這位叔叔有被心理師欺負過嗎?!)


<場景五>
地點:醫院-病房會議室

登場人物:醫療團隊成員
情境:團隊會議,住院醫師正報著某個案


住院醫師:早上查房,某病人狀況還不錯,只是擔心的說「我"擔心"心理師會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
負責該個案的Y:…………


--------------------------
族繁不及備載………
--------------------------


有那麼誇張嗎?
心理師不是算命師啦
也不可能用奸詐的手段害人啊~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這也算是污名化嗎?╤__╤ ~泣~)
心理師不可能"一眼"就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尤其在毫無互動、或其他背景資料的基礎下
我們是不可能有"讀心術"的能力啊 (這可不是科幻、靈異片的劇情)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猜"中對方的心思
那大部分也是基於我們對對方的行為觀察、
互動時所蒐集的一些資訊、及連結情境脈絡等線索來推估對方的狀態
這麼說起來有點像情報員吧


在多年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臨床訓練下
我們對人們的行為變化有較高的敏銳度
(如:在哪些情境下對方的語調提高、眼神飄忽不定或手勢變多等)
此外,對人們遇到特定議題時會產生哪些想法、感覺、行為,
也較有基本的推論與瞭解
所以,藉著專業知識與敏感度
我們才能試圖推估對方的想法、感受
再由對方的反應來評斷我們的推論是否正確
再重新修正判斷、再提出推論假設
這機制很複雜吧
就像玩球一般,我們拋出了一個球,
對方接到我們的球後再拋回來,
雙方不斷來回進行,這場遊戲才較能繼續下去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再澄清~
"心理師不是靈媒之類的啦"
更不可能去害人的……(~> <~泣…這個誤會更讓人心酸~)

有顆助人的心可是成為一名心理師的基本特質喔~

所以,若有任何雜七雜八關於心理的問題
歡迎大家來這裡交流吧 :)

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及方向

推 推 推 一篇好文:

http://www.atcp.org.tw/article_ok.php?tid=44

啥咪是心理治療?!

想更瞭解我們,心理師公會網頁有篇文章可供參考喔!


http://www.atcp.org.tw/article_ok.php?tid=39

兒虐不是一般嚴重的事情

今天又有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被虐待得不成人形

在精神科成人急性病房實習的半年 我發現
相同診斷的個案中 總有幾個是反覆入院 怎麼醫都成效不張的
詳問他們的背景發現 這些人有很大比例曾經驗或目睹家暴
更駭人的是 那些幼時的創傷經驗
時至今日仍歷歷在目地呈現在三四十歲的大人腦海中
一位個案甚至在哭訴敘說時
還能真實感覺到當時皮膚被滾水澆燙的灼熱感

兒童虐待造成的後果真的是整個社會都該更加警覺的
寧可虛報一個 也不要錯過救一個人一生的可能性